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戒律简述

 润明居士 2011-08-31

標題:青羊宮道觀~道教威儀概述

道教繼承了中華民族先民們的祭神、祈禳、禱祝等儀式,加以規範化作為宗教活動的定型模式,形成為道教儀范。道教儀范由於歷代大師們的演教所需,歷代都有不同的增、改。從現存《明正統道藏》可以看出道教儀范的戒律威儀章表這三大類的龐大著述。一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就有八十一種,二百四十六卷之多。 道教對儀范的興起,是隨道教道的創始而來的,張道陵在苭薑允磞瑼滿坐T官首書 《正一法文》中所說的受護身符及三戒、伍戒、八戒、受錄等。就是道教最初的入教儀式和禱祝儀式。戒律是道教徒的行為守則,奉戒專一,可制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為證道之階梯。所以道教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從律壇傳戒的《戒經》中很可以清楚地看出的重要作用。 祖天師創教時的《正一法文》要求道民們要遵行三戒、五戒和八戒,並說這些戒都是老君所傳。三戒是皈身戒,皈身於太上無極大道;皈神戒,信仰三十六部尊經皈命戒,服從玄中大法師。這三戒即我們早晚功課經後的三皈依。也就是王常月祖師在《初真戒》中說的:皈身之後,可以永脫輪迴,即道寶;皈神之後,可以得聞正法,即經寶;皈命之後,可以不落邪見,即師寶。五戒是: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妄言綺語,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淫邪。簡單說,即殺、盜、淫、妄、酒。《初真戒》說: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我們道教把這五戒稱作積功歸根五戒。"八戒",據《雲及七簽》卷四十陸修靜《受持八戒》說在五戒之外加上;六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所為華飾;八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以上這些戒條是早期道教對教徒實行的戒法,到了東晉葛洪時代道教關於講戒律的書已出現了相當多的著述。《抱朴子》中說:鄭隱曾收藏有道家訓戒書近百卷

  道教在傳授戒律方面很莊重的。道教全真派龍門祖師邱長春開創了全真傳戒制度,傳戒律壇定傳戒秩序為: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稱為三壇大戒戒壇中講的書稱為《戒經》。傳戒儀式是演禮和方丈說戒,是非常莊嚴隆重的宗教儀范。全真十方叢林的清規就是為範圍眾遵守戒律的法律條文。道教最基本的是行持五戒,另有十戒,三百大戒,千二百戒等眾多戒條。 早期道教和以後的天師道教有授錄教法,第四代天師張盛從漢中遷回龍虎山後首先建傳錄壇。北魏寇謙之創北天師道,把授錄儀式搞得更為隆重、規範。在早期道教是一種註冊薄籍,是道籍登記薄。一但授錄即可受到神的保祐,因為一個人受了道錄,就在天神那裏挂上了號,神就要負保祐的責任了。這樣的意義,和近代道教徒冠巾受戒差不多。《冠巾科》序言中說:道士不冠巾,三官大帝那裏沒有名字,冠過巾就在天曹挂上了號,就不屬閻王管了。道士受過三壇大戒更是名標三元都會府,九玄七祖皆得度了,即就是受戒不守戒,或墮落成壞人,也只有三官大帝來算帳,閻王是管不了的。我們存亡用的寶錄符,是一種薦亡生方超度亡靈離卻獄苦趣憑證,亡靈持此就是證明他得到經功浩力的救拔,持此去超生了。現在正一派還實行著授錄制,不過在意義上只起個道階的作用而已。            

 


 

標題:青羊宮道觀~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戒

元始天尊以開皇元年七月一日午時,於西那玉國鬱刹之山浮羅之岳長桑林中,授太上道君智慧上品大戒法文,是其時也,道君受戒,起北向首禮,投地回心十方,還向東而伏。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今當宣通法音,開悟群生,爲諸男女,解災卻患,請福度命,拔諸苦根,使生者見道身脫八難,死者歡樂飲食天堂,早生人中轉輪聖王,修齋求道,皆當一心請奉十戒,諦受勿忘,專心默念,洞思自然,毋生雜想,擾亂形神,能如是者,便當靜聽。

  天尊告曰:
  第一戒者心不惡姤,無生陰賊,緘口慎過,想念在法。
  第二戒者守仁不殺,泯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
  第三戒者守貞推讓,不謠不盜,常行善念,損己濟物。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無放蕩,貞潔守慎,行無玷污。
  第五戒者口無惡言,言不華綺,內外中直,不犯口過。
  第六戒者減酒節行,調和氣性,神不損傷,無犯衆惡。
  第七戒者不得嫉人勝己,爭競功名,每事遜讓,退身度人。
  第八戒者不得評論經教,肆毀聖文,躬身承法,恒如對神。
  第九戒者不得闊亂口舌,評論四輩,天人各咎,傷損神氣。
  第十戒者舉動施爲,平等一心,人和氣穆,行常使然。

  天尊言:修奉諸戒,每合天心,常行大慈,願爲一切,普度厄世,謙謙尊教,不得中怠寧守善而死,不爲惡而生,於是不退,可得拔度五道,不履三惡,諸天所護,萬神所敬。長齋奉戒,自得度世。

