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农村中小学撤并:没有书声的村子丢了魂!

 梦泽赤子 2011-09-15

小蒜中心小学的寄宿生在吃中午饭。一个月饭费150元钱,很多学生仍觉得贵。

石楼三中初二年级的几名女生在打篮球。

  当然,教育部门在推行这一政策时,也考虑到农村家庭的实际问题。在许多农村地区,撤并学校是与大量建寄宿制学校同步的。不过,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会是怎么样?寄宿条件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这都有待完整的调研数据。据粗略统计,中国有3000万留守儿童,这是他们的父辈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为了生计无奈的选择,而因家门口无学可上让大量农村家庭无奈选择寄宿制,是不是也在人为地制造了大量的 “留守父母”呢?教育不能只是学校教育,家庭对人的影响更为重要,这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人为割裂祖辈、父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生活,文化、习俗必将断裂。

  最近一张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在今年的学校布局调整中,刚落成不久的浙江某镇上的中心学校被纳入撤消对象,村民悲愤难抑。因为如果该校被撤,镇上仅初中就有多达四五百名适龄的学生要去三四十公里以外的乡镇求学。当有记者前去采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为了晚辈能在家门口念书,不顾体弱与尊严带着100多名村民下跪,希望大家帮忙,让孩子能在家门口念书。记者拍下了村民下跪的场面,照片让人唏嘘动容。随后当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公开解释,力求解决这一事件。但无论何种解释,何种解决办法,恐怕都无法抹去人们心中“老人为留下学校而跪”的这一幕!

  其实,在教育部门当初出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政策时,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意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对于低学龄儿童上学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要保留、改建一批小学或教学点。”之后多次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那么,基层在具体落实时,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真的是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让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商榷?在“大国空村”的现象中,学校的因素到底占了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