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新京都市计划》开始实施后,在历来属“缺水地区”的长春,如何保证“城市规模扩大后的供水”是个大问题。此前在长春老城和商埠地基本都靠“打井获取浅表地下水”的原始方式供水,而满铁附属地是利用在铁北建的小水库(面粉厂和一机床北部一带)和水厂供水,在缺水的季节和年份,都要实行“定时供水”。1932年9月以后,最先在大同公园(儿童公园)打了一口150米的深井,此后在各处陆续打了20口类似的深井。尽管如此,这些深井的供水能力也只能维持每日1.1万立方米的水平。在当时,暂时是够用了,但未来城市要有50~100万人口,每日3万立方米的能力是最少的。于是,为城市寻找一个水源保障地,便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这是市内铁西深井钻探的开工仪式,摄于1934年)
经过大量的实地勘察,开始的重点仍是地下水,但考虑到地下水资源的有限性,加上伊通河潜流水的水质因含“氨”量过高,处理成本大而不宜使用,这才将目标转向地表水的利用上。经过在水质、供水能力、建设费用、管理成本和开发价值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对比后,将水库大坝地址选在了伊通河支流“小台河”上一个叫“腰站”的相对狭窄处(就是今天的净月潭水库大坝处)。
(这是对伊通河的水文地质调查作业)
当时这里是个自然形成的小村落,水库建成后,整个村落及大量农田将被淹没。经过“政府”出资收买补偿及“动员”,村落顺利搬迁(日本资料中曾高度称赞当地居民“舍小家为大家”的配合精神)。前期工作完成后,1934年5月,蓄水池工程正式动工,并在1935年10月完工。此工程在小台河腰站东西的两山之间,修起了一条长555米的土堰堤坝,形成了一个截留水面面积79平方公里、蓄水面积4.7平方公里的人造湖。因为此湖呈“弯月”状,加上当时已属日本殖民地的台湾有一个“日月潭”,于是按“南北呼应”的想法,将此人造湖命名为“净月潭”。
(这是净月潭水库蓄水池大坝的施工现场)
在蓄水池工程建设的同时,直径400毫米的送水管道工程也同期进行着,同时进行的还有南岭净水厂过滤灭菌设施和城市供水槽的辅助工程。到1935年11月,上述工程全部竣工,1936年1月,通过净月潭正式向城内供水。通过这个水库,实现了每日4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实际利用为每日2万立方米,加上城市地下水的1.1万,新京城市的实际供水为每日3.1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当时城市发展的供水难题。这个供水设施的总投资为820万元,其中净月潭蓄水工程投资350万元。此后又投入700余万元,对管道进行了扩容建设等项目,最终形成了全市6.3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
净月潭的湖面形成后,为了“净化水质、涵养水源”,将八十多平方公里的汇水区设为了“净月潭林场”,陆续开始进行人工造林。有意思的是,当初“国民奉仕”(类似义务劳动)活动中其中的一项,就是组织到净月潭种树。
1945年8月“满洲国”消亡到1948年10月长春解放,这里没受到什么大的影响,一来这是个保障老百姓生活的“民生工程”,动它一定要遭“天谴”!二来兵荒马乱的,来这干嘛?!你以为能像现在这么悠闲地渡假?!
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发展,这个当初“城市水源地”的净月潭,容量也不再够用了。后来,长春先后建设了“新立城”、“石头口门”等水库,作为新的水源地。再后来,为了长治久安地解决供水问题,又兴建了“引松入长工程”,将吉林松花江水,引入长春的供水系统的水源地,此工程现已竣工,早就造福于民了!不过好像不到紧急时刻,不必开闸哦……
现在的净月潭,当年植树造林的做法一直没有间断,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这里已经变成一个100多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区”;2000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年又上升为“5A”级。
这些名号不是徒有虚名的,多年来建成了净月塔楼、沙滩浴场、北普陀寺、避暑鹿苑山庄、东北虎园、高尔夫球场、森林浴场、滑雪场等设施,最新建成的就是“坝下小公园”和“瓦萨博物馆”,这里冬季的“瓦萨越野滑雪赛”可是世界知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