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图说) 在《黄帝内经》中,五行学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位置。无论是疾病诊断,还是疾病治疗,都离不开五行的指导。透过五行学说,也再次体现了炎黄祖先的慈悲胸怀。 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真实的五脏六腑是什么样子,而要了解五脏六腑在人体生理上的各自功能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是祖先的智慧所在,既然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就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 — “天人合一”吗。 而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存在,可以用一种高度概括的概念表现出来:金、木、水、火、土。《黄帝内经》认为,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最基本构成单位都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属性的物质。 那么,金木水火土和五脏六腑是如何对应的呢?请看下图。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请注意图中的圆圈和五角星,以及箭头的方向。 圆圈:表示了五行(五脏)的“相生”特性。 很容易理解: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 这是五行(五脏)的“相生”特性。比如说,肝属木,木能生火,因此也就帮助心了,因为心属火。以此类推。 五角星:表示了五行(五脏)的“相克”特性。 很容易理解:木能克土,火能克金,土能克水,金能克木,水能克火。 这是五行(五脏)的“相克”特性。比如说,肺属金,金能克木,因此也就克制了肝,因为肝属木。以此类推。 由此不能看出,人体是一个多么复杂,又是多么智慧的自动控制系统。一个脏器的功能不足时,有另外一个脏器的帮助(相生);一个脏器的功能太过时,有另外一个脏器的克制(相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把五脏六腑和五行的相互对应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涉及五行的篇幅就更多了。 与五行相应的如:五味、五色、五声、五音、五畜、五志、等等。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还专门论述了:五味所病,五气所病,以及五脏所恶,五脏化液,等等。 以五味为例:“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饮食中的五种味道的食物,各自营养相应的脏器。因此,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总是说“不能偏食”了。这就是要保证五脏相生相克的平衡。 反过来又有“相克”的属性,因此,你也不能大量吃一种属性食物。否则的话,可能会造成一个脏器太过,因而克制了另一个脏器的正常功能。 《素问·阳明脉解论》论述了胃脉病的症状和病因(脾胃相表里,同属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 即是说,胃经脉生病时,听到木头发出的声音会有惊恐的感觉,而听到钟鼓发出的声音则没有任何反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土恶木也”,即胃属土,而被木所克制,所以听到木头发出的声音时,产生了木克土的作用。 而古代医案中就有记载,医生仅使用一个木块敲击桌子,让病人听到这种声音,来治疗相关疾病。 这简直是太神奇了是不是? 黄帝使用了再简单不过的形象比喻,让我们一下就明白了深奥的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原来养生很简单,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一定要平衡摄取,不要偏食 — 这是在饮食方面的养生智慧了。 为了更好的了解五行的深刻含义,我特别制作了多幅图表.    
鹤延堂 澳大利亚经络养生研究中心 中医的五行系统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五色五味对应表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色之见死 |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
色见赤如衃血者死 |
色见黄如枳实者死 |
色见白如枯骨者死 |
色见黑如炲者死 |
五色之见生 |
青如翠羽者生 |
赤如鸡冠者生 |
黄如蟹腹者生 |
白如豕膏者生 |
黑如乌羽者生 |
五藏所生之外荣 |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
色味当五脏 |
青当肝
酸
青当筋 |
赤当心
苦
赤当脉 |
黄当脾
甘
黄当肉 |
白当肺
辛
白当皮 |
黑当肾
咸
黑当骨 |
生死面相 |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味所入 |
酸入肝 |
苦入心 |
甘入脾 |
辛入肺 |
咸入肾 |
五味所合 |
肝欲酸 |
心欲苦 |
脾欲甘 |
肺欲辛 |
肾欲咸 |
五味所走 |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灵活) |
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烦恼) |
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虚) |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 (呕吐) |
五味所禁 |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
五禁 |
肝病禁辛 |
心病禁咸 |
脾病禁酸 |
肺病禁苦 |
肾病禁甘 |
五味所伤 |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
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五宜 |
肝色青,宜食甘 |
心色赤,宜食酸 |
脾色黄,宜食咸 |
肺色白,宜食苦 |
肾色黑,宜食辛 |
五病宜食 |
肝病者宜食
梗米饭、牛肉、枣、葵 |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
脾病者宜食
大豆、猪肉、栗、藿 |
肺病者宜食
麦、羊肉、杏、薤 |
肾病者宜食
黄黍、鸡肉、桃、葱 |
五脏所苦 |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
五脏所欲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
