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学会担当

 一个肥仔 2011-09-04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然而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趋于淡化,一些学生偏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一些学生的言行与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符。

一、小学生责任感淡化表现

1.自我为中心

独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环境中,享受着长辈的过分保护、娇宠溺爱,自然就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好"的心理,在处理事情时往往表现出霸气、骄横,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推卸责任,集体荣誉感差

例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忘带家庭作业,老师问他原因,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奶奶帮我整理书包时,没将作业本放进去,这不能怪我。”遇到问题总觉得是别人出现问题,从不反思自己。

3.漠视生命,自杀现象频繁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用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对父母、对他人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

4.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

社会公德,简单说,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以德待人,以德律己,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然而很多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教室里的墙壁上、课桌上,甚至卫生间的门上,随处可以看到同学们的绘画作品。社区中不爱惜公物的事件屡见不鲜。道德责任认知与行为不统一。

二、小学生责任感淡化原因分析

1.社会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急剧变化中、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和社会制度存在的某些管理不完善中,一些腐败、不公、不平等往往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不是简单地在课堂和家庭的教育中能够得到解决的。

在现实生活中,以金钱为价值衡量标准,以个人为中心,忽视集体,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缺乏责任感等消极落后思想在青少年中产生了严重影响。责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以“责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自己、对父母、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塑造科学的责任观,从而使同学们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培养负责任的行为,养成负责任的习惯。

2.家庭影响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当今家长们只顾忙着自己的事业,虽明知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但总因感到有愧于孩子,存在补偿心理,这就为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种下了“恶源”。还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凡事不去分析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习以为常,孩子也就学会了推脱责任。

有些家长综合素质不高,处理问题处处以自我为出发点,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模仿大人的做法,做事从来都是先给自己找“理由”。家人的溺爱和过度包容、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中责任教育有所缺失。在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责任教育以渗透为主,没有将责任教育作为系统教育进行。

三、小学生责任感淡化解决策略

1.提高教师整体认知

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经验证明,身教胜于言传。因为少年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生动的榜样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学生,形成“对人真诚、对事负责、对己自省、对集体奉献”的班风;通过各种形式的表彰来强化学生采取正确行为后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师自身的行为负责与否、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责任教育的效果。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不如身教。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2.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责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在小学阶段,源于学生认知的层次,开展责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培养:培养对自己负责的快乐人,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做一名珍惜生命的人;培养对父母负责的孝心人,爱父母,对父母负责,做一名孝敬父母的人;培养对他人负责的爱心人,爱他人,对他人负责,做一名讲诚信的人;培养对集体负责的文明人,爱集体,对集体负责,做一名有益于集体的人;培养对社会负责的公益人,爱社会,对社会负责,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

3.通过重大节日活动渗透责任教育

(1)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

在度过这些节日之时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及老师的辛苦。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在活动中,学生一次次抒发自己的感情,体会、感动父母的爱,进而激发出对父母、对他人的责任。

(2)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然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少先队员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学校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以民族传统节日教育为载体,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珍视民族的传统节日,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责任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3)重大节日(国庆节)

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活生生的实例和通俗易懂的说理营造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4.通过书中寻宝活动,加强责任感的熏陶和理解

教师应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游子吟》《我的战友邱少云》《少年中国说》《我的老师》等;观看一些优秀的影片,如《闪闪的红星》《狼牙山五壮士》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和观看影片故事情节的同时,应引导他们理解、吸收课外读物和影片中榜样人物思想中的营养成分,学习他们的责任心,特别是学习他们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责任意识。

5.在“小小的惩罚”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里所说的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1)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孩子是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的核心是自信。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偏差需要纠正的时候“赏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略显虚伪。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适度的惩戒和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然后惩罚他,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总之,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使学生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