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赫的作品

 阿悦 2011-09-13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管弦乐:《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No.1-No.6;
《4首组曲》(4 Suites / 4 Orchestral Suites)
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弦乐曲;E大调小提琴与弦乐曲;D小调两把小提琴和弦乐曲;
大键琴协奏曲 No.5
室内乐独奏:3首小提琴独奏《古组曲》(Partitas);3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Sonatas);
管风琴曲小调《托卡塔赋格》(Toccata and Fugue) ,BWV 565
C大调《托卡塔、柔板和赋格》(Toccata,Adagio and Fugue),BWV 564
C小调《帕萨卡利亚和赋格》(Passacaglia and Fugue)
康塔塔:No.140《醒来吧》(Wachet auf)
协奏曲:小提琴和双簧管双协奏曲
室内乐:《赋格的艺术》(Die Kunst der Fuge / The Art of Fugue)
《音乐的奉献》(Das Musikalische Opfer / The Musical Offering)
小提琴和钢琴《6首奏鸣曲》(6 Sonatas);大提琴《6首组曲》(6 Suites)
管风琴曲:《托卡塔和赋格》......
清唱剧等:《圣诞节清唱剧》(Christmas Oratorio / Weihnachts oratorium);
B小调弥撒曲 BWV.244;
《约翰受难曲》(St.John Passion / Johannespassion);
《马太受难曲》(St.Matthew Passion / Matthanspassion);

其他答案

  • 巴赫: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 推荐
  • 古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推荐
  • 康塔塔,BWV1-BWV224
  • 大型合唱宗教作品,BWV225-BWV249
  • 众赞歌和宗教歌曲,BWV250-BWV524
  • 管风琴音乐,BWV525-BWV748
  • 键盘音乐,BWV772-BWV994
  • 鲁特琴音乐,BWV995-BWV1000
  • 室内乐,BWV1001-40
  • 管弦乐,BWV1041-71
  • 卡农和赋格曲(散),BWV1072-BWV1126

其中较著名的作品有:

  • 勃兰登堡协奏曲,BWV1046-BWV1051
  • 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BWV1043
  • 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BWV846-BWV893 推荐
  • b小调弥撒,BWV232
  • 马太受难曲,BWV244
  • 约翰受难曲,BWV245
  • 管弦樂組曲/樂隊組曲,BWV1066-BWV1069 推荐
  •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
  •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BWV1012
  •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1001-BWV1006
  • 音乐的奉献,BWV1079
  • 赋格的艺术,BWV1080 推荐
  • :《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乐》(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
  •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巴赫,德国作曲家,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他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以及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有《G弦之歌》《布兰登堡协奏曲5号G大调》《前奏曲竖琴版》《管风琴三重奏鸣曲》等
2009-10-24 17:53
  • 巴赫算是一位多产的音乐大师,主要的音乐代表作主要有下面一些,像《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帕蒂塔》,《独奏长笛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你可以试着先听听他的这些代表作,他的音乐多是代表宗教的音乐,我觉得应该是受当时整个社会背景影响,好像后人评价他的作品多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也是按巴赫本人的生活境遇的转折,如果是单单喜欢他的音乐听听主要的代表作就很好了,还有《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各六部也比较出名,不过你要是想要了解巴赫的音乐可以按时期去听,这样会慢慢感受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
不过现在找找巴赫的全集下载资源基本是电驴上的,如果你需要载全集就只能在电驴上搜了

我的巴赫 我的音乐历程http://www./archives/1023

2009-12-06添加留言

文/何嘉耀

巴赫,是永远也谈不完的,这位音乐史上最出色的巨人,思想之深邃,我辈永远也不可能完全领会。

巴赫是个把和声与复调结合的最好的作曲家,对位法在他手中发展到极致,其复调技术之艰深,后世无一人能及,然而技术的精确没有使他变得机械化,看似平板的复调作品渗透着他个人的内心情感。

