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露之后防秋咳 养肺润燥宜趁早

 Z椰风海韵 2011-09-08

老年人在秋季除了咽喉干外还容易便秘,这时可吃点杏仁润喉通便。

图:张建辉

  医学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孙志佳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白露节气,天气渐渐转凉,然而,对有些人,咳意也不请自来:先是喉咙发痒,继而发展为声声咳嗽,真让人难受。专家指出,秋咳与燥邪有关,是秋燥侵犯肺部引起咳嗽。养肺润燥是防秋咳的好办法。

  现象 白露之后秋咳易犯

  “白露”之后气温开始渐渐转凉,雨水越来越少,天气变得干燥。秋之“燥邪”一肆虐,“喜润恶燥”的肺便受不了了。加上此时咽喉、鼻腔缺乏水分的湿润,“燥邪”更易通过干燥的口鼻呼吸道或皮肤毛孔而侵犯入肺,引起咳嗽。此外,广州的秋天骤变多,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刮风下雨,特别容易着凉感冒,也容易诱发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引起咳声一片。

  前兆 咽喉干不舒服

  “秋咳也有前兆,当你觉得咽喉干干的不舒服,过两三天可能就要犯秋咳了。”孙志佳主任提醒道,咽喉是肺的门户,咽喉一出问题,很快便影响到肺。所以当出现咽干时就要提前干预,如多喝水、多吃胖大海、杭白菊,不要熬夜,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易感人群 体弱的老人、小孩和常熬夜的人

  体质虚弱的老人、小孩和体质阴虚燥热者更容易犯“秋咳”。“阴虚燥热体质的人很容易辨别,大多偏瘦,脸色红,舌尖红,常常口干,常常要喝水。”孙志佳主任说。此外,常常熬夜的人特别容易阴虚燥热,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病人也都属于阴虚火旺体质,“这些都是秋咳的易感人群。”

  辨秋咳 听音观色,分清温燥和凉燥

  很多人一咳嗽,便去药店买止咳药。然而药吃了不少,咳嗽却不见得好,这是为什么?“同是咳嗽,病因却不同。如果不找出病因就乱吃药,不仅治不了病,还会拖延病情。”孙志佳主任认为,秋天以“肺燥”的咳嗽为主,肺燥又分为“温燥”和“凉燥”。两者的咳嗽声、痰、舌头、舌苔状况皆不同,可通过听“音”观“色”辨“秋咳”。

  “温燥”表现为干咳连连、声音洪亮、少痰、喜喝水、舌头发红、舌苔黄而干,受“温燥”影响的人多为阴虚燥热体质;“凉燥”的咳少声低、痰稀白,口干却不想喝水、舌尖淡红、舌苔白而润,受“凉燥”影响的人多为气虚阳虚、偏寒体质。

  治秋咳 ◎温燥吃百合,凉燥吃杏仁

  温凉不同,缓解方法也不同:“温燥”应吃偏凉的食物养阴,如百合、沙参、西洋参、玉竹等;而“凉燥”则适合吃偏温的食物,如杏仁、陈皮、淮山、薏仁,还有广东人最爱的南北杏煲猪肺汤。

  ◎不宜贸然进补

  秋咳为外感燥性咳嗽,治疗首当祛邪。若病邪未祛先补虚,那么留在体内的病邪就很难驱逐,导致病程拖延,因此治秋咳不可贸然进补。若非要进补,应选“清补”弃“腻补”。比如有补气之效的太子参和红参,前者属“清补”,后者属“腻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