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风波

 飞龙e族 2011-09-16

定风波

作者: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后世文学有重大影响,尤其是词,他的词风为后世所推崇和效仿。与众多文学名家一样,他在政治上失意,却在文学词坛上成为不朽的丰碑。这首词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本词的写作背景是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第三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这一背景下,一般人都会显得郁闷、失意,尤其容易受天气影响:当细雨霏霏、天空阴沉时,我们会觉得心中不快,何况还要在野外遇雨!但是大家毕竟是大家,苏轼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前一段是本词的序,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三月七日他和朋友在沙湖道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的人感到很狼狈,但苏轼却不觉得,不久放晴,因此写下这首词。从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苏轼的与众不同。他被贬三年去游玩途中遇雨,弄得跟一个落汤鸡一样,他却不以为意,不能不让人佩服!

词主体写的是遇雨的经过,同时也加入了苏轼在当中的心情与感受。从遇雨开始,苏轼对雨穿林打叶声充耳不闻,完全不去理会,而是认为一边吟咏狂啸一边缓慢行进也无妨。即使拄着竹杖穿着芒鞋也胜过骑马,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让一蓑的风雨随它去吧!不久春风袭来,酒醒后才觉得微微有点冷。只见那边的山头一轮红日斜照,好像在迎接我们。回头看看刚才萧瑟凄冷处,已经过去了,既没有风雨也不算晴。

苏轼在遇雨过程中,他仍然没有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这首先要归于他先明确了自己的态度——不必在乎下雨,而应“吟啸且徐行”,况且“竹杖芒鞋轻胜马”,有什么好怕的呢?词中有许多意象,比如:春风、斜日……本词既叙事、写景,又写情,三者结合俱佳。写遇雨一事,加上写景的笔墨,整个画面变得十分清晰,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如入其境。本来写到这两者已经是很不错的词了,但是苏轼却不满足于此,他把自己的感情贯穿于词的始终,整首词洋溢着苏轼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因此这首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有人生哲理和人文色彩。

文学价值在对词的分析中已说明,所以接下来结合本词谈谈它的人文价值和人生哲理。“莫听”“何妨”“谁怕”写出了苏轼遇雨不是在一旁抱怨,而是选择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去对待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或许当时他还在说“下吧下吧,下大点也无所谓”。这首词上下片一雨一晴,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苏轼却始终不改心情,大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态,他明白风雨晴朗是自然现象,人是无法改变的,否则必然徒劳。他认为面对自然与社会人要改变它们来符合自己的标准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人要学会用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适应。这首词最有名的句子是“一蓑风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因为它们使用双关,既实指自然的风雨,又暗指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告诉我们自然阴晴雨雪在不断变化,没有永久的常态;同理,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人有喜怒哀乐,人生有得意失意。我们永远不可能控制让它们随心所欲,因此我们要选择一种态度去面对,以不变应万变。苏轼为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用乐观做舟,用豁达做帆,用信念做桨,在人生的大海中最终到达彼岸。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浪滔天。当你看到它风平浪静时,不要大意,盲目乐观;当看到它波浪滔天时,不要手足无措,绝望到极点。当人生得意时,要冷静的对待,不忘危机;当失意时,不要悲观,相信自己,不忘自己的信念,轻言放弃的人是懦夫。

总之,读苏轼的词,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他不仅给我们知识财富,而且教我们人生受用无穷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