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opic: 罗丹的雕刻作品

 hbxyf 2011-09-08

Topic: 罗丹的雕刻作品

  Print this page

1.罗丹的雕刻作品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4

《温柔的手》

2.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4

《塌鼻的男人》-罗丹

3.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5

《手与人体》-罗丹

4.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5

《罗密欧与朱丽叶》-罗丹

5.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6

《永恒的春天》-罗丹

6.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7

罗丹雕塑《愤怒的手》

7.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7

《行走的人》-罗丹

8.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8

罗丹雕塑《魔鬼的手》

9.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9

罗丹雕塑《上帝的手》

10.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0

罗丹雕塑《伸出坟墓的手》

11.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0

罗丹浮雕《握》

12.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2

沉思

13.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4

跳舞的人

14.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6

思想者

15.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0

:

16.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1

吻》[法]罗丹(1840-1917)
《吻》本来取材于但丁《神曲》里所提到的佛朗切丝卡和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取用这一题材以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在热烈幽会中的情侣的接吻瞬间。

17.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3

<加莱义民>——,青铜,208.5×239×190.5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加莱义民》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18.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4

这是罗丹的不朽杰作。它是1880年罗丹应法国政府的委托,为即将建立的巴黎装饰艺术馆的两扇大门而创作的一组规模宏大的装饰性雕刻。·题材取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罗丹为创作这一作品,化去了他后半生大部分的时间,直到他去世还未全部完成,前后历时三十七年之久。他创作这一作品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罗丹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独特感受,把这组雕刻设计成能反映那种充满爱情、痛苦和死亡的、使人震惊的形式。整个雕刻共塑造了186个人物。其中一些雕刻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如著名的《思想者》。这里所见的《地狱之门》,是罗丹逝世后十年,一位罗丹的崇拜者—— 美国人马斯特包姆出资将罗丹的原稿铸成青铜,留传到今。

19.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8

达娜厄

20.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2

半人马座

21.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6

亚当
(Adam)

22.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7

夏娃
(Eve)

23.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8


(Iris)

24.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9

丑之美
(Heaulmiere)

 “Heaulmiere”又名“丑之美”,是罗丹又一代表作。取材于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Bell Heaulmiere一诗“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罗丹用雕刀体现了他的主张。这位形象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宫女是一件恒世的佳美之作。

  它让人们联想起一位绮年玉貌、倾倒一世的宫女,到了色衰貌减,不堪回首的暮年……

啊,残酷的衰老,
你为何把我凋零得这般早?
教我怎不悲哀!
现在啊,教我怎能苟延残喘!

想当年,唉,往日荣华,
看我轻盈玉体,
一变至此!
衰弱了,瘠瘦了,干枯了,
我真欲发狂:
何处去了,我的蛾眉蝤颈?
何处去了,我的红颜金发?

……
现在是人世的美姿离我远去,
手臂短了,手指僵了,
双肩也鸵起,
乳房,唉,早已瘪了,
腰肢,唉,棉般的腰肢,
只剩下一段腐折的枯根!

25.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1

巴尔扎克
(Balzac)

罗丹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雕像:巴尔扎克、雨果、萧伯钠、莫扎特等,有青铜、大理石、石膏质不等,其中最为著名并引起争论的是大作家“巴尔扎克”像。

  为了将这一伟人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罗丹重读了一遍巴尔扎克的主要著作,收集当世人对大作家音容笑貌的描述,研究了法兰西剧院的巴尔扎克半身塑像,又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都兰尼等地体现生活。在此基础上,罗丹又以现实生活中的相似者为模特儿塑造了七个巴尔扎克裸体人物,又将巴尔扎克写作时常穿的僧侣黑袍塑加在裸体上,就这样花费了七年时间,最后完成了“巴尔扎克像”。在众多可以选择的方案中,他选取了代表巴尔扎克气质的方案。

