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席地而坐”到“垂足坐”,坐具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炫叶楓雪 2023-02-21 发布于广东

中国是礼仪大国,在中国,人的一举一动,一站一坐都极有讲究,如今复古之风兴起,装修、家具中都少不了中国古式的礼仪风格,特别是在坐具这一块,更是有很大的学问。

中国最早是没有椅子这种东西的,大家都习惯于席地而坐,而到唐朝之后才慢慢出现了椅子,人们由席地而坐转为了垂足而坐,适应了椅子的存在,到了宋朝末年,椅子才完全普及。

时间进入到明清之后,匠人在在原有的基础上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坐具,使得椅子呈现出了富丽堂皇、雕刻复杂的特点。

在古代封建社会,坐具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工具,而且还代表着权力与威严,纵观中国坐具的千年发展史,我们既能看到古代匠人推陈出新的智慧,也能看到中华礼仪文化的演进,那中国古代的坐具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古代的坐具

席地而坐多悠久

坐具的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夏朝开始一直到西汉结束,人们的坐法都是席地而坐,由于那个时候还没有椅子,所以大家只能找一些席子、破布之类的东西垫在膝盖下,与地板隔离。

席子的历史在中国极其悠久,大约在7000年之前,古人为了提高坐躺的舒适度,避免潮湿与寒冷,将茅草、树叶、兽皮之类的东西做成垫子,铺在了地上,发明了最早的坐席。

时间进入到夏朝之后,匠人们又将竹筏和青浦团做成厚厚的垫子,当做坐垫,供人使用。

由于坐席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非常珍贵,所以坐席也代表着身份的象征,一般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拥有坐席,而普通百姓大多只能随地而坐。

时间进入到西周之后,人们又发明出了几种新的坐席,但总的来说还是草席、竹子席和野兽皮革席受人欢迎。

席地而坐

西周时期崇尚礼法,事事都讲究尊卑顺序,因此坐席也被赋予了礼节的色彩,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在不同场合也应该选择不同的作息。

《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礼记·礼器》中说:“天子之席五重,而诸侯用三重,大夫两重”,这都说明了坐席的阶级功能。

在周朝什么人应该做几张席子?在什么时间入座?怎么保持坐姿?都有很大的讲究,不论是君主还是普通大臣,在坐坐席的时候都不能随意坐下,而应当将双腿并拢,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上,双手放在膝盖处,不随意扭动。

在席地而坐的年代,人们最常用的坐姿便是安坐,所谓安坐指的是将膝盖放在坐席上,将小腿放平,臀部贴在脚后跟上,这种姿势看起来既稳重又气派,深受上层社会的喜爱。

席地而坐

除了相对高雅正式的安坐,民间还流行过箕踞的坐姿,所谓箕踞指的就是人随意的坐在地上,将两腿伸开,呈八字状的姿势。

由于这种姿势看起来极为不雅,因此大多为平民百姓所用。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佛家打坐简化而来的盘坐又受到了众人的喜爱,由于盘坐的坐姿更大程度的减少了人坐着时候的占地面积,所以比跪坐舒服许多。

虽然说盘坐和箕踞的坐姿有些相似,但是盘坐却更为优雅,众人对它的接受度也更高一些。

箕踞

多年之后,周王朝的统治力日益衰微,礼乐制度土崩瓦解,人们对坐姿也没有那么多讲究了。秦朝时期,人们为了让坐姿更加舒服,又发明了凭几。

凭几大多为弧形,人们在坐着的时候,可将凭几放在膝盖前面,将手肘放在凭几上面,这样一来,人在倚靠凭几的时候,也能够将上半身的重量放在凭几上,减轻下半身的压力。

到了冬天,人们还会在凭几的几面上铺上软垫,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

凭几与坐席一样,有着阶级色彩,什么地位的人应该使用什么材质的凭几,也有不同的讲究

凭几

古礼规定,人几在左,神几在右,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只会设右几,而不会设左几,在正式场合中,只有老者和尊者才能够用几。

古人将几和老人所用的杖并称,以表尊敬,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者在关系非常亲密的人面前,人坐累了,也能够凭靠一下几,稍作休息。