  太上道君不勝喜悅稽首奉命。
  天尊言:夫學者修齋行道,開度天人,做諸善功,當行十二可,而得度世者而宜從之,自得正真,終入無爲,所領皆成。
  第一者見真經出法,開度一切,便發道意,心願後世,得登大聖
  第二者常行慈心,願念一切,普得見聞,開度廣遠,無有障翳。
  第三者好樂經教,深遠覽達,意志堅明,開化愚暗。
  第四者尊受師訓,廣開勸化,令入法牆,遠離盲道。
  第五者信向玄妙,尊奉經決,晨夕誦習,無有怠倦。
  第六者不務榮華,斷俗因緣,專心定志,所管在法。
  第七者勸誦大經,願念一切,廣開橋梁,爲來生做緣。
  第八者敬生善心,不邪不僞,無忌無害,無惡惡垢。
  第九者在所托生,常值盛世,與靈寶法教相值不絕。
  第十者潔身持戒,修齋建功,廣救群生,鹹得度脫。
  第十一者學業廣覽,宣通洞法,預以天人,普今開度。
  第十二者常與明師,世世相值,受教宣化,度人無量,一切善心,皆得真道。

  天尊言:學士修行之法,當行十二可從之戒,能以一心,行此善念,世世得見聖文,與道結緣,諸天女識,獨超三界,無所呈礙,常離三惡五道八難,萬神敬護,地祗擁衛,門戶清肅,萬災不幹,可謂端正而得道也,勸爲習誦,廣宣同學,皆使一心,齊入法門。

  天尊言:道尊法妙,人身亦貴,故道開法,遺戒經文,以度人身,人身既度,上與道同,實爲精行,持齋奉戒,夷心靜默,志念分明,一意皈向,專想不二,滌蕩六府,過中不味,內外清虛,每合自然,是其齋日,撚香啓願,應心上徹,四天司邏,十部威神,即下履行,觀聽至音,鑒映爾心,如戒行道,皆列功諸天,禍福立彰,道不負人,勸行諦受,勿使魔言。

  天尊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發自然道意來入法門,受我十戒十二可從,則爲大道清信弟子,皆與勇猛飛天齊功,飛天未得道者,也是大道十轉弟子,飛行虛空,爲諸天榮駕。清信弟子見在世上,可得免于憂惱慶於衆苦,身入光明,行內澄正,招鬼使神,制服魔精,十轉即得,上爲飛天,若在一轉,而行精進,心不懈退,做諸功德,長齋苦行,晨夕不倦,即得飛天,於此而進,超陵三界爲上清真人。

  天尊言:受我十戒十二可從,皆當稽首,稱清信弟子,從今受戒,一心奉行,不敢不信,皈命十方,能如是者,見世門戶隆盛,咸得康強,地祗侍衛,三界同迎,七祖魂神,上升南宮,衣食天廚,早得更生,還于人中,國王之門,世世不絕與道因緣。

  天尊言:建齋行道,四天帝王,皆駕飛雲綠帡,八景玉舉侍從,真人玉女手持華幡,前導鳳歌,後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雍雍,燒香散華,浮空而來,瞻禮行道,觀聽法音,天王下降萬靈,朝爲入是,豈不盡其法也,當先受十戒,然後行道,庠序雅步,靜心閉意,坐起臥息,不離儀格,天王歡悅,列名上清,可謂得道在方寸之間。
  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戒
  第一戒者, 目無廣瞻亂諸華色,亡睛失瞳,光不明澈。
  第二戒者, 耳無亂聽混於五音,傷神敗正,惡聲諦呤。
  第三戒者,鼻無廣嗅雜炁臭腥,易有混濁,行不澄正。
  第四戒者,口無貪味脂熏之屬,濁注五神,臟腑漬潰。
  第五戒者,手無犯惡不竊人物,貪利入己,禍不自覺。
  第六戒者,心無愛戀搖動五神,傷精喪炁,體法迷荒。

  天尊言:其六戒者身之大患,來生男女,雖受人形,而六情不純,未見經教,不聞法音,行不自覺,沈迷罪門,致命短促,不竟天年,長處惡道,甚可哀憐,故說是戒,開度人天,善心信向,一意皈命,尊奉聖教,閉諸惡門,則入虛空六通智慧,六通智慧者,洞視、洞聽、洞空、洞虛、洞清、洞微,是爲六道,無所不通也,六情恬爽,神自歸也,一自生也,精自固也,壽命長遠終不死也!

  智慧度生上品大戒
  一者見人窮急,度其死厄,見世明遠,能制凶逆,年命長遠,世享無極。
  二者見人窮乏,饑寒困急,損身佈施,令人富貴,福報萬輩,世世歡樂。
  三者含雪之類,有急投人,能爲開度,濟其死厄,見世康強,不遭橫惡。
  四者施慧鳥獸有生之類,割口飴之,無所愛惜,世世飽滿,常在福地。
  五者度諸蠢動,一切衆生,鹹使成就,無有夭傷,見世興盛,不履衆橫。
  六者常行慈心,憨濟一切,放生度厄,其功甚重,令人見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貧得富,舉向從心。

