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称谓的“姓氏”、 “名字”与称号

 小袤 2011-09-04

古代称谓的“姓氏”、 “名字”与称号

 

姓名本不过是人的代码,但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不仅有姓氏,还有名、有字、号,称谓的方式复杂无比。而各种人伦关系,更是中国文化的特有景观,这种种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特色,反映了多方面的历史内涵。这对周边国家和民族,诸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名、字、号等等不同的说法,究竟如

何?为何?,不可不知。

姓氏:在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時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隨着母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時姓“”、“”、“”、“”和“”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這一特點随着间发展父系社会後,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称号

姓产生,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形。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才有

例如,皇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后来周王室以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是姜姓,秦是赢姓。在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如姬姓下的孟氏、季氏、孙氏、游氏。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先秦书中的弈秋、庖丁等平民。都是有名无姓。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名为氏名为氏名为氏职业名为氏以住地之名为氏以同周王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贵族的字为氏。

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以後,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名字:中国古代,人们一般有名有字,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可知:一般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jī)礼,并取名”是年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时,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

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在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诸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又如。 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朱熹字元晦。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另有字季明。

名与字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供同辈或晚辈称呼。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