  由此可见,罗丹的创作态度是何等的严肃。罗丹本人对自己的这件作品也十分满意:“我的巴尔扎克像是一座石殿,这是真正的纪念碑……这是我一生的总结和巨大发现”。

  然而,当这件雕像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引起了一场是非大波。一边是某些文人学士及部分观众的猛烈抨击,一边是罗丹艺术的拥护者的坚决反对。罗丹一气之下将作品从沙龙带回家中,放在自己花园里。

26.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2

脚手架下的三个影子
(The Three Shades on ascaffolding)

27.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4

达娜哀

28.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7

叶里舍耶娃

29.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8

伸出坟墓的手

30.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9

手浮雕

31.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0

:

32.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3

:

33.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3

:

34.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5

:

35.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6

:

36.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7

:

37.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7

:

38.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8

:

39.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9

:

40.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0

:

41.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0

:

42.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2

:

43.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6

来个《沉思者》的局部

44.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8

罗丹,著名的法国雕刻家,近代欧洲雕塑巨匠,西方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艺术思想对西方美术有重大影响。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恢复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把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爱与美展示给人们,被认为是雕刻史上继美开朗哲罗以来最伟大的雕塑家。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出生在巴黎平民家庭。自小学习艺术的道路并不是一枫风顺的。他14岁时进入巴黎一所工艺美术的技工学校。后因生活所迫而中途辕学,他考过三次美术学院都末被录取。此后,他又从事多种手艺:学习织花毯的工艺,给人家翻铸模子,雕刻家具,精制首饰。这些活计不仅练就了他灵巧的手艺,也培养了他对劳动的感情,给以后的雕塑技艺打好了基础。


罗丹像 摄于1880年
  罗丹22岁时,精神上受了一次打击,他心爱的姐姐玛丽亚病夭。哀伤之下,遂产生出家思想,到巴黎郊区一所修道院出了家。那里的埃马德神父看出罗丹不是当修士的材料,便给他以新的激励。发现他的艺术才能后,还在修道院内给他安排了一间画室,启发他如何学好素描。不到半年,神父再次鼓励他还俗,他终于投身于艺术的世界。为了表示对神父的感谢之恩,罗丹为这位神父作了一尊胸像。这一尊《露丝·贝莉》(也称《少女》)雕像,是他年轻时爱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罗丹的全部艺术中具有代表性。

  一天,罗丹正在为巴黎一家剧院,雕刻女像柱和门楣,偶尔见到 街上一个温雅健美的年轻姑娘,出于艺术家的审美眼光,罗丹几乎停下了手上的工作。姑娘身穿蓝色衣服,头戴无檐女帽,个子修长,两颊红润。这是他所渴望的一个健美的女模特儿。于是他主动走上前去与她搭话,后来,他们经常见面。姑娘终于走进罗丹的工作室。这位姑娘叫贝莉,她不仅成了罗丹一生艺术中最理想的模特儿,而且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他们的爱情生活维持了50年之久,直到罗丹临死的1917年,才正式与她举行婚礼。

45.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1

《露丝·贝莉》,泥塑创作始于1864年,第二年即烧制成陶塑胸像。罗丹把露丝·贝莉少女时代的娇美形象塑造得极富特色,结构流畅,塑痕起伏多变。脑后一绺长发舒展地垂在胸前,深陷的眼窝来表现一对水灵灵的眼睛,效果非常动人。《露丝·贝莉》是艺术家痴情时期创作的一件艺术品。尽管;这时他的艺术尚属其青年阶段,却已显出他对能雕塑语言的丰富知识。