  天尊言:其六戒者皆以心通智慧,能施其德,行合自然,慶福恒居其身,禍害長遠其門,盶好不絕,世世因緣,一轉受報,飛天齊功,超輪九轉,漸入大道,十轉弟子,名書諸天,七祖同生,上生天堂,衣食福德,即生人中,轉輪神王,恒居福門。
  智慧十善勸助上品大戒
  一者勸助禮敬三寶,供養法師,令人世爲君子,賢孝高才,榮貴巍巍,生爲人尊門族昌熾。
  二者勸助治寫經書,令人世世聰明,博聞妙義,恒值聖世,見諸經教,能誦章句。
  三者勸助建齋靜舍,令人世世門戶高貴,身登天堂,飯食自然,常居無爲。
  四者勸助香油衆乏,令人世世芳盛,香潔光明,容脺絕偉,天資高芳。
  五者勸助法師法服,令人世世長雅,逍遙中國,不墮邊夷,男女端正,冠冕玉珮。
  六者勸助國王父母,子民忠孝,令人世世多嗣,男女賢儒,不經諸苦。
  七者勸助齋靜讀經,令人世世不墮地獄,即升天堂,禮見衆聖,速得反形,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服備足,七祖同歡,善緣悉會,終始榮樂,法輪運至,將得仙道。
  八者勸助道士衆人經學,令人世世才智洞遠,動靜威儀常爲人師。
  九者勸助一切佈施諫諍,令人世世壽考富樂常無愁惱。
  十者勸助一切人民除疾去欲履行衆善,令人世世安樂,禍亂不生,病者自愈,仕宦高遷,爲衆所仰,莫不吉佑,門戶清貴,天人所愛育,神魔敬護,常生福地。

  天尊言:其十善勸戒自非大道十轉弟子莫能形也,能行之者,與飛天齊功,心與六通智慧恭同洞虛無也,身後皆得飛行雲中衆聖策駕,遊乎十方,從此不懈,亦得位及仙王,七祖即離幽夜,升入南宮,衣飯天廚,受福自然,其法高妙,度人無量,巍巍大化,難可勝焉。

  天尊言:六通智慧者天曰洞視,地曰洞聽,東曰洞空,西曰洞虛,南曰洞清,北曰洞微,六通洞達,遼邈無端,不可得測,不可得窮,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其有六覺之炁,常通六慧,人識六通,則六覺明焉,制禦六情,使人自然棄諸惡根,生諸善念,心體六慧,自得神仙。

天尊言:爲道之本,欲度十苦八難之中,當受大戒,修齋建德立諸善功,爲三界所稱,諸天所觀,身無不度,道無不成。不受大戒,徒爲長齋或斷穀休糧、隱遁山林,肉身求度而無六通智慧之行,徒失爾功,無由成就,善男子善女人,有至心者,勤求諦受,今說是經,廣加開度,鹹使十方普聞法音。

  天尊言:天爲洞視,則天眼智高,慧洞無窮,自上自下,四面八方,無所不照,無所不明,雖曰一通智慧而五色總焉,天洞自然,故無損傷,人則法天,目中朱瞳亦有五色之光,人不持戒,六覺之炁不通人孔竅,智慧未開,廣視五色,則眼瞳飛揚,光睛灰翳,令人目盲,故說是戒,以度天人,鹹使男女得聞法音,欲得過度,年命長遠,當奉是戒,勤行勿忘,慎多色想,放蕩目神,每自製禦,愛養眼瞳,思真靜念,令通智慧,洞觀虛空,持戒制己。則五色歸身,五色自歸,則無損傷,保爾年命,可得無窮。

  天尊言:地爲洞聽,智遠慧聞,故相應天上,下徹四方,無所不窮,無所不聞,雖曰一通智慧,而五音總焉,地洞自然,以生五音,聯而不動,故無損傷,人則緣地,耳中則有五聲之神,人不持戒,則智慧不通,不可亂聽五音之聲,五音使人五神飛散,耳中空廢,隆隆悲鳴,五神諦泣致令聾,故說是戒,以度天人,鹹使男女,普聞法音,欲得長生,當持大戒以制耳神,勿爲多聽非法之音,靜聽妙經神真之章,令通智慧洞響太空,持戒制己,則五音歸身,五音自歸,則耳無惡聲,保爾年命可得長遠。

  天尊言:東爲洞空,始陽之炁,炁出於空,智明慧寥,故曰洞空,洞遠無礙,不可得窮始青之炁,雖曰一通智慧,而五炁總爲焉,空無不納,故無損傷,人雖有形,形亦法空,鼻有黃寧辟非之神,人未持戒,則智慧不通,未入智慧,不可雜食臭腥之物,臭腥之炁使人鼻神壅塞經源,易有斷絕,明梁不通,故說是戒,以度天人,鹹使男女,得聞法音,欲度諸苦八難之中當受是戒,以制鼻神勿多受臭,滌蕩明梁,導引生炁,通明智慧,洞炁入空,持戒制己,則衆炁歸身,衆炁自歸,與炁混同,長保身命,終不毀傷。

