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音乐体裁(一)!#-------致热爱音乐的人们!

 yiyidaodao 2011-09-01
@西方音乐体裁(一)!#-------致热爱音乐的人们!

1.曲调:1.歌曲风格的器乐曲,18世纪的组曲中常见之一。2.17世纪用以单声部或多声部的歌曲。3.咏叹调。

2.晨歌:流行于西班牙西北部古加利西亚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曲。用风笛演奏,小鼓伴奏。如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的第四曲《丑角的晨歌》。

3.快板:拍子快速的器乐曲。原意为“活泼”。本为乐曲速度的指示词,后又用于曲名。

4.小快板:拍子比较生动流畅的小型器乐曲。原系乐曲速度的指示词,后用为曲名。

5.阿勒曼德:舞曲。慢速,4/4拍,始于德国,16世纪后流行于法国,后传入英国。17世纪以后,常作为组曲的第一乐章。到18世纪,亦指一种快速的三拍子舞曲,在瑞士农村中极为流行,并发展为后世的“圆舞曲”。

6.行板:拍子中速的器乐曲,原意为“进行”、“步行”。本为乐曲速度的指示词,后用为曲名。

7.安格雷斯 (英国舞曲):一译“英国舞曲”,快速,二拍子。源自法国,17世纪开始流行与英国。后常作为组曲的组成部分之一。有时也用以称源于英国本土的其他舞曲。

8.赞美歌以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由对唱赞美诗发展而来。取《圣经》或其他教会文字为歌词。在英国基督教教会中举行奉献仪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歌唱。其中包含独唱的,称为“独唱赞美歌”;无独唱的,称为“合唱赞美歌”。16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中的赞美歌相当于旧教中的经文歌。音乐史上写赞美歌的著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赛尔、亨德尔、韦斯利。

9.对唱赞美歌:天主教格里高利圣歌的一种。源于希腊文antiphonon,意为“对应声调”,即二者相隔八度。在早期教会仪式中,指交替出现的二组合唱。常取《圣经》中的短小章句谱成,在《尊主颂》、《西面颂》等之前或之后歌唱。亦有规模较大而与圣咏无关者,如四首赞美圣母玛利亚的对唱赞美诗。1516世纪出现复调的对唱赞美诗,其中亦有用于管风琴者。

10.咏叹调:独唱曲(或二重唱)。以器乐伴奏。出现于17世纪初叶,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声乐部分包含高难度艺术技巧。由于追求结构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与剧情的联系,而单纯致力于音乐上的独立发挥,因此为格鲁克、瓦格纳等人所不取。巴赫、亨德尔、莫扎特等人的咏叹调则是声乐曲目的珍品。在声乐作品中,常以宣叙调表明情节,咏叹调己其后,予表演者以充分抒发感情的机会。

11.小咏叹调:小型的咏叹调。独唱曲,类似普通歌曲。器乐曲亦有称为“小咏叹调”者,如贝多芬《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c小调)的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

12.阿里奥索:意为“如同咏叹调”。 1.宣叙调的一种。但其特点是抒情而不是叙事;有鲜明的旋律与节奏,而不是吟诵式的说白。从严格的宣叙调变化为阿里奥索,在巴赫的作品中已屡见不鲜。 2.抒情性的独唱小曲。 3.具备上述第一意义特性的器乐曲。如贝多芬的《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Op.110)的第三乐章。其降a小调主题上标有“悲伤的阿里奥索”字样。

13.晨曲:“夜曲”的对称。常指简短的器乐曲。具有宁静的特点和田园诗的风味。

14.圣母颂(万福玛丽亚):天主教颂歌。在音乐史上,以此命名的乐曲很多,著名的有:1.李斯特的钢琴曲。根据荷兰作曲家阿克台尔德的歌曲改编而成;2.舒伯特的歌曲(Op.52.6),以英国作家司各特的叙事诗《湖上夫人》中的《爱伦之歌》为歌词;3.古诺根据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序曲改编,用于女高音、管风琴与乐队。

15.巴博拉克:捷克明间舞曲。以3\42\4拍子交替进行。

16.巴加泰勒:意为“小玩意儿”。器乐小曲。常用于钢琴。具有轻快、幽默、活泼等特色。贝多芬首先采用此名,作有三组巴加泰勒曲(Op.33.119.126.),共二十六首。

17.巴拉德:源于拉丁文ballare,意为“舞蹈”。今意为“民歌”、“民谣”,指一种以英雄或爱情为主题的英国叙事诗。其音节与赞美诗相同,以四音节句与三音节句相交替,称为“巴拉德节拍”。在音乐上,指以这种诗歌为歌词的乐曲。如格里格的钢琴曲《挪威主题变奏曲式的巴拉德》(Op.24.)。

