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道鎮乾坤 千古不移禮樂門
進德修身懷聖哲 同參佛性植深根 論 五常之道: 夫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與佛門之五戒,道門之五行,為一貫之理也。五常得張,則天地祥和隆昌;五常不揚,則天地間充塞災殃,終瀕淪亡。是故五常者,為鎮定乾坤之大道也。 聖儒倡導萬教之宣化,惟人之受財色利慾遮蔽,迷失性理大道,致為人處事背道而馳,沈淪日深,終至滅亡而不自知,昏庸、愚痴之極,堪足為嘆也!然則五常之德難行哉?非也。乃其之不揚也。在於人之迷失性理,昏而未知行者也。 余今特將五常之德分述如后,眾生等可察究踐行之。 ﹝一﹞ 仁者:人之元性也。為人之心德;亦即為人之良心也。仁者無內無外、無大無小,無所不包。亦即天地萬物同一體,對天下萬物均俱愛心者也。佛曰:「一寸方圓,十方平等。」先儒云:「萬物同體」者,此之謂也。先儒又云:「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此心者,仁也。又云:「見其生不忍視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此皆為仁德之要言者也。眾生向心學賢,應時常保守此良善仁心。昔時至聖曾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者,此之謂乃時存仁道之引也。又云:「仁者克己復禮也。」則謂仁德者,應去除私己貪慾之心,成全天道之公心也;亦即應去除口腹飽歡之貪圖。不可殺生害命也。蓋人應效法天地好生之德,而學聖賢濟世利民之行,時刻存持親民愛物之心,不可利己害命,則仁德近矣! ﹝二﹞ 義者:人之元情也;亦即禮讓之根本也。人而能禮讓則紛爭可息,安詳可期。國若能禮讓,則天下太平。家能禮讓,則老幼安詳也。又義者,宜也。則行事應合乎天理大道,背理之事不可行者也。是故君子應視富貴如浮雲,不義之財利不可濫取也。不義之行不可妄動也。見財見色,尤宜深以戒之,則義德可近矣! ﹝三﹞ 禮者:人之元神也;亦即為人生處世之品行,天理之節文,正人之法也。淺言之,則為人生在世應遵守之規矩也。規矩不守,則妄自行事,不惟傷風敗德,且辱人格,為天人所不齒,終受天人之共棄。是故君子應以禮自重,所謂男效才良,女慕貞烈,冰清門庭,常存廉耻,淫亂不犯,永本正道,則天人共敬同尊,禮德可近矣! ﹝四﹞ 智者:人之元精也;亦即明白天理大道之謂也。人生而明白性理大道者,首要之急務也。理之不明,則昏庸愚痴,沉淪苦海,隨波逐流,何可渡登彼岸哉!是故先儒云;「朝聞道,夕死可矣!」又云:「君子謀道不謀食」者,此之謂也。是故君子應致力於格物致知,明明德精進智慧,方可修心養性也。 ﹝五﹞ 信者:人之元氣也;亦即真實誠行之謂也;待人接物誠實不欺之謂也。易言之,講信踐義之謂也。所謂信者,言信必行,行信必果。非信者,不能修身樂道,不能立業成家。故信者皆由心中發,乃踐其實當其約也。先儒云:「民無信則不立,亦即人而無信,則不知其可也。」是故信乃立國之基,立人之本也。若君臣無信者則亂,父子無信者則慘,兄弟無信者則失和,夫婦無信者則怨,朋友無信者疏也。故凡欲修身者,必先全信。蓋全信者,則心正不欺,不欺則意誠,意誠則心正,心正則身修,身修則信立,信立則道自在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