  天尊言:西爲洞虛,少陽之炁,炁出於虛,智微慧明,故曰洞虛,虛之無礙,洞遠難窮少陰之炁,雖曰一通智慧,而五味總焉,虛無不入,虛無不容,人雖法虛,身不持戒,則智慧不通,智慧未入,則五味爲患,貪啖脂熏,則五神不安,致有傾訖,年命不長,故說是戒,以度天人,鹹令男女,普聞法音,欲得長命,當持大戒,以制五神,慎勿貪五味甘,其脂熏滌蕩五臟,每令清涼,身有智慧,則五味知香,內外怡夷,年命不傷也。

  天尊言:南爲洞清,太陽之炁,炁出於清,智清慧開,關而洞清。故南有赤帝,洞陽之庭,冶煉萬物,受煉而明也,人不持戒,則智慧不通,智慧不通則心神振動,生於愛戀,使人迷荒,喪神傷命,壽不得長,故說是戒,以度天人,鹹使男女,普聞法音,欲得長壽,過度諸患,當受是戒,以制心神,除情遣欲,棄塵入清,通明智慧,六覺開津,身入洞清,與炁自然,保爾年命得永長存。

  天尊言:北曰洞微,生於玄,智遠慧深,微而洞真,音察罪福主人生元,手法四時,上應天關,天關恒轉,手亦動焉,手有大神,接生方盈,運人四大,觀人敗成,人不持戒,智慧不通,則搖動人心,衆惡並生,手做不覺,貪竊自營,致有短命不終年。故說是戒,以度天人,欲得長壽,過度惡根,當奉是戒,以制手神,通明智慧,心自開明,手不貪竊,惡根不生,應天順炁,身入自然,保爾壽命,永得長存。

  智慧功德報應上品戒
  戒曰:施散供養三寶神經一錢以上,皆七十四萬倍報;一萬以上,報不可勝,名記諸天,身登太上十轉弟子,七祖上升,爲諸天賓友。
  戒曰:施散法師法服,治寫經書建立靜治一錢以上,皆三十二萬倍報,萬錢以上,報不可勝,世世聰明,恒值明師,生於貴門,七祖皆爲太上之賓。
  戒曰:施散法師道士香油齋食一錢以上,皆二十四萬倍報,功多則報重,世世豐有,恒無窮乏,七祖歡泰,恒食天廚。
  戒曰:施散山樓道士一錢以上,皆十二萬倍報,功多則報重,世世恒值,聖師見到,法教七祖,皆得五帝交遊。
  戒曰:施散清信弟子香燭齋食一錢以上,皆得三萬二千倍報,世世歡樂,不見諸苦,七祖上升天堂,逍遙無爲恒居福中。
  戒曰:施散天人窮乏一錢以上,皆一萬二千倍報,功多報多,世世富貴,歡樂無極,七祖皆受四方天廚,衣食自然。
  戒曰:施散衆生損己餉食一錢以上,皆七祖二百倍報,世世子孫昌熾,門戶興盛,六千免離地獄,上升自然福中。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智慧上品功德之戒,天人男女,有發自然道意,損己布散,開張福田,功德甚重,施一之功數萬之報應之,理明如日月,或在見世,或在來生,但福報差移,不必同至,其中或有計功補過,或以德贖罪,或爲祖世拔諸行責,是致報應不及明顯,三官九府,記人功過,毫分不失,或先罪已除,身不犯過,後功未明,與凡不異此由己身受,生日可應,諸天解度,然後福報雖爾推移七祖魂神已升天堂,福會于後,萬無差錯,明告男女,令知報應,天道不虛,善心信向,勤行勿懈,可得開度受福無窮也。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諸天上聖,至真大神,諸天帝王,及已過去塵沙之輩,得道之者,莫不由施散佈德,做諸善功,功滿德足,以致善報,輪轉不絕,皆得道真,超陵三界,逍遙上清大羅之天,玉京玄台七寶林中,此時皆知,施功不失,歡樂自然,世世無量,所施蓋微,福慶無極。末世僞薄,人情慳貪,唯知聚積,爲己重擔,莫能發心作此功德,功既無積,罪穢日生,長遠福堂,沈淪罪門,展轉五道八難之中,一失福世,無有還期,男女相牽,莫識宿命所從而來,見其魂神,甚可痛傷,今爲諸天,說是禁戒,鹹令男女,普聞法音,開度群生,使入福中。

天尊言:我曆觀諸天地獄之中,男女責作幽牢窮魂,莫非先身不見明識,見而不行或行而不遵,迴生悔心,還入罪門,或生而犯惡不遇善緣,或不知施散發心建功,廣作福田,以拔宿根,唯知作罪,流曳三塗八難之中,念其愚癡,甚可哀傷,故說是戒,開度天人,鹹使男女,普聞發音,知法道心,建立善功,以拔諸苦,與道爲緣,鹹得歡泰,逍遙自然。

  太上道君受戒於
  元始天尊開度諸天四方邊土功德成就以傳。
  諸天天王,十方大聖,太微帝君,四極真人,東華宮中方諸大神,玉女群仙,普使宣通,濟度來生,令聞法音是時。
  諸天莫不欣喜,善哉!善哉!
  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戒終

 

 


 