  1875年罗丹靠作金饰赚来的钱,如愿以偿来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的伟大雕塑给他以终身难忘的印象。他说“全亏米开朗哲罗给我的无限的力量,使我胆敢跨出那决定性的第一步,与陈旧的东西彻底决裂;是这巨人搀扶我逾越那险峻的路,依靠他的引路,我才能从艺术的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罗丹回国后第二年,完成他成名作《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一个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微起步,他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恣态。他的眼睛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刚从蒙味、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 这本是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由于这座激像与真人一样大小,又十分逼真,引起对罗丹人体艺术的误解,官方评审会断认他是从尸首上模印下来的而拒绝展出,这使罗丹十分气愤。雕刻家布歇等同仁理解罗丹创作的思想感情。联合出面为罗丹申辞,要求官方重新对待罗丹的作—品,才使这尊划时代的杰作得以在沙龙陈列。这场斗争给罗丹带来了更大的荣誉。法国主管当局不仅把这尊雕像收进卢森堡博物馆,而且委托罗丹为未来的一座博物馆完成一件雕塑,题目任他自选。罗丹选中了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中的“地狱篇”,塑造了著名的、规模浩繁的《地狱之门》群雕门饰。这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共塑造186个痛苦群体,其中有几尊形象后来发展成独立的雕像,如《思想者》、《三个幽灵》、《接吻》等。作品的中心主题是通过“地狱篇”中“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的含义,用多结构形式,和象征性构图,及真实人物走型,综合表达罗丹的哲学观点,把近代文明罪恶都集中表现在“大门”之上,刻画出为情欲、恐惧、痛苦、理想而争斗、并折磨着自己的形象,贯穿着希望、幻灭、死亡和痛苦等种种感情。

  最顶上的是《三个幽灵》,他们站着,头部互相接近,三只手臂都指向下面的地狱,《思想者》的两旁是一些轻罪人,渐下罪孽越来越大。下边分两扇门,一边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在走入地狱,一边是想吃人肉的饿鬼,其余部分包括地狱各色各样的恶人、奸贼、暴君、淫妓等等。

46.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3

《地狱之门》以变幻的新奇雕塑手法曲折地反映着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这些悲惨离奇和扭作一团的形象是罗丹所注目的那个时代灰暗层面的抽象写照。罗丹自已说:“当我没有强烈的感情时,是不会动手塑造的。”他虽然按照但丁的诗篇,但所有被他捏成的形象都具有能够识别的现实典型意义,罗丹通过地狱之门“揭示了法国现实生活的悲剧,正如米开朗基罗以”最后的审判“来对现实生活作出最后判决一样。《地狱之门》是罗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为非凡的事业。历时37年,至死没有完成。其规模之大,难度之深,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过数百年前的艺术家。 罗丹在这件宏伟的作品上不断工作达37年之久。为完成此作,他画了无数草图,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这座《地狱之门》上的雕像。《地狱之门》体积为635×400×85厘米,原计划它应安装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后因政府战后财政紧缩,也没催他作完,直至他死后,也无法把原作翻铸成铜像。现存的《地狱之门》翻制品是由日本的罗丹艺术鉴赏家出资铸成的。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了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被放大三倍,约有2米高。最初他曾名它为《诗人》,意在象征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但是罗丹没有受到真实性的局限,他完全按照自已的理想,把这位诗人,塑造成一个强壮有力的男子,他屈身低头沉思,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势以及绷紧的肌肉,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矛盾的心情。他注视着下面地狱所演的悲剧,对人间痛苦的原因进行思考。他同情、怜爱人类,但又无法对那些罪犯下最后的裁判。罗丹说它是“最痛苦的罪人和最不幸的审判者”。罗丹对于人体的特殊处理是以思想感情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思想者并不是但丁,而是罗丹自己。

  如果说《地狱之门》是罗丹艺术总汇,为罗丹自己创造的一个“世界”,那么《思想者》将统帅全局,成为这个“万恶的世界”的目击者和痛苦思想者,不论它是象征着但丁也好,是隐寓着他本人的世界观也好,这尊雕像已成了罗丹的复杂思想的化身。当思想界充满对现实的苦闷和对理想探索时,它成为一种鼓舞理性思考和人类进步的象征。1917年,巴黎人民在为罗丹举行葬礼时,把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灵柩安厝处的“伟人祠”前,充分表达对这位艺术家不朽的艺术业绩的崇敬。