内心烦扰,或面对一大堆音乐不知该听哪首好时,就会想起巴赫,他大海般的音乐永远是心灵最好的抚慰,或者《赋格的艺术》,或者一些众赞前奏曲改编的钢琴曲,像《来吧,异邦的救主》,《耶稣,人类欢乐的源泉》,一旦改编成钢琴曲,他的和声便有了无穷的魅力,比莫扎特的更加浑然天成,能在钢琴这种浪漫主义乐器上大显身手,可见巴洛克时代的巴赫已有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怀了,这也是巴赫音乐超越时代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说回巴赫的和声,它主要是为复调作曲家,复调被称为音乐的一朵奇葩,它在巴赫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他把和声与复调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互相对位的音碰撞在一起,就产生一种奇妙的虔诚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巴赫才能运用自如,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偶然能遇到。这也许与巴赫作为路德派的信徒内心所拥有的宗教情怀有关,无论如何,这种虔诚、空灵澄澈的声音是我最喜欢的,最令我揪心抑肺的,这种和声最能消去心中的烦闷。

听听李帕蒂 (Dinu Lipatti)弹的《耶稣,人类欢乐的源泉》吧,李帕第这个钢琴家是个短命天才,好像是白血病死的,死时还没有立体声,但从单声道的录音中,就能感受到揪心的美,在这张著名的CD中,单声道的技术为钢琴声表面覆盖了一层朦胧的美。音乐一开始,一个缠绵着上行的旋律把你带上天堂,营造了一种幸福的氛围,梦幻,温暖,然后下面的旋律与之对位,既互相独立,由浑然一体,体现了艺术中变化与统一的原则,音乐犹如慈爱的天父用手抚摸你的头,告诉你,上帝与你同在。每一个音符都在安抚你的心灵,乐曲在这种气氛中结束。简直令人落泪。我感受谁要是作出这几分钟的乐曲,就足以使他名垂千古。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过:谁听过这首曲子还不感动的,那么他不必再继续听古典音乐下去了。我认为,谁要真是对此曲无动于衷,那么它的心灵无资格登古典音乐的大雅之堂。

巴赫无懈可击的作曲技术在《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钢琴“旧约圣经”,“新约”则是贝多芬的32首钢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曲集分上下两册,听完大概三个多小时,上册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写成的,而下册的写作则是断断续续的,十二平均律在巴赫以前就已经提出,它为复杂转调提供了可能性,巴赫是将其付诸实践的第一人,他为在12个音上建立的大小调共24个分别谱写了前奏曲与赋格,上下册一共48首,这套曲集至今我仍未琢磨透,也不可能全部加以文字分析(文字在音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能作概括性的描述,这48首前奏曲,风格各异,气象万千,欢快,忧郁,虔诚,抒情,由主调风格,由复调风格,全部短小精悍,48首赋格显示出巴赫灵感的丰富,乐思的泉涌,以及技巧的高超,他在赋格方面的成就无人能比。《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CD首推李赫特与古尔德的,古尔德的评价颇高,但我认为古尔德的处理不如他在其他巴赫作品上那样无懈可击,完全没了巴赫那份梦幻般的情感,完全是在玩键盘。而李赫特有人指责感情投入过多,我认为音乐有感情没什么不对,但一定不能造作。

巴赫的另一惊世骇俗的作品,冠为变奏曲之首的《歌登堡变奏曲》又曾经感动我一次。巴赫专家古尔德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录音均是此曲,最后一次最为感人,一开始主题优美的旋律又把人带入梦一般的巴赫世界,古尔德以其特有的姿势(把凳锯矮,头凑近钢琴,带着眼睛,头摆来摆去,口中略带哼唱(所谓古尔德的艺术歌曲))在灯下,一个人坐在录音室里,享受着自己创造的巴赫。主题好像在作着哲理性的沉思,无比恬静,一个理性而又感性的巴赫,接着,变奏开始了,情绪突然转过来,每一个变奏都表现了不同的情绪,或激昂或深沉,或轻快或沉重,其对位,和声技巧及惊动人心的本领又一次体现,50多分钟的全曲也不使人沉闷,那种情感的宏伟始终令人惊叹不已。当然其中有古尔德的功劳。这是变奏曲的典范。巴赫也有世俗的一面,反映在他的舞曲、大协奏曲等地方。这些曲子不像他的宗教作品那样受我欢迎,但偶然一听,会发现其中的宝贝。它们是返璞归真的,它使人联想起乡间的人收获后,茶饭后,黄昏时围着火堆在一起跳舞的情景,乡村乐手在旁边弹琴吹打,人们随心所欲作着各种舞姿。它们不像施特劳斯的舞曲般珠光宝气,它们是穿着朴素衣服,散发着泥土气味的,其深处也体现了巴赫博爱的情怀。