標題:青羊宮道觀~玄科戒律

學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虜以積累功行,故左仙公雲:學道不修齋戒亦徒勞山林矣。夫戒者,戒諸惡行也。故不持戒,道無由得。三洞諸經說成甚多,略舉大綱即有:三皈戒,象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十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時戒,天真十戒,十四持身戒,五千文金紐太清陰陽戒,太上高玄法師二十六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門,升玄內教百二十九戒,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醫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現身三百大戒,千二百戒……。此皆道教古底之秘傳者也。自清初王常月復開壇演戒,刪繁就簡,傳初真戒若干,中極戒若干,天仙大戒苦幹,定為律壇楷模,簡而明,備而賅,是故三百餘年來,一直為道教徒修道持身之規範,積功累行之徑路。益醫善止惡,皈真舍妄,莫不由此漸進而頓悟。

  戒律為道教儀范之一部分,擇要輯錄,以見道教徒嚴格律己之一班。

 


 

標題:青羊宮道觀~初真戒

《初真戒說》雲:人能受持者,非僅欲人盡心盡性,抑且欲人知命知天,出世于入世之中,達身於省身之內,實有位於王化,繩人于眾善也。法中之戒,即正。已誠意之學;戒中之法,即治國齊家之化,阿過欲人循文歸正,借此知立,……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玉律治人,二者表裏,以扶世教。今者,抵知有王綱之律,不知道法之戒;知道法之戒,不知王納之律者,是清偏見也。……所作者,始也。真者,不假也。戒者,禁止也。調世人始初無假之真本自天命,無思無為,自然而然,無善可修,無惡可作,故曰:生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兌可以盡年。萬法從自性中生,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作惡為地獄惡鬼。思量修善,化為天堂善神。邪淫化為犬係,躁暴件咒虎,嫉妒化為蛇蝎,仁慈化為聖賢,君子小人總在一念思量自變化,故日:千百億化身。迷人未識道時,未聞經時,未遇師時,團未剖,智鏡未開,不能省寬,自蔽光明,任心肆意,唸唸不停,思不返,盡被貪、滇、癡、淫、殺、盜、惡口、編語、兩舌、妄言十惡並塵外線擾亂身心,致使六根妄動,甘受驅馳勞苦,流浪生死無休。今有省,皈道皈經皈師,三皈戒後,洗心仟侮。仔者,懺其前微,從前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矯證嫉妒等罪,悉皆盡仔禁止,永不復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矯班嫉妒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無思無為,一念不生,復返初,無極自然之真性,以還天命之本來,故曰初真十戒是也。……用齋戒者,無非借事攝心,以盡本性,緣情制性,以了凡心,所以道之土,若不求戒為師,持戒為命,即是不明性理,不順天命,不聖教之人也    

 


 

標題:青羊宮道觀~三皈五戒

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門,不問道俗,必先道依太上金科玉律,洞戒文,供養大道尊像,表通都無糾察王天君,請析盟證,受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回,故曰道寶。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師。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基,發行之初門, 建心之元兆,運氣含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聯形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快,心智耳目開張,萬物敬畏,六腑和樂,眾真衛護。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身交泰。三皈依竟,乃受太上老君所命積功歸根五戒。

  積功歸根五戒:
  一者,不得殺生。
  按:《老君戒經》曰:一切眾生,含氣以上,翻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蠕動之類無不樂生,自蚊蟻艇軸鹹知避死也。
  二者,不得葷酒。
  按:《老君戒經》曰: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禮,皆不得飲。身病,清己身疾,應以酒也。法禮者,明非世俗撰會及鬼神之肺;若尊卑之利,真靈之饗,則不至於失之者也。
  三者:不得口是心非。
  按:《老君戒經》曰:戒妄語者,若不聞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所說事與心相違也。複有結言、誰曲、反復、兩舌。
  四者,不得偷盜。
  按:《老君成經》曰:一錢以上,有主無主,非己之物,皆不安取。在地地宣,在水水官,在人人主,如是則無無主之物,此言無主者,謂當時無志護也。
  五者,不得邪淫。
  按:《老君戒》曰:戒淫者,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夫妻雖非犯戒,過亦為淫犯。

  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既受太上老君所命積功歸根五戒,每日早晨焚香誦《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護國佑民延生保命真經》,接念《太上感應篇入逐日演誦,校正自己身心有無所犯。每誦經篇一句,則反思日,我能受得否?我能行否?如此勇往精進,言行不苟,三皈不犯,五戒無虞,假煉百日,惡念盡消。

 


 

標題:青羊宮道觀~女真九戒

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
  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
  三曰惜諸物命慈憫不殺。
  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
  五曰農具質素不事華飾。
  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
  七曰不得數赴齋會。
  八曰不得虐使奴僕。
  九曰不得竊取人物。

  以上女真九戒,若道姑,若信女,而能行持不退,有大利益,不經地獄之苦,必生十善之家,再能精進修持,圓成戒果,名登位列仙班矣。

 


 