  1886年,罗丹的又一件辉煌的英雄纪念碑组雕《加莱义民》。这座群像组雕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艺术的杰出成就。1884年,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接到加莱城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上说该城正筹划建立一座忠魂碑,拟请他制作雕像。罗丹异常兴奋地接受了加莱市这一委托。

  本来加莱市政当局只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之中一个叫欧斯达治·德·圣、彼尔的烈士像。罗丹研究了历史,发现了当时为拯救全城生命而被处绞刑的义民,除欧斯达治外还有五人,于是他决定塑造一组六个义民在交出城门钥匙走向断头台时的情景。经与市政当局再三协商,罗丹接受了只收一个像的报酬但塑造六个像的协议。义民赴难这个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中,英王爱德华三世围攻加莱市,加莱城被英军围困近两年,人们因饥饿而发生恐慌,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后经过谈判,双方媾和,英方提出媾和的条件是,加莱城内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消息传出后,全城一片震惊。只有欧斯达治和另外五个义士挺身而出,以一己的牺牲,挽救全城。这是表现崇高自我牺牲精神的悲壮故事。 罗丹选择这一题材再一次表明艺术家的正义感。而罗丹在艺术上不朽之处,是注意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六个市民离城赴难的那一时刻。


加莱义民
  《加莱义民》组雕上六尊雕像,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都站立着。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左边站立的一个紧闭双唇,两手紧握城门钥匙,显得情绪激动,他视死如归,步子走得十分坚定。右边的一个身体转向右侧,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对旁边的人说着什么。后边一个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另一个年纪较轻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间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怖。最后一个人最年轻,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但他们都受到欧斯达治的鼓舞,紧紧站在一起。群像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

  《加莱义民》复活了那一场慷慨悲壮的历史,歌颂伟大崇高的理性精神。当时,市政当局看了《加莱义民》的草稿,认为感情过于悲痛,希望罗丹修改。但罗丹不满足于通常作英雄纪念碑的惯例,他力图再现当年事件的真相,因此没有作大的修改。后来由于资金不足,一再拖延,直到十年后的1895年,这座组雕才在加莱市的里席尔广场上正式揭幕。这件作品不论就其结构,或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维人物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罗丹艺术的光辉。

47.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5

《地狱之门》以变幻的新奇雕塑手法曲折地反映着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这些悲惨离奇和扭作一团的形象是罗丹所注目的那个时代灰暗层面的抽象写照。罗丹自已说:“当我没有强烈的感情时,是不会动手塑造的。”他虽然按照但丁的诗篇,但所有被他捏成的形象都具有能够识别的现实典型意义,罗丹通过地狱之门“揭示了法国现实生活的悲剧,正如米开朗基罗以”最后的审判“来对现实生活作出最后判决一样。《地狱之门》是罗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为非凡的事业。历时37年,至死没有完成。其规模之大,难度之深,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过数百年前的艺术家。 罗丹在这件宏伟的作品上不断工作达37年之久。为完成此作,他画了无数草图,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这座《地狱之门》上的雕像。《地狱之门》体积为635×400×85厘米,原计划它应安装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后因政府战后财政紧缩,也没催他作完,直至他死后,也无法把原作翻铸成铜像。现存的《地狱之门》翻制品是由日本的罗丹艺术鉴赏家出资铸成的。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了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被放大三倍,约有2米高。最初他曾名它为《诗人》,意在象征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但是罗丹没有受到真实性的局限,他完全按照自已的理想,把这位诗人,塑造成一个强壮有力的男子,他屈身低头沉思,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势以及绷紧的肌肉,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矛盾的心情。他注视着下面地狱所演的悲剧,对人间痛苦的原因进行思考。他同情、怜爱人类,但又无法对那些罪犯下最后的裁判。罗丹说它是“最痛苦的罪人和最不幸的审判者”。罗丹对于人体的特殊处理是以思想感情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思想者并不是但丁,而是罗丹自己。

