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为间,必大成功 ——读兵法奇书,度盛夏酷暑(十二)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在行政管理部门多年,一些人问我,什么事情是你最烦心的,答曰:无处不间。间者,间谍也。你前几天讲了什么,过几天就有人知道;你昨晚在酒桌上说过什么,今天领导者就问及此事。的确,哪有人前不说人,哪有人后不被人说?!只是我这个人一般不喜欢在领导人面前嚼舌头,虽然我有一定的便利。至于别人总是在领导人面前说我的不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不像年轻时一定要问个究竟。这叫“虱子多了不痒,死猪不怕烫。”再说,初到一个地方,犯不起错误,一个错误是毛病,一群错误是罪过;久待一个地方,犯得起错误,一个错误是失误,一群错误是风格。这也就不在乎是否有人告状了。也知道这样的道理:在一个资源总量有限,且分配资源按照等级体系规则的行政机关里,总是有些人靠本事混饭,有些人靠告状谋生。其实,间谍也不都是坏事,就像“特务”也不都指坏人一样,即“执行特别任务之人”。学会用某些手段,了解一般不能了解的东西,对组织还是有些好处的。 一个组织的发展总是要有一定的信息作为基础的,对信息的获取有合法的,有非法的;有用公开手段的,有用秘密手段的。一般而言,间谍既指被情报机构秘密派遣到对他国(地区)从事以窃密为主的各种非法谍报活动的特工人员,又指被对方间谍情报机构暗地招募而为其服务的本国公民。广义来说,间谍是指从事秘密侦探工作的人,从敌对方或竞争对手那里刺探机密情报或是进行破坏活动,以此来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孙子兵法·用间篇》,是《孙子兵法》的最后一篇。本篇主要论述在战争中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特点、使用方式。 孙子认为,战争耗资巨大,后果严重,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致因不知敌情而导致失败,那是十足的罪人。 孙子还根据间谍的特征,将其分为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五种间谍若都能使用起来,那就可以使敌人对我摸不着头脑而无所措其手足,这就是神妙莫测,也是 孙子不是坐而论道的人,他是一个有过实战经验的人,是一个见过血的人。他认为,间谍所要完成的事还没兑现,就泄露了出去,间谍本人及其所告诉的人都得处死。他还认为:“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就一定要将周边的人搞清楚。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管用的就是“反间”。必须把他们搜查出来,“因而利之,导而舍之”,然后再放他们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反间既可为我所用,那么,乡间和内间就可为我所用;反间既可为我所用,那么,死间就能将假情报传给敌人;反间既可为我所用,那么,生间也可按规定时间回报敌情。上述“五间”之事, 在现实社会的反间,往往是双重间谍。其中主要是一国间谍情报人员因某种关系,如接受贿赂、受胁迫、思想信念动摇,或投降等,为另一国反间谍机关服务。发展运用双重间谍成为反间谍活动典型的手段。另一种双重间谍是外国情报机关企图征募本国公民为其执行任务,而这个公民把上述情况向本国反间谍部门报告,反间谍部门对这类人员加以运用,伪装为外国服务,实际为本国效力。这种双重间谍价值更大。担任双重间谍的人需要某些特殊才能,他必须头脑机敏,能言善辩,镇定自若,具有某种八面玲珑的本领,而且还要能忍受各种复杂环境所带来的刺激。 最后,孙子对用间谍者和间谍本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从前,殷商的兴起,是由于伊挚在夏助汤为间;西周的兴起,是由于吕牙在殷助文王为间。所以,明智的 通过孙子对间谍问题的论述,我们似乎改变了对“为间者”的贬义的看法。我们可以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间谍就是搞情报的人。从事政策研究的人,一定要有信息意识,要有获取信息的本事。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我们才能为首长更好的服务。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除了一般的信息之外,我们更要有情报意识,要有获取情报的本事。情报与一般信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情报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它的目的性和效用性,要远甚于一般的信息。 《孙子兵法》初步研修告一段落,颇有收获。当然,经验告诉我:看一遍,不如写一遍;写一遍,不如教一遍。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典籍变成教案,是教师的职业爱好和职业功夫。我打算结合我的工作实际和教学实际,再潜心研究一段,搞一个标准课件:《人生发展与孙子兵法》。人生就是战场,战场要有战法,还有什么比《孙子兵法》更有教益的吗?正如一位朋友所说:“在中国学做人,找孔孟;学做事,找孙子。” 【附录1】 2000年2月,中央决定对部属高等学校做出调整,这次对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涉及面之广,为建国后第二次,第一次是建国初期。我们学校也在其列,并且由三个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为了给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奉命做了这次调查,并写成了调查报告。考虑到一些现实的问题,我对该报告做一些技术性的处理,并做大部分删节。 关于对★★大学、★★大学并校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实际材料 (一)关于校名和领导班子 1、关于校名。 2、关于校级领导班子。 (二)关于机构组建和中层干部的安置 (三)关于学科调整和院系重组 1、确立学科调整和院系重组的原则。 2、具体操作办法。 (四)关于政策统一 (五)关于规划制定 (六)关于校区管理 二、我们的几点看法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两校在并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了初步了解,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对并校中某些一般原则的看法 1、合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国家宏观决策的正确性并不意味着学校微观操作的可行性,因此,要对这种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对短期震荡持一种正确的心态,避免在一些问题上出现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的做法。 2、在合校操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将政府行为与学校办学行为区别开来,善于借政府这根“指挥棒”来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将自己能办和应该办的事情办好,二是把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交给政府,或通过政府行为这一概念来实现自己的意图。 3、要特别注意高等学校教师尤其是教授们在办学中的影响力,一方面要体现民主办学的思想,尊重教授们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做好教授们的工作,以防止其挟学科和地位以自重的倾向。 4、要特别注意高等学校是一个高级文化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进行分和,其成员中的文化认同感是一个非常重要又敏感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5、在并校操作上,★★大学那种大原则不变,小问题较“灵活”,有些事当急则急,有些事则采取以时间换既定方针(即,对既定方针一时想不通不要紧,给时间去想,给时间创造条件来达到既定方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另外,对并校中必须达到的“五个统一”和“四个融合”(主体和法人的统一、领导和机构的统一、管理和制度的统一、发展规划的统一、学科建设的统一和教职工队伍的融合、学生的融合、资财的融合、校园功能的融合)也应允许在时间上有所先后,在程度上有所区别。 (二)对我校并校具体情况的看法 我们认为在这次并校过程中有四个问题非常棘手。 1、关于校名问题。 2、关于校区管理问题。 3、关于机构调整和中层干部安置问题。 4、关于统一政策的问题。 (报告完成时间 【附录2】 《用间篇》第十三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