標題:青羊宮道觀~三洞衆戒文

三洞眾戒文序

  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

  萬福伏按:三洞諸經,說戒多矣,難以具詳。學道求真,莫不先持N戒,故靈寶生玄步虛章雲:皆從齋戒起累,功結宿緣。又太極左仙公雲:學道不修齋戒亦徒勞山林矣,由是詳之夫戒者戒諸惡行,防眾行之最,若不持戒道無由得,然道經不師受,則行之不神,三洞科儀,備有條格,而師資稟受各據一門,吳蜀京都相承或異,良以教戒,須漸頓悟,人有賢愚,設法隨機,要存合道,恐局見之,徒妄生疑惑,其傳授經法次第,巳如三洞法目,今又依經簶出戒文,付諸法次,受法之日,隨法傳授,令道士誦習,防非止惡,以制六情,進品上仙,遠超三界,自淺之深,非無優劣,從凡入聖,各有等差,聊舉大綱,庶通玄覺,即始起心入道,受三皈戒籙,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男官女官老君百八十戒,清信弟子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五千文金紐太清陰陽戒,太上高玄法師二十七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門並玄內教百二十九戒,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觀身二百大戒。凡受法,各受法服,宣示法服科儀,簡受法位,乃授天尊要戒及勸誡三日後設齋謝恩,授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並具之左右與所授經法同時書寫,雖具在經中,臨事披覽難見也!

  三洞眾戒文卷上

  始起心入道三皈戒文(出太玄部)

  元始天尊告太上道君曰:夫道寞而無也,動而有也,布炁行神,眾兆生也,保一舍元,虛無空寂,文應象成,包真吐精,稟識作伏,回黃化青,乘機赴會,緣感物情,吾故告汝,塞耳心聽,道者,眾物祖首,至無生神,造化天地,日月山川,流精散?,無所不之,遠而莫極,邇難得窮,大無不包,細無不入,經緯宇宙,潤洽毛髮,守之清虛,悟之神明,淡泊不渝,躁聒勿嘩,常在不亡,虛通無閡,載劫詎易,永世為範,可以保神,可以守身,可以治國,可以得仙,道經師者,眾常通也,抑惡舉善,戒人天也,身神命者,生妙寶也,回元轉化,根聖真也,身權假也,精稱?凝,歸於虛寂,神付託也,道行生存,歸於常命自來也,飲食呼吸,歸於眾罪,福緣對善惡,吉凶從之,與群行生化,變換浮虛不可保久。皈之與道經師,若赤子皈母,眾物依地,不可須曳失戒,天不用此道不能運行,地不此道,不能載植,日月不用此道不能明照,陰陽不用此道不能生化,鬼神不用此道不能徹視,君長不用此道不能治理,道士不用此道戒不能常在,三道神妙,長生可守。太上道君稽首上白天尊曰:願以此道,教諸天人,於是炆百和寶香,奏鈞天廣樂,眾真散花,諸天齊到,命諸男女伏授三皈依戒:

  第一戒者:皈身太上無極大道。

  第二戒者:皈神三十六部尊經。

  第三戒者:皈命玄中大法師。

  天尊曰:三皈戒者,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祗,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運?啟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聯行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快心智,耳目開張,萬物敬畏,六府和樂,眾真護衛,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神交泰。

弟子奉師科戒文

  弟子別師經,月皆冠帶執簡,聞訊不得白服。

  弟子別經師,宿皆禮拜長跪,還亦如之。弟子不得向師稱弟子,言皆稱名弟子諸師不得轉轍而坐,命坐方坐,弟子不得喚師作道士,皆雲家師,弟子不得犯師名諱,若人問不止,下聲答之,弟子不得唐突師,左右皆有司察之官,弟子見師有過失,當於深隱處長跪諫之,不得在人前言師是非醜鄙,弟子與師言不得高聲大語,弟子與師共室,不得先臥後起;弟子與師同食,不得在師前食,聽在前止。弟子聞訊師,皆當隨其所授高下巾褐執簡,不得去而白服;弟子隨師起居,行止皆當謙卑恭敬,不得斯須無敬;弟子事師,師年少,弟子年高,弟子皆應恭敬,譬如:

  官長二千視父母同等,不得自持高貴,輕忽於師,其關不小,在明真科;弟子與師同在席坐,師若起動行止,弟子即須依立,不得安然端坐;弟子先未受法戒或?類齋等,或複耆老或是姓從,兄弟子孫,後諸師受法皆虛謙卑恭敬,言皆稱名不得比常,弟子與師親服緦麻者皆不得相為師,所以爾者受法皆證三曾七祖父母來監臨子孫所受,若違盟九祖受考,殃機受法之身,弟子不得忿嫉責怒師長,及懷恨在心,罪科具出明真經,弟子諸師請道法皆當冠帶執簡,謙告求請,不得趣爾。弟子與師別經,年月朔皆冠帶執簡,禮三拜長跪聞訊,訖複再拜,合成五拜,別亦如之,明各識焉;弟子不得與師爭口,忽忽哂意;弟子事師皆當恭敬,不得傲慢無禮;罰在明真經中,宜各慎之;弟子不得與師爭競功名,無有推讓之心;弟子諸師當請問所受不得論及私卑;弟子事師,師若遠行還,弟子皆當隨路遠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師至,弟子與師同行不得踐師影,慎之;弟子與師共在座,不得受人跪拜,所以爾者,座無二尊;弟子不得陰行橫勃忿或師主;弟子若出入及所營作,每先咨問於師,不得自專;弟子事師皆當恩愛信實,不得猶豫二心,弟子不得竊盜發泄師器及中犯師禁戒科律得罪,弟子不得背叛師主慎之具在明真經文;弟子與師同處不得溢唾左右,慎之;弟子侍師若值賓客,弟子侍衛師左右,不得高抗大坐,與凡俗無別,皆入不肖,慎之;弟子受師法業後玄德成就為人所宗,當謙下存憶本師勿望先恩也,弟子事師不得轍坐師床席處所,神司之禁也,

