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 郑州一中 侯巍 3、探究文本,感受词人形象,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苏轼是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一个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得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得普遍喜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却是他文学上的大丰收。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先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1、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1)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整体感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上下片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明确: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主旨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事情牵挂在心上)之意,“何妨”可见俏皮的挑战色彩。思考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思考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指什么?“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思考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作者在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②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③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思考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思考: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塑造了自己怎样的形象?表达什么样的人生态度?①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② 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③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的坦然面对的态度;虚写人生的风雨、政治“风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全文塑造了一位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顶风冒雨的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定风波》体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藐视祸难、泰然处之,在失意中豁达自信的旷达情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1) 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芒鞋,手持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这个人,便是苏轼。(2) 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3) 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