古家具的形制特点解读古人的生活情趣
来源:名鼎檀红木家具网 作者:名鼎檀红木家具网 发布时间:2010-09-15 查看次数:3186
明式的厅堂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古人告别了穴居生活。他们开始尝试着制作简陋的家具,改善着自己的家居生活。承载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家具史,从这里开始了它的书写。数千年间流传下来,古老家具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信息和审美情趣。今天,让我们慢慢走进古人的生活,去解读那些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生活图景。
从古代椅子的设计看古人的席地而坐 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可以隐约看见中国古代家具的雏形。1976年夏天,殷商考古学家意外遇上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在400多件青铜器具中,有当年的食具、酒具和炊具。其中,一件出土的小玉人,从本质上真实再现了古人生活的一个情景———坐姿。当时,椅子之类的高型坐具还没有出现,古人席地而坐,膝盖跪在地上,臀部依靠着脚后跟,上身挺直,以示尊重。这种跪式坐姿有一个专门的称谓———跽坐。现在日本人仍然保留了中国古人的某些生活习俗,他们跪坐在席子上,使用低矮的几案。令考古学家感兴趣的是,在与商代同一时期的古埃及,即西方的先人们却早已把身子坐在了高脚椅子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介绍,埃及法老墓里面出土的高背椅子,其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商朝,但那把椅子的历史要比中国椅子早多了。 神秘的古代衣箱 1977年,考古学家在战国曾侯乙的墓葬里发现了一个完美的地下世界。在他的无数宝物中,留下了5件弥足珍贵的古代漆木家具,这是后人能看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代衣箱了。衣箱上描绘着令人着迷的神秘图案,有怪兽,还有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和代表天体运行的28星宿图。这些神秘图案透露了战国时期古人怎样的内心隐秘呢? 据说,衣箱圆拱形的盖子象征着天空,而矩形箱底则象征着大地,或许古人正是以这种独特的造型和神秘的文饰来传达他们对宇宙的认识。根据文献记载,箱子的称谓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那时,用竹片编成的箱子称作“竹笥”。竹笥中存放着衣物、帛书、竹简,还有供墓主人死后享用的食物。此后,箱子的材质和造型逐渐更新和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是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了。箱子可以储存衣物、文具、化妆品和食物。
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一件珍贵的漆几,它的作用类似于后世的桌子。几面上可以放置物品,同时,还可以作为跽坐时的依靠。古代的几通常不超过50厘米,古人席地跽坐时,几的高度刚好可以遮挡住自己的坐姿,这该是古代礼仪的需要。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中的小玉人,面前摆放着一个小几案,它的高度正适合跽坐时双手自然的倚放在上面。几的这种倚靠功能,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出了一种特殊的圈几。弧型的圈几可以搁置在身体的不同方位,古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到一个舒适的位置上随着几的功能的增多,它的外形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在北京西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迄今为止造型最为宽大的漆几。它长达两米多,可以容纳多人同时办公或是进食。有趣的是,即便如此宽大的漆几,它的高度也只到人的膝盖部位。可以想见,这种高度也是为了适用于古人跽坐起居的习惯。 中国古代的床是什么样子的? 床是家具中最重要的一个门类,一般人很难想象中国古人的床是什么样子。