                                        右弟子奉師科戒合三十六條                              

            三洞眾戒文卷下

  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

  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

  第一戒者, 目無廣瞻亂諸華色,亡睛失瞳,光不明澈。

  第二戒者, 耳無亂聽混於五音,傷神敗正,惡聲諦呤。

  第三戒者,鼻無廣嗅雜炁臭腥,易有混濁,行不澄正。

  第四戒者,口無貪味脂熏之屬,濁注五神,臟腑漬潰。

  第五戒者,手無犯惡不竊人物,貪利入己,禍不自覺。

  第六戒者,心無愛戀搖動五神,傷精喪?,體法迷荒。

  天尊言:其六戒者身之大患,來生男女,雖受人形,而六情不純,未見經教,不聞法音,行不自覺,沈迷罪門,致命短促,不竟天年,長處惡道,甚可哀憐,故說是戒,開度人天,善心信向,一意皈命,尊奉聖教,閉諸惡門,則入虛空六通智慧,六通智慧者,洞視、洞聽、洞空、洞虛、洞清、洞微,是為六道,無所不通也,六情恬爽,神自歸也,一自生也,精自固也,壽命長遠終不死也!

  萬福曰:六情者染罪之門喪身之源也,所以持戒先制六情,六情恬夷神道歸也!故學士初入中乘,先須閉塞六情,然後漸階一道,故以為次遠者詳之矣。

  三戒文

  經曰:凡學妙精玄變神化大道眾術,當潔己清齋,誦習清戒,洞曉藝趣,動靜通神,勤行善道,謹審妙事諦在功過,勿生謬忘,心識明定,戒業又全,,然後行道應心如口。不能修此,人鬼亂壞,滅己誤他,為道兼濟,濟物安己,慎勿戲弄,以道誇人;又勿害他,以利於己,當持此戒以制之也。

  第一戒者:諦識因緣,勿忘本逐末。

  第二戒者:諦守少私,勿利我損物。

  第三戒者:諦習勤行,勿混俗失真。

  右三上戒,上皇所行,上帝所奉,上士所修,修行奉持,全而不破,三?正伸,降與為一,身神又一一無二焉,得道長存,號曰太上,不修此戒,服佩符文勞而無驗,非太上弟子也!

  五戒文

  經雲帝昊英告黃帝曰:吾受太上老君眾經要戒勤行之,報得有今日法應流布勸化,將來不得閉塞杜絕,後生子心精練方與長生。宜廣宜戒,以成普濟之功矣,黃帝稽首再拜,奉旨尊行。

  第一戒者:目不貪五色,誓止殺學長生。

  第二戒者:耳不貪五音,願聞善從無惑。

  第三戒者:鼻不貪五炁,用法香遣俗穢。

  第四戒者:口不貪五味,習胎息絕惡言。

  第五戒者:身不貪五彩,履勤勞以順道。

  右五戒五老帝君各遣二十五神防護受持者身,免脫災害,延年壽命,安國寧家,救度一切,受授之時,依如三戒法三戒,招玄元始三炁,五戒延仁禮信義智五炁,三五為八周有遍無煉而精之洪纖畢備。

  八戒文

  太上曰:凡諸戒律通應共行其間,緩急繁簡,高卑各有,意義准儀,玄元變化,生數階進,相  成三五八九十百千萬難隨緣所堪,亦不可越略知回向正法,修長生不死三五已參宜受八戒

  第一星解五行備修五德。

  第二習五事不可無恒。

  第三平裏八正行藏順時。

  第四明識五紀與?同存。

  第五精審皇極上下相和

  第六修三德期會三清

  第七決定疑惑化偽為真

  第八考校徽驗消禍降福煉凡登聖,無負三尊。

  右八戒持之必全,犯破即謝首悔責躬改意革心堅防後失行之,三年八方善神齊來擁護,六年保免六極,六極者,凶禍短折,常多疾苦,恒懷憂慮,積苦貧乏,形容醜惡,軟弱無施也,八年永享五福,五福者,長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煉有入無自識宿命也,九年神通超凡成聖矣。

  三決文

  經曰:志學之士,才力未強,多知為敗,怠墮致殃。善行教者,照其所堪,隨品稍受,悱憤日新,且閉繁科,示以要訣,眾經諸法漸次修行,功德成就,自然遍通,通由要起,要訣有三

  一者曰因無始中來,仍有識性,性靈無滅,死苦尚存,生樂無機並不識因者,定不怨天不尤人,不咎物,不戚身,苦樂是甘,無妄惑也!

  二者曰緣因循動靜內外取和,不浸人宜身,不陷己誤物,損而無傷,利而無害,識本知末,無邪疑也!

  三者曰勤謹慎心口,嚴敕身神,聞聖尋諸受教,遵承增廣善緣,斷絕惡因,正見子精進無退,不違師自任,不漫信浮隨,不驕怠亂群,不苟執幹眾,不藏真出偽,不有始無終也!

