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用一支烧杯将蜡烛罩住、将烛芯剪断、用二氧化碳熄灭……
(三)综合学生的方法,结合相关数据,归纳总结出灭火原理
1、隔绝空气(氧气)。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隔离可燃物。
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得出燃烧条件。
(四)[教师演示]红磷、白磷燃烧对比实验验证燃烧条件,
在一只盛有开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白磷未燃烧;两支硬质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红磷、白磷,塞紧橡胶塞,利用水浴将其加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红磷没有燃烧而白磷剧烈燃烧。另取一支收集有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试管,罩住开水下的白磷,观察,白磷在开水中剧烈燃烧起来。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对比,巩固新知识,进一步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用flash课件直观的表示出两者的关系
通过“旧曲新唱”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常见的与燃烧灭火相关的成语,再次理解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釜底抽薪”——解决问题,不能只考虑表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化学的意思就是隔离了可燃物,就不再燃烧。
“杯水车薪”——用来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化学的意思就是水太少,不足以降温到柴草的着火点以下,因此火不能熄灭。
此外还有“绝薪止火”、“抱薪救火”、“火上浇油”……
(五)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运用
[教师引导过度]燃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一旦燃烧条件运用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使学生辨证的认识火。
如果空间有限,急剧燃烧还会有更大的危险。
[演示实验]教师利用学生组装的仪器演示‘模拟爆炸实验’。
利用杯口原有的过滤网盛装面粉,点燃蜡烛,罩上饮水杯,鼓入空气,面粉发生爆炸。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爆炸的原因
运用1、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由学生交流、列举我市一些易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单位,提出防火防爆措施。
利用一张煤气燃烧爆炸的新闻图片创设问题情景
运用2、进行安全教育
运用3、灭火器工作原理
围绕爆炸后火灾的救助方法,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及其适用范围。并由趣味小组的同学演示简易灭火器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
(六)课堂反馈。
生活实践中遇到下列情景,不要慌,想想看,你一定能解决。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境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3: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怎么办?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境4:1987年5月,大兴安岭森林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最有效的灭火方法是什么?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5:煤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为了使人警觉,煤气公司通常在其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物质。
某居民回家发现室内充满了煤气味,他立即去检查煤气开关,当他旋转灶具上的开关时,自动点火产生火花,引起一场爆炸。
1)请你分析爆炸的原因
2)如果是你,你会首先做什么?
3)如果天色已晚,能否开灯检查?为什么?
(七)课后调查
调查我校哪些地方应放哪些灭火器?
调查你的家庭、学校或一些大商场的防火措施。
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采取图示和提纲相结合的形式,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