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杜甫的咏古抒怀诗

 飞龙e族 2011-09-16
谈杜甫的咏古抒怀诗

谈杜甫的咏古抒怀诗

摘要: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用诗写实来反映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局面,同时也寄予自己的悲惨遭遇,体现出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从他的咏古抒怀诗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

关键字:杜甫、咏古抒怀、咏怀古迹、诗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不像李白一样处于盛唐,还经历了“安史之乱”整个过程,饱受流离之苦,因此他诗的风格是现实主义,不仅要表现人民的痛苦,而且还暗含自己悲惨遭遇,一生穷困潦倒,居无定所,政治失意······

说到他的咏古抒怀诗,当首推《咏怀古迹五首》,下面就来细细分析一下。

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写到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这第二首是推崇宋玉的诗。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第四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想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第五首是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古流芳;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这五首诗虽是写杜甫对五位历史人物的看法以及游览古迹的感受,但是其中都或多或少地寄托杜甫对自己遭遇的一种伤感、悲痛之情。这五位历史人物既有文人,又有政治家,君主和贤臣。他们分别代表杜甫在不同方面的理想:庾信和宋玉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杜甫十分推崇,他希望自己可以向他们一样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昭君虽为弱女子但是却维持汉匈四十余年友好关系,杜甫佩服她,希望自己可以像她一样拯救国家,救百姓于危难;诸葛亮是智者和贤臣,辅助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敬重他,希望做一个贤臣,辅佐君主治理天下。这些涉及他的政治理想、文学理想等,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写的这些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虽然可以说名垂青史,但是他们自身遭遇都不怎么好。要么漂泊无定;要么远离故国,埋骨他乡;要么心高志坚但却不能如愿以偿。这些在杜甫身上也有体现,他在“安史之乱”中漂泊无定,流转他乡,最终竟然病死在一条孤舟上,他一生入仕但却不被重视,政治上籍籍无名,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落空,种种不幸似乎都注定杜甫一生失意、孤独无依。杜甫同他们五位一样,让人不禁想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物也竟然不例外。这就让人更加愤懑、无奈。

杜甫虽然总是抱有很大的希望可以遇到一个明君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无数次的失败让他开始对现实不满,但又不是那么明显,他在这五首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这种感情,尤其在写昭君时,“独留”“怨恨”表现得十分强烈。杜甫的恨是深沉的,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国家的热爱是真挚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对他的遭遇深感同情。或许今天的我们不能完全体会杜甫当时的心情和遭遇,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

每当看到历史的东西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这或许更容易让我们珍惜今天的美好。总之,记住历史是必须的,但是伤感过度就大可不必哦!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王步高 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7-01

2《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婉俊补注,中华书1959年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