18.叙事曲:1. 1314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歌曲,歌词通常分三节,每节七行或八行,最后一行或二行是重复句。每节音乐用AAB的三段体。第一、二行用A,第二行用A,第三、第四行仍用A,其余用B,都用复调写作。 2.今指以模仿英国巴拉德的一种德国叙事诗谱写的歌曲。常以古代传说或幻想故事为题材。 3.肖邦、勃拉姆斯等人的钢琴曲。

19.巴拉塔:十四世纪的一种意大利歌曲。与法国的“叙事曲”无关,来源于法国的“维里兰”,歌词有三节,每节前后皆有重复句。亦称巴拉代歌曲。意大利作曲家兰迪尼曾大量创作此类乐曲。

20.巴莱特:主调性的多声部歌曲。用“法拉”作副歌,故亦名法拉。十六世纪末发源于意大利,后传入英国。其音乐节奏整齐,生动活泼,宜于伴舞。芭蕾之名盖出于此。

21.船歌:源出于意大利文barca,意为“船”。系威尼斯船家之歌。常用6/812/8拍,其伴奏模拟小船荡漾。后则泛指按这一体裁写成的声乐或器乐曲。如肖邦的Op.60;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福莱的十三首钢琴曲《船歌》等。

22.比博浦:爵士音乐的一种。其特点是乐队中常有独奏乐器的即兴演奏。多用不协和音,节奏复杂。十二小节成一乐句,4/4拍,强拍位于第二与第四拍,有时宜用无意义的音节如(如ao)伴唱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美国。

23.摇篮曲(催眠曲):亦称“催眠曲”。声乐或器乐曲。模拟摇篮摆动的节奏以使婴儿入睡。如肖邦的钢琴曲Op.57

24.贝加马斯卡:意大利舞曲。因发源于意大利北部的贝加莫地区而得名。盛行于十六世纪及十七世纪初叶。乐曲常反复于一个定型的和弦进行,即I-IV-V-I。到十九世纪,这种舞曲变成快速的6/8拍子,近似塔兰台拉。德彪西的钢琴曲《贝加玛斯卡组曲》紧借其名而已,与这种舞曲没有关系。

25.贝热雷特:法国舞曲。轻快的三拍子。流行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又指一种牧童歌曲。此名源于法文berger,意为“牧羊人”。以此命名的乐曲都具有牧歌性质。

26.勃鲁斯:爵士音乐的一种。源于美国黑人的劳动歌曲与宗教歌曲。二十世纪初开始流行。全曲十二小节,节奏平滑,拍子较慢。因突出“忧郁音”(blue notes ,即音阶的三级音与七级音)而得名。在布鲁斯中,这两个“忧郁音”或用本位音,或用降半音,且常以“走音”的面目出现。

27.波莱罗:西班牙舞曲。单人或双人舞。步法及动作复杂而灵巧,有时突然止步,用一臂举在头顶作拱手状。音乐为中速的三拍子,以响板伴奏。如肖邦的钢琴曲Op.19。拉威尔的《波莱罗》则以一简单的主题为基础,缓慢而不间歇地作渐强进行,以多种配器手法,造成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

28.布吉-伍吉(布吉):亦称“布吉”。爵士乐的一种。用钢琴演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出现于芝加哥,四十年代已很流行。其特点是左手弹奏出鲜明的低音节奏,右手奏出即兴的变化多端的曲调,以十二小节为一段落。

29.布列:法国舞曲,快速的四拍子,始于弱拍。十七世纪初叶开始流行。到十八世纪,常作为古典组曲的组成部分,位于萨拉班德基格之间。亦指一种三拍子舞曲,今仍流行于法国中部奥弗涅山区。

30.饮酒歌:多用于歌剧之祝酒场面。如威尔第的歌剧《失足者》(《茶花女》)中的《畅饮满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中的《观此美酒》等。

31.布莱斯卡:活泼的嬉戏性器乐小曲。如舒曼的《钢琴小品集》(Op.124)中的第十二首;巴赫《德国组曲》第三曲中的第五乐章等。有时也指大型作品,如理查·施特劳斯的《布莱斯卡》(钢琴与乐队。Op.16)又指一种民间歌剧。

32.卡巴莱塔:简短的歌剧咏叹调。曲调与伴奏都比较简易,罗西尼常用之。十九世纪后期,威尔第等人常用为咏叹调的华彩结尾,拍子快速,用不断反复的定型节奏。

33.卡恰:猎歌。十四世纪的一种意大利歌曲。歌词以渔、猎及其它野外活动为内容。音乐用二声部的卡农,以低音乐器伴奏。

34.卡丘查:西班牙舞曲。发源于安达卢西亚地区。三拍子,类似于波莱罗而稍快速。

35.坎帕内拉:一种描绘钟声的乐曲。如李斯特的的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的第三首,其主题采自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末乐章《钟声回旋曲》,配器采自钟声。

36.加那利:法国舞曲。流行于十七世纪。快速的3/86/8拍,强拍用附点音符,很像基格。因发源于北大西洋东部的加那利群岛而得名。法、德作曲家所作钢琴曲及歌剧中常见之。

