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尧舜“三歌”看对联的根基 大约4000多年前,尧舜时有《击壤歌》《南风歌》《卿云歌》的出现,这里简称“三歌”。这里的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歌,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击壤歌》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击壤歌》中有这样的句子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南风歌》,据《史记•乐书》:“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南风歌》中有这样的句子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卿云歌》,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始见旧题西汉伏生的《尚书大传》。《卿云歌》在中华民国时期曾两度被改编为国歌。 日月有常, 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 万姓允诚。 鼚乎鼓之, 轩乎舞之。 注:鼚(chāng昌):鼓声;轩乎:翩然起舞貌。 我们研究对联的起源,首先要了解哲学思想,民族风俗,汉字特色,文体特点等等。特别是要从古代的典籍中,寻找蛛丝马迹。对联的根本是对仗,对仗来源于对偶,对偶句是对联的根基,我们从上述《击壤歌》《南风歌》《卿云歌》中,已经看到了对偶句的存在。这是多么珍贵的史料。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两句话虽然只有三个字不同,正是这三个字,使我们看到了对偶句的雏形。这是从非对偶句到对偶句的一个质的飞跃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典型的对偶句。 。 日月有常, 星辰有行。更进一步,仅有一个相同的字。 当然,如果《击壤歌》在《南风歌》之前,那么《南风歌》的对偶,至少是对偶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我认为上述三歌中的对偶句是对联产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最早出现的对偶句。 刊登《中国楹联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