  如果说《地狱之门》是罗丹艺术总汇,为罗丹自己创造的一个“世界”,那么《思想者》将统帅全局,成为这个“万恶的世界”的目击者和痛苦思想者,不论它是象征着但丁也好,是隐寓着他本人的世界观也好,这尊雕像已成了罗丹的复杂思想的化身。当思想界充满对现实的苦闷和对理想探索时,它成为一种鼓舞理性思考和人类进步的象征。1917年,巴黎人民在为罗丹举行葬礼时,把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灵柩安厝处的“伟人祠”前,充分表达对这位艺术家不朽的艺术业绩的崇敬。

  1886年,罗丹的又一件辉煌的英雄纪念碑组雕《加莱义民》。这座群像组雕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艺术的杰出成就。1884年,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接到加莱城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上说该城正筹划建立一座忠魂碑,拟请他制作雕像。罗丹异常兴奋地接受了加莱市这一委托。

  本来加莱市政当局只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之中一个叫欧斯达治·德·圣、彼尔的烈士像。罗丹研究了历史,发现了当时为拯救全城生命而被处绞刑的义民,除欧斯达治外还有五人,于是他决定塑造一组六个义民在交出城门钥匙走向断头台时的情景。经与市政当局再三协商,罗丹接受了只收一个像的报酬但塑造六个像的协议。义民赴难这个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中,英王爱德华三世围攻加莱市,加莱城被英军围困近两年,人们因饥饿而发生恐慌,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后经过谈判,双方媾和,英方提出媾和的条件是,加莱城内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消息传出后,全城一片震惊。只有欧斯达治和另外五个义士挺身而出,以一己的牺牲,挽救全城。这是表现崇高自我牺牲精神的悲壮故事。 罗丹选择这一题材再一次表明艺术家的正义感。而罗丹在艺术上不朽之处,是注意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六个市民离城赴难的那一时刻。


加莱义民
  《加莱义民》组雕上六尊雕像,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都站立着。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左边站立的一个紧闭双唇,两手紧握城门钥匙,显得情绪激动,他视死如归,步子走得十分坚定。右边的一个身体转向右侧,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对旁边的人说着什么。后边一个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另一个年纪较轻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间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怖。最后一个人最年轻,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但他们都受到欧斯达治的鼓舞,紧紧站在一起。群像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

  《加莱义民》复活了那一场慷慨悲壮的历史,歌颂伟大崇高的理性精神。当时,市政当局看了《加莱义民》的草稿,认为感情过于悲痛,希望罗丹修改。但罗丹不满足于通常作英雄纪念碑的惯例,他力图再现当年事件的真相,因此没有作大的修改。后来由于资金不足,一再拖延,直到十年后的1895年,这座组雕才在加莱市的里席尔广场上正式揭幕。这件作品不论就其结构,或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维人物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罗丹艺术的光辉。

48.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6

罗丹的思想与作品是极其一致的,充满了忧郁、苦闷、伤感,及对命运的挣扎。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负重、现实生活的内涵写照,他的艺术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义的表露,是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自然爆发。这正是能够启发观众、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手》
  罗丹与印象派画家莫奈出生的时间只相差两天,两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他们还一起举办过展览。莫奈功成名就之后,在巴黎郊区的吉维尼盖了一个园林式别墅,天天在花园的凉亭里画池塘里的睡莲,一派与世无争的样子。罗丹常去吉维尼花园看望莫奈,似乎对莫奈这种表面上养尊处优,实质上是对纯艺术的不倦追求有些不满, 很多人喜欢把罗丹称为印象派雕塑家,因为他正逢印象派的时代,实际上罗丹与印象派是大不相同的。印象派画家只关心纯粹的艺术语言,马奈就明确表达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而读罗丹的传记就会看到他在艺术上的反叛与爱欲的冲动交织在一起。在罗丹看来,爱是一片朦胧,意识到了爱的存在,也就体验到了欲望的折磨。人们很熟悉罗丹与卡米尔·克洛黛的故事,这实际上反映了罗丹在私生活上与既定社会规范的对立,在罗丹的艺术生活中,潜意识中的爱欲总是为他在艺术创造中的主题作了隐晦的诠注。

