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青春期“愤青”

 铁皮娃娃 2011-09-11

 我给家长做青春期讲座的时候会讲这样一番话:

  “我们管青春期叫做第二反抗期。我看过一个研究,说孩子在第一反抗期的时候,也就是两三岁的时候,如果没怎么闹,那么到青春期的时候就会闹得比较厉害。我曾经把这个事情和一位朋友分享,这个朋友原来是学医的,后改行做心理学。他说,医学上,在青春期没怎么波动过的人,到更年期会闹得比较厉害。我自己对医学没有研究,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有充分依据。不管怎么样,可以这样来看,人这一生反正是要闹的,年轻的时候不闹也许将来要闹中年危机。所以在青春期的时候闹闹是正常的,不闹反而不正常。”

   也许你会说,我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不够严谨?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在研究上是否正确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对家长的观念做一种扰动,让家长不必对青春期逆反如临大敌。

  

     尽管孩子在青春期都要闹,但程度还是有差别。有的孩子会特别难办,不仅在家里对父母有对抗,在学校里对学校的管理以及教师都会有抗拒,在谈论时事时表现得特别“愤青”,甚至会有让家长听上去心惊肉跳的言论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很难平心静气来面对。我的一个学生就有点这种倾向,他说他的妈妈也是学心理学的,说他是“反社会人格”,让我会心一笑。这个学生是很聪明也很有想法的,我很看好他。

   孩子有个性固然好,可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在这方面,除了简单粗暴地打压,家长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

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言论。孩子的很多行为方式来从父母那里来的,朝夕相处、言传身教的力量非常大。有的父母在家中说话不注意孩子的存在,对待社会现实和他人的态度比较负面,孩子潜移默化就会把父母的价值观内化。有一个母亲在发现女儿比较偏激之后反思,觉得是先生经常在家里发表愤世嫉俗的言论,现在要给女儿纠偏就很困难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在家中还要在孩子面前隐瞒自己的观点,要伪装,而是从心态上更多从建设性的方面去看待环境,这种心态对家长本人来说也是更健康的。每个人都有抱怨的权利,抱怨之后,更积极的方式是:我能为此做些什么?家长有这样一种良好的、积极的、负责的公民心态,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当下我们这个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戾气,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也是一个更大范围的社会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开始。

示范从多方面看待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走极端,是因为他们从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坚持己见。如果家长是从与孩子对立的另一方面看待问题,坚持让孩子改变,其实家长的思维方式并没有比孩子的更高明,内容不同但方式相同。从思维发展来说,孩子在初中阶段主要发展的是逻辑思维,要学会跳出具体的、表面的现象,能够抽象出概念和观念。而高中阶段要发展的是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要促进更高水平思维的发展,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开放的讨论。要让孩子不偏激,家长需要示范能够倾听、接纳不同观点,让不同的以至对立的观点都可以拿出来讨论,不是自己站在“正确”的讲台上去教训孩子。我们不能用对抗来解决对抗,而是要用包容来化解对抗。孩子其实是很在意父母的观点的,如果你态度平和,言之成理,孩子即使表面上要维持面子嘴硬,心里还是会考虑你的观点的——除非你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恶劣到没有对话的空间。

协助孩子进行有效的问题解决。家有一个小“愤青”,或迟或早,你总会面对要在孩子捅了篓子之后去收拾摊子的局面。一种糟糕的方式是过于“护犊”,为了维护孩子去老师和学校对抗,这只能强化孩子的对抗心态,更让老师看到孩子的对抗是从哪里来的。一旦老师因此有了成见,孩子以后即使有了改进,老师也可能会视而不见,让孩子的生存环境更恶劣。另一种糟糕的方式是一味指责孩子。孩子出了问题本来就会承担很大的压力,如果连父母都不理解自己,就会加重孩子对整个成人—主流世界的反感和对抗,把青春期暂时的叛逆状态变成稳定的人格特质,制造出一个青春期无限延长的真正的“愤青”。家长更好的方式是用通情达理的方式去和校方沟通,学校其实也是要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在这点上与家长是一致的。家长需要做的是在校方和孩子之间做好协调和沟通的工作,维护孩子应有的权利,帮助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更重要的是——示范一种有效的沟通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孩子以为是天塌下来的事情,父母如果能帮他面对和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