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有一无”是中产?

 孤寒之士 2011-09-14

 

“两有一无”是中产?

 

○一虫

 

怎么才能算是高收入?按税法,这条线划在12万元/年。倘若按照麦肯锡公司两位研究人员的说法,10万元年以上就算是高收入家庭,每户家庭的平均就业人口为1.6人,折合每个劳动力收入6.3万元/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最有钱的城镇家庭(占总数的10%)平均年收入为7.3万元,折合每个劳动力收入4.6万元/年。从12万元到6.3万元,再到4.6万元,相差如此之大,或许可以把它们分别对应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高收入下限。

接下来的问题是,所谓的中产阶层,能否等同于中等收入群体?

国家统计局将中产阶层定义为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至50万元之间;零点调查公司则要求,个人年收入水平20万元以上。相形之下,中等收入群体的门槛显得低了一些。2004年,中国中等收入的城镇家庭(占总数的60%)平均年收入为2万元至3.4万元;麦肯锡公司则认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下限为2.5万元/年。如果采用国家统计局或零点调查公司的定义,中产阶层人群的数量,不到中国城镇居民总数的20%

可以肯定,中产阶层就是当前中国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跟富人相邻而居。尽管它的名字里带有“中”的字样,却脱离了群众,收入高于“中等水平”。

说了一堆枯燥的数据,主要是为了引出一段感慨:恋爱中的女人容易犯迷糊,征婚时的女人异常精明。众多机构、学者争论不休的“中产阶层”定义问题,在她们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

借用并改编地产商冯仑的说法,少女择偶时,会把男人分成4类:有房有车无房贷、有房有车有房贷、有房无车有房贷、无房无车有现金。

至于第五类,无房无车无现金,还敢结婚啊?

这种分类有着民间智慧,比枯燥的年收入数字还要科学。

首先,它重资产轻收入,充分考虑到家族财产的继承,也避免在隐性收入、垄断福利等细节上的纠缠不清。

其次,它重实质轻形式,提供了适用于各个城市的统一标准,破除各地生活成本不同而导致的数字错觉,更加强调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目前,中国各地的生活成本相差不小,主要原因在于房价。年收入6万元,根本买不起京、沪城区内的房子,却可以在中小城市里置业购车。如果采用收入数字指标来分类,对中小城市的年轻人不太公平。

可以想见,有房有车无房贷的男士,最受女士们的好评。潜台词如下:“两有一无”才叫生活,才是入选中产阶层的标准。

所谓中产阶层,在生活水平普遍较高的发达国家中,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等同于“中等收入群体”;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有关生活质量的绝对概念,否则,就会成为“小康”甚或“温饱”的代名词,闹出印度式的笑话。

印度中产阶层号称有1.75亿人至3亿人,其中,很多还买不起彩电、冰箱。

我们为何认为这是一个笑话?因为中产阶层这词就是舶来品,美国电影所灌输的中产形象深入人心,其中的诸多要素(汽车、大房子、白领等),成为我们预设的标准。

人们固执地认为,真正的中产阶层就应该超越小康,步入富裕,达到或接近美国人的中等生活水平,等同于中国的“有房有车”。

考虑到中国地少人多,房价涨得太凶,姑娘们开恩,允许把郊区的大房子改为城里的商品房,在房贷方面就不能让步。尽管多数美国人也贷款买房,人家好歹是大房子。

作为未婚男士,不能不对这个标准持有异议:等到“两有一无”的那一天,俺们估计都要“奔六”,房贷得还30年啊。200512月,香港大学做过一次调查,随机抽样的516人,有89.3%自认为属于中产阶层。照此理解,近九成香港人有房有车无房贷。

对这一调查结果,打死我也不会相信,估计这些人把中产阶层等同于中间阶层。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吕大乐引用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数据说,香港只有20%25%属于中产阶层。与此形成呼应的是,《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的数据称,内陆中产阶层占城市总人口的11.9%。照此看来,女士们择偶真不容易,多数人最终只能放弃中产的梦想。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6.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