右久億此決三,度人濟己,三皇神吏自然見行,為之使役,通達真靈,煉凡成聖變簏為精,

  不知此三,終不得道!

  八敗文

  經曰齋以齋整為怠急,以齋整身心,身心齋整,保無亂敗,敗起多端,大略有八:

  一者殺身自活

  二者盜他自供

  三者淫欲為快

  四者妄語誑人

  五者醉酒恣意

  六者雜臥高廣大床

  七者兢沾香油華飾

  八者軀著歌舞作唱

  右八者大人君子學聖真仙不為此八事,則八敗無從起,八敗無起,則八成自然立,立則不失延年保命,神通洞遠,思真行尤明驗必速也!

  三要文

  天皇曰:第一之要先求長生

  第二之要當求藏行

  第三之要當避世榮

  十三禁文

  仙人曰:夫欲延壽長生避諸禁忌如右

  禁無施精命夭沒    禁無大食?脈閉

  禁無大飲膀胱急    禁無大溫消髓骨

  禁無大寒傷肌肉    禁無寒食生病結

  禁無咳唾失肌汁    禁無久視令目蔑

  禁無久聽聰明閉    禁無久泣神悲戚

  禁無卒呼驚魂魄    禁無內念志恍惚

  禁無恚怒神不樂

  七百二十門要戒律決文

  經曰:七百二十門要戒律文,諸天寶秘佩身,傳口不書經中,若未遇其師,當服符取應,見神來降,仍請受之,凡人從無始中來,有識在心,心識浮動,逥易須曳,駟馬過隙比之遲也,雲間迅電亦非速也,心之善惡,反復無常,一切諸急莫若心之疾也;心之難持甚於虎豹,猴猿鹿馬皆易制也,一切之中心難馭也,善能調禦心者,其唯上聖之人乎,中下聖真恒與心爭晝夜俯仰,內省外觀,常恐越逸損滅心神,散不可追還身殞豈得重立,立身不殞,養神不散,長生神仙,位登上聖,要在清齋,齋各有品,五情六欲,縱橫兢與,內外參差,致生迷亂,背正向邪,棄本逐末,欺負幽明,招考沈淪九泉之府,楚掠萬端,解脫無期,由於不齋故也,志學之士,急務修齋,齋直齊心,守戒為主,主以制心,心定則生,忘戒失主,心亂則死,死中求生,生求不死,悉當清齋,誦習行戒。情欲既多,戒遂無量,無量法門,眾聖開設,趣引群生,使之能入,各有方所,諸天不同,時有行藏,曆世揣興,大略不殊一切,所共七百二十門,最為妙勝,持之全者,入道究竟,故能變化七十四方;不能持戒或持之不全,各隨階品,變化不同。則不免累患是故上聖今持之矣一切舍生皆有三五又有多少愚智不同更相領攝抑揚相緣一識既動無端兢與守一不可直指三五交互扶持三炁流行八會相輔,太一遊歷九宮相成,一源為本,九化為末,有本有末,九一居中,宗本引末,末同還源,源一應末,末感既動,本應恒寂,寂應諸動,動名外來,外來曰動,內住曰寂,寂動於半,有異有同,同動以救去異,寂以濟來,來不驚寂,去不勞動,動而不勞不離寂也,寂而不驚不疑動也,寂照明徹故無驚疑,動以徐生,故無勞隔,無勞隔者常合長生,無驚疑者常樂常住,住無所住,為而無為,為道之最,用本一焉,分化成數,八九迴旋,相乘積門七百二十也,門者文也理也還也,散逸應還,還修由文得門能入未歸源也,本因炁多,增緣精少,少多相傾,補續相涉,悟轉開見門稍審長善勇猛諸閻速臻,臻未速者,經屆無央,大略變化舍故即新駭聽殊觀正在七百二十門中,積曆八九究煉畢竟七百二十共為一矣,守一勿失,行一難堅,念念相仍不可暫替,暫替則邪幹,邪幹則正翳,正翳則門塞,門塞則見迷,迷者陷苦,苦極思迴,識神感發,超然醒悟,更堅其念,念念相續,因積積久,一炁浹身,身神通徹,八九朗然,變化無窮,由悟守一,守一須資唯戒為急持之不虧,邪不得入,邪不得入,正氣相親,親密久之,自然混合,與道同真,資戒果遂,由戒入道,故謂為門。精忠之傳,諦從之耳,萬福曰:夫人心不一,識有暗明,妙道無方,神話難測,心明則悟道,神昧則迷真,而心以寂明,神由動亂,亂則失道,明乃會真,故守正除邪,則妄心不起,背明向暗,乃惡念斯生善否非他,諒自身造。迷悟在己,亦不由人,是以大聖天尊,弘慈化物,善權方便,接引無遺,廣設法門,招提一切,隨宜授藥,眾病消除,普勸行人,悉今持戒,戒有多種,大小異門究竟歸根,同成正道,但三五六八,漸頓稍殊,識悟既明,終持一戒,一戒者,唯戒於心,不起他念也,即此戒謂守一勿失,念念相仍是也,學士當諦思行之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