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上好高中入学第一堂地理课

 罗若谷 2011-09-01

怎样上好高中入学第一堂地理课

[导读]就怎样上好高中入学第一堂地理课,总结出一套心得体会。

关键词:   理解性掌握 图文结合 多媒体教学 现代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怎样让学生适应高中地理教学,从了解地理,到喜欢地理,甚而学好地理。本文从教和学的角度(即怎样教好地理和怎样学好地理)去挖掘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并对应新课标的要求与现代素质教育相结合,就怎样上好高中入学第一堂地理课,总结出一套心得体会: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其次,有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第三,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图文结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是一门既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但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结的一门学科,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从高中入学第一堂课做起。怎样才能做好这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从而让学生喜欢以至最终学好地理呢,以下仅我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是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是一门和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类虽然不必依赖自然,可以改造自然,但不能征服自然。我们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让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她的因果,即都会有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说明相关自然现象,并能够通过对地理知识学习对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提出相关预警、预报,作好防范准备,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最大限度为人类服务,也能把损失减小到最少,从而起到为人类服务的作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实现这个教学目的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2008年1.25雪灾、5.12地震、南方洪涝,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人类可以努力把损失降到最小,把真实的事件和学科知识相关联,利用逼真的时事图片,让学生感受强烈时代性、真实性和实用性。比如,5.12地震是震惊世界的自然灾害,灾难发生以后,现场真的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那些惊慌失措,撕心裂肺的哭声以视频的方式展示,是非常有震撼力的。紧接学习地震灾害发生的原因、特点,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危害,使得学生理解和接受上顺理成章,再引导学生学习对地震灾害的预警预报,地震发生时逃生的方法等,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实用性。地理学科的学习本身就是通过学习,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其次,有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即必须要理解性掌握所学知识。
地理学科是人文科学的边缘学科,自然地理要从成因上把握,而人文地理更注意规律的归纳。但总的来说,地理学科的学习,既要有人文地理的感性,又要具备自然地理的理性。而且,自然地理也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地理亦称文科中的理科。对这一点,我感触颇深:在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学生的言论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老师,地理有几本书,我记性好得很,你到时把每本书上属于高考内容要求的都把它勾下来,我最后两个月强攻,保证没问题”。简直就象对待古代的八股文。听到这些话,我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因为当时也是高一刚刚入学,所有的理论说教还为时过早,我只说,你还是边学边看吧。但其实在现行的中学地理学习中,这种偏见恐怕不在少数。地理学科需要灵活性、需要创造性,所有地理原理我们却要从成因上去把握,所有地理规律我们都要认识其本质和来源,知识要从实践中来,同时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更注重的是理解去掌握,这样才知变通。如我们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地理背景、原因、危害、防治措施,我们就可预见性地对同类问题展开对比分析,找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了,但是同类问题既有相似又有差异性。如同样是水土流失严重的江南丘陵,从产生的原因上和造成的损失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这就是地理学习又一大特点,很强的综合性,但有着更强的地域差异性,那怎样找到这中间的契合点呢,这就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无论哪个区域的地理环境都是综合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资源不同要素的配合就会形成不同区域地理特征。例如,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就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东部季风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开发历史早,是主要的农耕区,人口分布是密集,经济最发达;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降水少、水源短缺,以牧业为主,人口相对稀少,经济欠发达;青藏高寒区,则受高寒限制,是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以上各区域无一不体现自然这一内在关联性。只有牢牢抓住人地关系,从成因上去理解其关联性,这才是学地理的关键。也是前面那位学生,在临近高考前我们又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自己已认识到当时的肤浅,已权当是笑话了。
第三,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图文结合。
地理有“无图不成题”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图文一定结合。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一定要有一本好的地图册,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工具书。所有的知识都要落实到图上去,即分析某一现象特征时,可以根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从而推理该地的气候、水文、植被、资源,也就知道这一地理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背景,要做到既能从地图中读出来,又能够把这些知识还回到地图中去。地图是所有信息的来源,就拿今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来说,当整个中华大地都在摇晃时,我们国家地震局的科学家要在第一时间测出震中在哪里?震级是多少?波及哪些地区?该地的地理环境怎样,为施救提供怎样的条件,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决策依据。“5.12汶川”大地震和76年的唐山大地震相比,此次地震破坏性大得多,救援难度大得多,为什么呢?我们看地图就一目了然了,唐山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该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救援人员、设备能在很短的时间到达,而汶川地震发生地区地处龙门山脉,山高谷深,再加上气候恶劣如暴雨导致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多,造成道路中断、河流堵塞,救援的人员、物质、设备无法到达。这就要求我们就必须通过地图(或地形图)对当地的地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作出科学的决策,然后再组织强有力,且行之有效的营救。当然地理学科中所说地图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包括各种各样的地理图表,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必须借助图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地理事物、现象、成因。就拿堰塞湖来说,如用文字叙述,很难说清楚,如画一简图,或者放一个图片,大家就一目了然了。现在的地理考试,对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做到能够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分析出相关的地理事物、现象、成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同时指导学生平时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从而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除了要做到以上这些方面,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相应的要求。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不会因喜欢一门学科而喜欢这位老师,但他可以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学科。作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次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尽量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也要做到幽默风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有了第一堂课这个良好的开端,我想,成功的门已开始打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