37.康康:法国舞曲。快速2/4拍。流行于十九世纪后期,以巴黎为最。自“方阵舞”演变而来,风格粗俗轻佻。如奥芬巴赫的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的《康康舞》。

38.卡农: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类似的摹仿对位片段在赋格中时常出现,而卡农则整曲由此构成。有多种类型,其变化或基于声部的前后差距(一小节、二小节)、上下差距(同度、五度等),或基于时值的大小不同(加倍或减半)等。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管风琴曲《五首卡农变奏曲》(BWV769)。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亦常用卡农,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末乐章。

39.康塔塔(大合唱):一译“大合唱”。多乐章声乐曲。以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之。源于意大利文cantare,意为“歌唱”;与sonata(演奏)对称。起源于十七世纪初叶。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为主,用于独唱及数字低音的伴奏。这种特性保留于康塔塔的发源地意大利,逐渐成为独唱音乐的发展成果之一(并列于歌剧与清唱剧)。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卡里西米等人是康塔塔的先驱。巴赫作康塔塔二百余部,觉大多数是宗教性的,而其世俗康塔塔仅余二十五部(遗失约一百部)。十八世纪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不一定包含独唱,以乐队伴奏,类似小型清唱剧。近世也有许多作曲家写康塔塔,如巴尔托克、韦勃恩、斯特拉文斯基、布里顿等。

40.坎蒂加:古代的一种西班牙歌曲。用以颂赞圣母。十三世纪,由国王阿尔丰索汇集成册,共四百余曲。歌曲形式与法国的巴拉代歌曲相同,有三节歌词,每节前后都有重复句。

41.坎佐纳 1.意大利歌剧中的抒情歌曲。 2.十六、十七世纪器乐曲的一种主要形式。由“法国-佛兰芒歌曲”发展而来,流入意大利被称作“法国歌曲”,成为一种新型的器乐曲,亦称“演奏之歌”。其特点为曲调生动活泼,结构多变。后又向键盘乐与合奏乐两方面发展:前者注重赋格变奏,后者注重段落对比,并逐渐由短变长,最后形成各自独立的乐章,即巴洛克时期奏鸣曲的前身。

42.坎佐内塔:多声部的非宗教性的声乐小曲。节奏轻快,有时俯以伴奏。曲式作ABCC型。亦有用于独唱者,如海顿的《六首坎佐内塔》;用于器乐者,如布克斯特胡德的《键盘坎佐内塔》。

43.随想曲: 1.用于古钢琴曲的一种自由赋格曲。十六世纪时,与寻求曲、坎佐内、幻想曲同义。巴赫有《离别随想曲》(即《与亲爱的兄弟离别的随想曲》) 2.十八世纪中叶起,弦乐练习曲常以“随想曲”命名,即后世之练习曲。这种乐曲常以一定型乐句通贯全曲。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二十四首随想曲》。 3.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的器乐曲,如门德尔松的钢琴曲《三首随想曲》;或指借用别人主题的改编曲,如圣桑的《阿尔且斯特主题随想曲》。

44.圣诞颂歌:古时指末尾有副歌的歌曲。用途不限于宗教仪式。后世的圣诞颂歌,其音乐来源于民歌,以及包括歌剧等创作曲调的其它世俗歌曲。十五世纪起已有多声部的圣诞颂歌,许多曲调至今仍极流行。著名的曲集有《牛津圣诞颂歌集》等。

45.卡萨欣:流行于十八世纪的一种器乐曲。源于意大利文cassare(告别)或拉丁文gassatim(街头)。用小型乐队室外演奏,与小夜曲即嬉游曲相似。

46.卡瓦蒂纳:十八、十九世纪的歌剧与清唱剧中的浅易独唱短曲。另指一种如歌曲般的乐曲,如贝多芬的《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的第五乐章。

47.夏空:缓慢的三拍子舞曲。约十六世纪由墨西哥传入西班牙。与帕萨卡里亚相似,常为一组变奏曲式,主题以数字低音或和弦进行构成。盛行于十七世纪,多用于歌剧与键盘乐。如巴赫的无比伴奏小提琴《第二帕蒂塔》的末乐章。

48.众赞歌:基督教新教的赞歌。马丁·路德曾用为宗教改革的手段之一。他简化曲调,将歌词方言化。曲调主要采自民歌,有些出自路德之手。十六世纪的复调众赞歌类似经文歌,主要曲调常在次中音部,后转到高音部。十七、十八世纪,以众赞歌为素材的管风琴曲与合唱曲大量产生。巴赫为不少众赞歌配以和声,至今仍被视为四部和声的典范。

49.众赞歌康塔塔:歌词与曲调均取自众赞歌的康塔塔。如巴赫的绝大多数康塔塔。

50.众赞歌前奏曲:管风琴曲。以众赞歌为素材。基督教仪式中唱众赞歌之前演奏之。巴赫写有众赞歌前奏曲一四O部。勃拉姆斯的《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Op.122)也是这种乐曲的代表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