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圣寺和光塔位于广州市光塔路

 曾阳漾溪花书院 2011-09-07
怀圣寺和光塔位于广州光塔路
 
一、怀圣寺简介

怀圣寺和光塔位于广州光塔路56号,又名“狮子寺”,俗称“光塔寺”,道旁弧形围墙上,塑有“怀圣遗基”4个大字,墙后耸立有一酷似灯塔的高塔,墙旁山门门额有用阿拉伯文书的“清真寺”3个字。建于唐初,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与扬州仙鹤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齐名。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圣”穆罕默德,故名怀圣寺。是中国四大古代清真寺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筑。1997年被列为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保护文物。

怀圣寺地处古阿拉伯商聚居的“蕃坊”。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登陆,开始在中国传教。贞观元年(627—649年),阿布·宛葛素和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捐资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为纪念穆罕默德,故取名“怀圣”。又因寺内有一光身柱形塔,故又称光塔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曾毁于火,7年后,正十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规制。1949年后,怀圣寺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筑风络。

寺有教民约2O00户,600O多人,多数为回族,奉行格迪国教礼。寺内藏有元代至民国中丈、阿拉伯文碑、匾共40余方。怀圣寺经常有国内外旅行者来寺礼拜或参观。同时,接待了许多穆斯林国家高级别的访问团。近年来,该寺自己也组团出访了伊朗、马来西亚等国和香港。

二、历史解读

唐朝来以来,广州为我国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那时广州的阿拉伯富商最多,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一座规德宏大的清真寺,即今日的怀圣寺,寺的命名表达了中外教民对圣人穆罕默德的尊从和怀念。该寺礼拜大殿置于院庭的正面,它是3间带周围廊、歇山重檐绿琉璃,带斗拱的古典式建筑,巍然耸立在带雕石栏杆的大平台上,充分显示了大殿的高贵威严、石栏杆板上的雕刻各异,有葫芦、扇子、伞盖、花卉、狮子、游鱼等物,极为活泼生动。大殿内部洁白明亮,用木地板及三面拉门,殿内装饰虽少,但很整洁大方。大殿梁下题字为:”唐贞观元年岁次丁亥鼎建,民国计四年岁次乙亥三月甘一日辛未第三次重建。”“大清康熙三十四年岁次乙亥腊月十七日乙己再重建。”除大殿之外,尚有望月楼、东西长廊、藏经室、碑亭、光塔(宣礼塔)等建筑。

据《羊城古钞》载,古代“每岁五、六月,番人望海舶至,以鼓登顶呼号,以祈风信”。当时建塔的目的大约有四:(1)作为船舶的指示探照灯用。(2)指示风向用。(3)登塔顶召唤穆斯林做礼拜用。(4)显示伊斯兰教的威力,使人起敬。该塔是中国伊斯兰教最大的邦克楼之一,与新疆吐鲁番的苏公塔大小相仿佛。光塔形体独特,为我国塔林所罕见。虽屡经修建,仍具阿拉伯伊斯兰的建筑风格。

光塔原名“怀圣塔”,光塔的得名之由来有三:一是光塔原名怀圣塔,因教徒在诵经时常在塔顶用阿拉伯语呼喊“邦卡(呼唤之意)”,也被称为“邦卡楼”。波斯文音为“邦塔”,粤语里“邦”与“光”谐音因作呼礼用,亦叫做“呼礼塔”;二是光塔塔身光滑,而又俗称为“光塔”;三是古代光塔还是一座导航的灯塔。另外塔位于珠江边,唐朝时入夜后塔顶悬灯来为来往的船只导航,古代在夜间常悬灯于塔顶,通宵达旦,其时珠江离怀圣寺不远,光塔白天悬旗,晚上挂灯,实际已起到了船舶航行的灯塔作用,通往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外归来的货船见到塔,便知广州到了。由此看来,怀圣寺和光塔实际上是中国和伊斯兰国家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是研究中国海外交通史与伊斯兰宗教史的重要史迹。

据有关专家论证,光塔是我国现存的唐代至今唯一屹立不倒的高层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不多的阿拉伯风情的古老唤礼塔之一。于是,光塔连同清真寺也就成了珍贵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修建光塔时,工匠从珠江就地取材,蚌壳灰田螺壳,再加上糯米,就成了原料。”

传奇的清真寺,传奇的光塔吸引着无数海外穆斯林心驰神往。公元750年,《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原型——阿曼航海家阿布·奥尔达,从现在的阿曼苏哈尔港起航,当他在航船上遥望着怀圣寺的光塔时,最终,他的船只停泊在了广州港。
   1980年,20多名阿曼的现代航海家,为了纪念《一千零一夜》里那位乘风破浪的勇士,乘坐仿古双桅木船,航程7000海里来到广州怀圣寺。

   友谊荡漾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感动留在我们的心里。清真寺千年前的辉煌并不曾远去,并不寂寞的光塔在向我们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三、建筑特色

怀圣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6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53平方米,其中大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在主轴线上依次建有三道门、看月楼、礼拜殿和藏经阁;光塔在寺西南角,还有回廊和碑亭。光塔始建于唐代,高 36.3米,青砖砌筑,塔身圆筒形,向上有收分,表层涂抹灰砂,塔身开长方形采光小孔,塔内设二螺旋形楼梯,双梯绕塔心盘旋而上,各自直通塔顶。塔顶原有金鸡,可随风旋转以示风向,明初为飓风所坠。顶部用砖牙叠砌出线脚,上砌尖形顶,为1934年重修。此塔为国内现存伊斯兰教建筑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迹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