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河姆渡村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的文化遗存。这里的房屋地面上有芦苇编织的席子残片。看来席地而坐的古人,在当年简陋的条件下,也是席地而卧。席子无疑是当时最重要的日用家具之一。胡德生研究员认为,百姓睡觉就是用凉席。一个席子加上被子、枕头,晚上睡觉的时候拿出来就席地而卧了,等早晨起床之后,连枕头带凉席什么的全都卷一卷捆上,必须藏起来,不能让别人看见,当时有个习俗,就是说自己私垫之物让人家看见是对别人的不恭敬。殷商时期,席子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甲骨文中,“宿”字形象就是一幅生动的住宿画面:在一间屋子里,摆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坐卧在席子上。古人使用席子时,为了防止边角卷曲,还专门铸造出了压席子的青铜镇。4个青铜镇压在席子的四角,既实用又富有装饰的美感。在进食的时候,席子上搁置一个摆放餐具的案子,案子通常十几厘米高,它的大小应当可以摆放下一整套进食的餐具。后人常说的“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中的“筵席”,在古代指的就是席子。古人待客时,出于礼貌,地上要铺两层席子,大一点的席子称为“筵”,铺在底下,上面再铺上小的席子。周代,席子的多少还象征着不同的身份等级,天子铺5层席子,诸侯铺3层,大夫只能铺两层。这其中尊卑有序,就犹如象征权势地位的鼎和簋。胡德生认为,中国的传统家具从一开始,就是伴随着礼的观念产生的,它始终与中国等级森严的礼教相结合。家具最开始流行时,只有身份地位非常高的人,或者超过70岁的老者才能使用,年轻人没有资格使用家具。 制作奢华考究的古代大屏风 盘腿打坐,在如今的国人心目中是专属于僧侣的。而实际上,它在魏晋时期是最流行的一种坐姿。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分裂割据长达300多年。这个时期,不同民族开始融合,一些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渐渐影响到中原地区,最典型的是坐姿的改变。早期的跽坐式逐渐演变成了箕踞坐,它的姿势类似于僧侣的盘腿打坐。同一时期,另外一种独特的坐姿也开始流行起来。专家称之为“垂足坐”,也正是今天最常见的坐姿。为什么会出现坐姿的改变呢?这要从一把明代的椅子说起,这种椅子类似于今天的折叠椅,椅腿的交叉处安装了一个轴心,可以轻易地开合折叠,古人称它为“交椅”。如果把交椅的扶手和靠背拿掉,交椅就成了今天俗称的“马扎儿”。马扎儿最初是西北马上民族的用具,便于携带,随时可以打开使用。正是这种不起眼的马扎儿改变了古人几千年的坐姿,并进而使家具的整体高度从“低矮型”转向了“渐高型”。马扎儿,是胡人的用具,当时被称为“胡床”,是从阿拉伯地区传过来的。 胡床传入中原后,开始流行起来。出于舒适的需求,工匠给胡床增加了扶手和靠背,发展成了后来的交椅。罗汉床明清家具木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家具的品质,明、清家具的盛名一多半源自木材的名贵。正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紫檀木、黄花梨木、红木等名贵木材,造就了明清家具500年的盛世。专家用木料的四种颜色简明的排了一个座次———黑、黄、红、白。黑代表紫檀木,黄是黄花梨木,红则指红木,而白则用来指代其余的各种普通木材。 古代家具发展到明代,逐渐形成了一种经典的风格样式。学者们形容明式家具的风格是简约、厚拙、古雅、空灵。工匠们在造型设计上总结出了一套家具的科学尺寸。例如,椅子和凳子的高度要在40到50厘米之间,大致是人体小腿的长度,这样,双腿可以自然地垂放下来。椅子的靠背大多与人的脊背高度相等,后背板根据人体的曲线设计成S型,而且,稍微有一个向后3到5度的倾角。桌案因为要与椅凳配合使用,它的高度差不多要与人的胸部齐平,这样坐在椅凳上,双手可以自然地平铺到桌面上,而桌案下面的空间也要适于腿脚的伸曲。 明式家具的风格样式一直延续到了清初康熙年间后,古典家具的风格一反常态,以雍容华贵见长的“清式家具”成为主流。学者们把“清式家具”的风格归结为繁复、华丽、宽大、雕琢。在家具用材上,“清式家具”追求粗大厚重,几乎所有“清式家具”的总体尺寸和局部尺寸都比明式家具更为宽大。而在装饰手法上,更是极尽雕琢,运用了各种工艺复杂的镶嵌、雕刻、彩绘技法。今天,在北京西北郊的一个农庄里,坐落一个制作古典家具的小厂房。一批现代的手工艺人正试图用一种传统的工艺传承古式家具的经典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