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住址:无法撒谎的阶层信息

 昵称535749 2011-09-01

       

孙悟空住花果山,猪八戒住高老庄。笔者今年在青岛知道了一个小秘密,一位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在当地著名景区八大关的某个拐角处的德国小洋房是当地最高首长曾经的住所。这栋小洋房掩映在大树之下,高墙之内,幽静别致。从外面只能看到建筑物的小部分外立面,更多的景观只有深入内部才能一窥究竟。正符合低调的原则。
 
这类“神秘”的住所在各地都有所耳闻。比如上海的康平路,湖南路、兴国路一带,它们的典型特征是高高的围墙,再叠加了一道竹篱笆,起码有4米以上的高度。黑黑的大门永远紧闭,仿佛从来没有打开过。门口的道路上行人稀稀拉拉,与同城拥挤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建筑外面还有一块文物铭牌,显示其出身血统来自真正的贵族,历史多在新中国之前。称呼此类建筑惯用**380号,或者简称为380号。所有的这一切都显示它们与商业无关,与金钱多寡无关。一种超然的,独立于世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恰是最高社会等级的建筑物的表现。
 
但有一类老别墅、老洋房却是商业的砝码。比方说,一些专做老洋房业务的房产中介店的店招牌上会用绯红的LED 马灯显示不同别墅的价位。虽然物业具有与上述老洋房类似的物理特质,可一旦贴上价格的标签,其等级品味就下降了一个层次。因为“价格”的存在表示该物品可以被随意交换,即便历史悠久也不过如此。它可能在某天变成一家酒吧,让你花上一点儿小钱就能享受片刻;也有可能在某天变成办公场所,涌进一群人来吃喝拉撒。因此,商业化的老洋房的等级品味是不保值的,它的本质是品味的道具,不是品味本身;它保值的是商品的价格,不是可以传承的文化品质。
 
笔者曾经就职的一家媒体公司就在一套类似的老洋房中,拥有独立的厨房和餐厅,门口的高墙上挂着一块孤零零的铜制的门牌号。不明就里的路人完全不知道这栋物业用作何用。在三楼顶层晒台上可以见到门口的大路和比楼高的老树。而在马路上仰视该别墅却看不到屋顶。地面有一块面积上百平方米的草坪,北侧被一排大树成功 的阻挡,使之与后面的住户在视线上完全隔离。老洋房低矮的直接好处之一是512 川地震时,全楼人员毫无感觉,而城中其他写字楼据说有震感,人员纷纷跑到地面避难。可惜的是,在该物业被一家房地产公司接手租赁之后,草地变成了水泥停车场,悠然自得的感觉瞬间变成了实用主义的工具性使用方法;门口大喇喇的站着门卫,使物业本身彻底暴露于公众的瞩目之中,有些襄阳路市场“跳楼价大清仓”之类的夸张广告的效果。品味之差,令人发指。假使该物业再流转几次,相信其品味积淀依然为零。这就是商用物业的一贯劣势:你不知道你的主人是谁,所以你的品位只是水上浮萍。
 
不论是哪种形态的别墅——老的或是新的,别墅是以套论价,而不是论每平方米的单价。因为凝结于物业之内的,不仅有产权证上的面积概念,更有大片的绿地,文化,或者其他抽象的价值。所有的一切抽象价值才代表业主的身价,而不是占地多少平方米。
 
从这个角度,可以分辨出真正的豪宅和伪豪宅的区别。像很多中产阶级的小区内可能也有若干排联排别墅。他们共用一个小区的出入口,高高的公寓楼就直接矗立在别墅后面。这种毫无私密感的物业绝对没有豪宅的地位。另一种自抬身价的办法是部分高尔夫项目中的豪宅——那种豪宅面积比高尔夫球场面积还大的,必定是伪高尔夫豪宅项目。
 
与这类“低矮”的建筑相比,城市里正在高高拔起的楼盘其实代表中产阶级的实用化主义。比如在所有城市的精华地段都会有20层楼以上的高大建筑,居民们靠电梯上下,门口有保安站岗,小区里有会所,球场,或者一些娱乐设施。虽然这些物业价格不菲,但终究只是“商品”。就算某个楼层的1号住户有心装扮室内格局,但也阻挡不了2号住户却是炒房团的主儿,房子空闲生灰也不进行任何打扮。更甚的是3号住户可能是群租房。极其可恨的是公共空间的走道上,电梯的按键处,一切白墙面的地方都被小广告覆盖。时时刻刻在提醒主人,此地不过是公共场所,不是你的私密空间。所以,中产阶级买房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小区趋于成熟后再做定夺,否则将在两三年内面临“谁是你的邻居”的困扰。
 
由此可以推断,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低矮的“神秘”建筑的话,这个城市即便拥有万贯钱财,也只能是非主流的低等级城市。这些城市的“富豪”必须频繁的飞行于主流城市、主流权贵、主流市场和自己的落脚地之间。比如义乌就是一个典型。它位于浙江中部,自然环境非常普通,凭借小商品市场聚集了大量商业人气,进而产生了不少富豪——也包括灰色富豪。但是,这座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发育的城市,显然缺乏一种让人认真品味的文化气质。即便高级轿车在这里随处可见,宝马连入住车棚的地位都没有,依然在国内的城市权势版图上毫无地位。所以,此类城市的富豪只能频繁出行,常年在外流浪。
 
对于住所带来的三六九等的阶层感觉,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最敏感的话题。笔者已经不下10次听到很多上海朋友在“忆苦思甜”时无可奈何的解释童年的居所在外滩附近,而如今却只能蜗居于中环、外环之外。个中缘由,非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本文无意讨论社会公正与否等道德话题。孙悟空住花果山,猪八戒住高老庄,住哪里一定是你身份地位的外部符号,其实这是社会历史的常态。你不顺应市场的竞争,却一厢 情愿的期望“人道主义”,终究是好梦一场。
 

关于住哪里的话题中,一种怪现象是城市下层“原住民”越来越严重怀旧情结。比方上海就流行石库门的怀旧调调。人固有怀念童年的乐趣。但这并不是“感情”的全体。事实是,很多社会下层人民已经失去了与城市同步进步的客观能力,只能寄希望于动迁等途径。所以,一方面,他们怀念旧时的地段等级,总有一千个一万个美好的回忆,不希望动迁;另一方面,又无限期望动迁带来的飞来财富。其实,人的真心话只有在自私自利的时候才能表达清楚,你问问他们会不会在娶媳嫁女的时候 以石库门为傲,就知道什么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情了。客观事实是,石库门是贫民区的代名词,石库门的美好只能存在于记忆中,而现实的石库门是会敬而远之 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