在古人看来,随意的靠几是很不雅观的行为。

儒家人提倡君子慎独,因此无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在自己家中,青壮年都不会随意的靠着倚着几,坐而倚几在古人看来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

坐而倚几

坐具变革习惯变

南北朝时期,国家征战不断,政权不断交替,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中国征战不断的时候,佛教被外国人带进了中国,引起了国内百姓的追捧,冲击了儒家的传统地位和礼仪文化。

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高型坐具开始出现,椅子、凳子、胡床等家具成为了百姓喜爱的器具,对传统的席地而坐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

椅子和胡床之类的东西出现之后,一种名为垂足而坐的坐姿成为了主流坐姿,垂足而坐与当今的坐姿极为相似,坐起来非常舒服。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一种上下为圆形,中间细,往里凹的墩也进入了众人的视野,在墩传播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又依据此而发明了方凳和镂空矮凳。

墩和方凳都曾在魏晋时期红极一时,只不过由于它的实用性比不上椅子和墩,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高型坐具

我们在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和石刻的时候,也能够看到当时人起居的新变化,例如在《女史箴图》中,我们就能看到大量的垂足而坐的坐姿。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人仍旧坚守着席地而坐,但是少数的上层人家已经开始频繁地使用起高型坐具了,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中原人逐渐接受了胡床,并常常在胡床上垂足而坐。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唐朝时期,民间百姓和皇家都是交替使用垂足而坐和席地而坐两种起居方式的,这种交替时期大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百年,一直到宋朝,这种情况才迎来了转变。

宋朝时期,高家具逐渐取代了席子,为民间社会所接受。百姓也完成了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革,垂足而坐的坐姿在宋代慢慢固定了下来。

和中国人不同的是,日韩国家并没有在同一时期完成坐姿的变革,因此这是今日日韩等国家还仍旧保留着跪坐姿势的原因。

高型坐具

垂足而坐多舒适

宋朝时期,手工业高度发达,商业迅速发展,高型家具已经深入到了一般普通百姓的家庭中,宋代的家具和宋代的整体审美相一致,具有隽秀文雅的风格。

宋朝的统治者与文人士大夫及其注重理学的发展,而理学则过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使得宋朝时期的坐姿也更加规范,更加注重礼仪与得体。

元朝时期则与宋朝时期大不相同,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元朝统治者打压汉人,打压儒家文化,不再重视站坐礼仪。

他们崇尚武力,不顾尊卑,喜爱绚丽厚重的家具,喜爱彪悍的民族风情,引入了大量具有外族特色的新家具,元朝时期的坐姿基本都是以舒适为主而毫无章法的。

坐具

一直到明清之时,儒家文化才慢慢恢复了正统地位,明清统治者注重儒家文化,注重礼仪,针对新出现的垂足而坐制定了诸多新礼仪。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版凳类家具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各式各样例如长凳、圆凳、绣墩、官帽椅、靠背椅之类的坐具。

明清时期的椅子不仅制作水平高超,艺术内涵深远,而且功能和种类还极其繁多,明清时期的椅子同样具有阶级色彩。

在宫里,只有皇帝才能够做由金子打造的刻有龙纹的椅子,而大臣却不能做类似的椅子,大臣与皇帝说话之时,都以站立和跪坐为主,唯有皇帝赏赐赐凳,大臣才可以坐下。

坐具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既能够看到古代板凳类坐具的发展过程,也能够透过坐具的演变看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进步。

中国的坐具不仅体现了中国匠人们精湛的工匠艺术,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我们如今所做的板凳和习惯的坐姿不仅具有周朝时期的礼仪色彩,而且也极具胡风元素。

随着沙发、躺椅之类的坐具出现,我们今日的坐具也日益完善,大家的坐姿也不再像古时候一样拘束严格了,如今在非正式场合中,人的坐姿基本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的。

了解古代家具的发展,了解古代礼仪的发展,既能够帮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古人的生活方式,也能够让我们透过这些器具与千年前的古人来一场无声的跨时空对话。


参考资料

《中国物质文明史》

《周礼》

中国家具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发展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