  罗丹有一个美丽的学生与助手卡米尔·克洛黛。她从19岁就进入罗丹的工作室,长达15年之久,成了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但他们之间的爱情与烦恼也深深地折磨着艺术家与克洛黛本人。她34岁时才离开罗·丹的工作室。克洛黛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女雕刻家。罗丹与她相爱期间,创作了以“永恒”为主题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尤其是令人心醉神迷的《吻》、《永恒的青春》和《思》。通过有形的人体雕像,把人间转瞬即逝的情感之火,物化为一种凝固的崇拜物,唤起观众内心对爱的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在《吻》中那情感的投入,《永恒的青春》中爱的舒展,以及在《思》中那使人遐想无边的苦恋。

  对于罗丹所创作的有关男女情爱的作品,过去人们有更多的误会。罗丹自己也认为人们存在着“人性”与“兽性”的矛盾,因而构成了人间种种悲喜剧,有的人甚至不能自拔于“情欲”,他把这一些也归之于罪恶与痛苦的根源。尽管有人责备他的这件作品是替“色情”或“不道德行为”张目。其实罗丹意在传达一种带有悲悯的人性的展示,揭示人生除了被利禄所惑之外,生活中伴随着的情欲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或不幸,谁也无法避免。 罗丹试图从大理石中表达人类最真挚的情爱的形象,毫无猥琐与卑下的情调。这一类创作只有对生活进行深刻洞察的艺术家才敢于完美地去表现。在这一点上,罗丹是充满信心的,他曾公开表示:“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 《吻》本来取材于但丁《神曲》里所提到的弗朗切斯卡和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取用这一题材以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在热烈幽会中的情侣的亲呢接吻瞬间,双方都达到忘我境界。这是人类普遍爱情主题,容易引起情感上共鸣,而通过罗丹塑造,又升华丰富了人类这种情感。如果说古希腊雕刻是单纯静穆,印象派大师是光与影的交响;那么罗丹雕塑则是灵与肉的跳动,罗丹说过:“当一位优秀的雕塑家塑造人体时,他表现的不仅是肌肉,而且是使肌肉运动的生命。”


《吻》
  《吻》前后作了四年光景,罗丹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这个题材上,在不同的石料上进行思考。雕像中的女裸体身躯,显然是以克洛黛为模特儿的。《吻》作于1886年,坐像高190厘米。

49.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7

罗丹的一位好友回忆道: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在石料中幻视到美好形 象时才动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这种创作灵感的火花中闪现的艺术构思。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沉入遐思中的少女头像。她那恬静、执着的神情,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仿佛这些人物的内在精神被千年积淀的石质紧紧包裹着,给人以难以捉摸的诱惑力。《沉思》只凿出了一个头部,没有凿出颈部,双肩和躯体,保留了下面一方块未经多少加工的粗糙石头,令人感到迷惑。它决不是一件末完成的雕像,而是作者故意这样作的。据罗丹解释:他想集中在“沉思”这一主题上,因而除了脸部神情之外,要抛弃一切无关的局部。他认为,在一些和主题无关的细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主题的阐述。艺术灵感顿促他雕凿到此部位而停刀,这就是罗丹在雕塑语言上的独特创造。 这尊《沉思》作于1886年,尺寸较小,75×55×52厘米。


沉思
  裸体艺术是西方时尚,罗丹非常熟谙这些“裸体的语言”,他的至理名言是:“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他认为“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而且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因此,在罗丹的雕塑中,自然而然地人体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思想者》、《三个幽灵》、《吻》和《永恒的偶像》等等,都是用这种“语言”来露达人类的感情的。大理石《达尼娜》雕塑是罗丹中年时期的作品。那匍匐稍带扭曲的少女身躯,节律匀称,光洁细腻,线条流动,与粗犷的底座的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坚软相间的美感。