巴赫最深奥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赋格的艺术》,我认为这“深奥”有两层意思,一是作曲技法的深奥,而是情感的深奥。虽然深奥,却不艰涩,常人一样可以欣赏。这是巴赫最后的作品,并且是未完成的,这可看成是一部赋格曲的教科书,但它内蕴的情感广度是无限的(不似枯燥的车尔尼练习曲),它是博大精深的,那种温馨谐和的对位发出的音响,还有庄严的音调,各种赋格的技术:扩大,缩小,逆行,倒影,密接和应,严格的卡农被巴赫运用得行云流水,潇洒之极丝毫看不出琢磨的痕迹,由时常使人感到出人意料,有对尘世的肯定,有对天国的渴望(说得有点像马勒),文字无论如何不能传达出那圣洁,虔诚的感觉(只能抛出几个形容词),只有音乐能说明一切。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的又一宏伟作品,首推版本是卡尔·李希特50年代的录音,卡尔·李希特被认为是巴赫作品的演奏权威,不论是管风琴、乐队、合唱作品。全曲3个多小时。一开篇,乐队便渲染出一片肃穆、悲壮的气氛,巴赫的悲剧天才在此体现。合唱的声音有如天籁,好像是天使在唱歌。合唱代表的是群众的声音。各种宣叙调,男女声独唱,旋律充满着巴赫独有的宗教情怀,全曲结构宏伟,只有巴赫自己的另一部作品《b小调弥撒》(被称为巴赫最伟大的宗教作品)(谁有卡尔·李希特的请借给我),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能与之相比。全曲弥漫着的气氛以及那谐和的合唱,对位同样有着安抚心灵的功能,使你无时无刻不想到慈爱的天父,有如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明,久旱后遇到一滴甘露,那种积极向上的渴望深深地感染着我,我庆幸在一间不起眼的CD店里找到了卡尔·李希特70年代的仿古乐器录音,虽然乐评说此版中李希特指挥的力度有所减弱,但此版已如此感人,我很难想象50年代版的录音能如何超越于此版之上。

上个世纪才被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发现的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经过卡萨尔斯充满感性的演绎处理,造就了这套珍贵的单声道录音,由于是独奏乐器,单声道的技术没有影响太大,反而造就了一种历史录音所独有的音乐感(我听说以前有留声机听的特别有音乐感,比CD好)。连续2个小时听完这套录音,连续不断的大提琴的确容易使初听者感到乏味沉闷,但偶然听一首,大提琴温暖祥和纯厚的音色确实善于表达巴赫天父般的情感(也许我本身不喜欢小提琴太尖的声音,我觉得大六无比小六无好听得多)加上卡萨尔斯的演绎,使其充满了无比丰富的感情,这六首组曲是耐嚼的,随时听,随时有新发现。

《两部,三部创意曲集》仿如一部小型的《平均律》他没有在24个调上作曲,只选了其中一些较少升降调号的调,同样表现了巴赫的对位技术和对素材内涵的深刻挖掘的本领,这是二、三声部任意对位曲,基本上是不太严格的赋格,我听的是古尔德弹奏的版本,他的演奏,声部清晰,丝毫不含糊(典型的古尔德风格)不愧为巴赫专家。充分表现了巴赫在作品中对位技术的运用,这是一个充满灵感、灵气、灵性的巴赫。

巴赫的作品洋溢着一种父亲般的慈爱,而且是天父的慈爱,温暖、感人,宗教的虔诚与浓厚的人情味交织成一首首圣咏前奏曲,宁静、和谐的旋律如一涓细流潺潺流出,仿佛蕴含着许许多多说不完的话,虽然神圣,但又不是不能触摸,每个音符仿佛都是从内心发出的真挚的诚恳的祈祷。“散发着灿烂阳光一般强烈的喜悦之情,似乎自然、人类、星球、整个宇宙都在同声歌唱”马勒用了近千人的《第八交响曲“千人”》才勉强达到此效果,而巴赫用简单的教堂乐队及合唱队便做到了,十分自然的做到了。

真正杰出的艺术品都会使人感到惆怅,人们为他的构思严谨和完美折服,感动得使人惆怅落泪。

听巴赫最好是在夜晚,在房间里开一盏不太亮的灯,然后静静倾听,可以采取任何姿势,不要把它当作催眠曲来听,听了使人想睡觉的是拙劣的音乐,我听巴赫时总是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了一个音。

来源:魔术号角

No related posts.

以上关联文章由 Yet Another Related Posts Plugin 提供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