  与美相反的是丑,《丑之美》,是罗丹又一代表作。《丑之美》,叉名《欧米哀尔》,青铜,创作于1885年。

  《欧米哀尔》这座雕塑是罗丹根据法国诗人维龙的《美丽的欧米哀尔》一诗所创作的。欧米哀尔曾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在情场上风流一时,而今风光不再,不堪回首。这个比木乃伊还要皱老的老妓,正在悲叹她的丑陋。她弯着腰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干瘪如柴的胸部,一道道布满皱纹僵硬的肚皮,四肢筋节犹如枯干葡萄藤。当一些妇女在展厅里看到这座雕像时,都惊叫到:哎呀,太丑了!

  平常的人总以为凡是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但罗丹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 认为是丑陋的,在艺术上可以是非常美的,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和思想,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美要好得多。《欧米哀尔》是"化丑为美 "的上乘佳作。

  罗丹一生中凡是杰出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总要引起激烈的争论。尤其是他晚年创作的几件作品。 罗丹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雕像:如巴尔扎克、雨果、萧伯钠、莫扎特等,其中最为著名并引起极大争论的是晚期作品“巴尔扎克像”。此尊塑像是罗丹接受作家左拉的委托,为当时作家协会所作的。罗丹保证18个月完成任务,并预支了10000法郎的稿费。可是罗丹用了六年时间才完成。

  罗丹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为了将这一伟人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罗丹重读了一遍巴尔扎克的主要著作,寻找并研究有关文献资料。研究了法兰西剧院的巴尔扎克半身塑像,又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都兰尼等地体现生活。当时法国已对中国的造型艺术产生兴趣,东方美术中的达摩祖师、钟馗以及佛雕像中的架裟僧披等,都给罗丹以新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罗丹又以现实生活中的相似者为模特儿塑造了七个巴尔扎克裸体人物,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于穿着睡衣工作,在深夜写作时沉醉在创作激情的情景与神态,巴尔扎克身披宽大的睡袍,身躯微微后倾,整件作品,没有细节,没有身段,没有四肢,只有略微有点夸张的形象,在蓬松的头发下面,是充满着的人类智慧和创作的高昂头颅。

50.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追梦人
Posted on: 2004-11-06 01:28

喜欢!!!!

51.Re:罗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画图匠]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吉人画图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9

<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周年。

  罗丹认为《巴尔扎克纪念像》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纪念碑作品之一。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现今广大美术欣赏者也是这样看待的。具有划时代成就的艺术大师,往往难于得到同时代人的承认,直到他预示的思想和方法为社会所接受时,人们才认识他是一位先躯,然而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巴黎罗丹博物馆
  欧美国家的个人博物馆为数不少,但是能在生前享受这种荣誉的实在寥寥。而罗丹还在世,他的博物馆就巳建立起来了。可是,这里面包含着他多少苦心。罗丹博物馆,坐落在巴黎市区的瓦雷纳大街,一座老式的两层小楼,楼前拥有草坪,楼后带有花园。早年这是一座修女院,后来成为比隆么寓,1880年,罗丹租用了楼下的几间房间作为工作室。晚年罗丹感到已临垂暮,急于把自己的作品捐赠给法兰西共和国,请求政府将比隆公寓就地辟为罗丹博物馆,谁知事情一拖就是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就更无人过问了。1916年9月13日,76岁高龄罗丹重病昏迷而复醒之后,法国美术部派人到床前,与他签订协议,接受罗丹的捐赠。罗丹捐献青铜、大理石作品各56件,石膏作品193件,泥塑100件,草稿和素描2,000多件,另有他收藏的古希腊作品和德加等人作品多幅,改建比隆公寓为罗丹博物馆。到翌年十一月,时值笫一次世界大战,环境恶劣,他在饥寒之中与世长辞,结束他辉煌的艺术生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