补 |
用辛补之 |
用咸补之 |
用甘补之 |
用酸补之 |
用苦补之 |
泻 |
酸泻之 |
甘泻之 |
苦泻之 |
辛泻之 |
咸泻之 |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脏之官 |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腑之官 |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
三焦
心包络 |
三焦者,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 |
脏象 |
肝 |
心 |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
肺 |
肾 |
罢极之本
魄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
五脏生成 |
肝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 |
心之合脉也 其荣色也 其主肾也 |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 |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其主心也 |
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 |
五脏所主
五充(体) |
筋 |
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华 |
爪 |
面 |
唇四白 |
毛 |
发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脏化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脏所藏 |
魂
肝藏血
血舍魂 |
神
心藏脉
脉舍神 |
意
脾藏营
营舍意 |
魄
肺藏气
气舍魂 |
志
肾藏精
精舍志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悲 |
恐、惊 |
关节分布 |
两腋 |
两肘 |
两髀(髋) |
两肘 |
两腘 |
脏热分布 |
左颊红 |
颜面全部红 |
鼻红 |
右颊红 |
两颧红 |
舌分布 |
舌两旁(肝胆) |
舌尖 |
舌中心(肺胃) |
舌中心(肺胃) |
舌根 |
气血筋脉注入处 |
诸筋者皆属于节 (睡觉时,血归于肝) |
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血者皆属于心 |
|
诸气者皆属于肺 |
诸髓者皆属于脑 |
五精所并 |
精气并于肝则忧 |
精气并于心则喜 |
精气并于脾则畏 |
精气并于肺则悲 |
精气并于肾则恐 |
精气注入 (五轮)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黑眼 |
络 |
约束 |
白眼 |
瞳子 |
风轮 |
血轮 |
肉轮 |
气轮 |
水轮 |
角膜、黑睛 |
眼角的血络 |
眼睑、眼皮 |
巩膜、白睛 |
瞳孔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藏
舍
虚
实 |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
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
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
肺藏气
气舍魂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
肾藏精
精舍志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 |
五气所病 |
在肝为语 在胆为怒 |
在心为噫 在小肠为泄 |
在脾为吞 在胃为逆、为哕 、为恐 |
在肺为咳 在大肠为泄 |
在肾为欠为嚏 在下焦为水 膀胱不利为隆,不约为遗溺 |
五精所并 |
精气并于肝则忧 |
精气并于心则喜 |
精气并于脾则畏 |
精气并于肺则悲 |
精气并于肾则恐 |
五脏所恶 |
肝恶风 |
心恶热 |
脾恶湿 |
肺恶寒 |
肾恶燥 |
病发 |
惊骇 |
病在五脏 |
病在舌本 |
病在背 |
病在溪 |
伤 |
怒伤肝 |
喜伤心 |
思伤脾 |
忧伤肺 |
恐伤肾 |
五病所发 |
阳病发于冬 |
阳病发于血 |
阴病发于肉 |
阴病发于夏 |
阴病发于骨 |
五劳所伤 |
久行伤筋 |
久视伤血 |
久坐伤肉 |
久卧伤气 |
久立伤骨 |
五脏之脉 |
弦 |
钩 |
代(缓) |
毛 |
营、石 |
五邪所见 (重症) |
春得秋脉
(肝旺于春,其脉应弦。春不见弦脉,而建毛脉,为肺克肝之象。) |
夏得冬脉
(心旺于夏,其脉应钩。夏不见钩脉,而见石脉,为肾克心之象。) |
长夏得春脉
(脾旺于长夏,其脉应缓。长夏不见缓脉,而见弦脉,为肝克脾之象。) |
秋得夏脉
(肺旺于秋,其脉应毛。秋不见毛脉,而见钩脉,为心克肺之象。) |
冬得长夏脉
(肾旺于冬,其脉应石。冬不见石脉,而见缓脉,为脾克肾之象。) |
五邪所乱 |
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
《黄帝内经》五行天象对应表
天
干 |
阳干 |
甲 |
丙 |
戊 |
庚 |
壬 |
阴干 |
乙 |
丁 |
己 |
辛 |
癸 |
天干化合 |
丁壬
合化木 |
戊癸
合化火 |
甲己
合化土 |
乙庚
合化金 |
丙辛
合化水 |
地
支 |
阳支 |
寅 |
午 |
辰戌 |
申 |
子 |
阴支 |
卯 |
巳 |
丑未 |
酉 |
亥 |
地支三会 |
寅卯辰 |
巳午未 |
|
申酉戌 |
亥子丑 |
地支化合 |
亥卯未
三合化木局 |
寅午戌
三合化火局 |
|
巳酉丑
三合化金局 |
申子辰
三合化水局 |
八卦 |
震巽 |
离 |
艮坤 |
干兑 |
坎 |
五力 |
动 |
斥 |
衡 |
静 |
引 |
星 |
岁星 |
荧惑星 |
镇星 |
太白星 |
辰星 |
数 |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故曰其数八 |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故曰其数七 |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故曰其数十 |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故曰其数九 |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故曰其数六 |
气 |
柔
端 |
息
高 |
充
平 |
成
洁 |
坚
明 |
性 |
暄
随 |
暑
速 |
静兼
顺 |
凉
刚 |
凛
下 |
用 |
动
曲直 |
躁
燔灼 |
化
高下 |
固
散落 |
藏
沃衍 |
五化 |
荣
生荣 |
茂
蕃茂 |
盈
丰满 |
敛
坚敛 |
肃
凝坚 |
化 |
宣平 |
均衡 |
齐修 |
宣明 |
咸整 |
侯 |
温和 |
炎暑 |
溽蒸 |
清切 |
凝肃 |
畏 |
清 |
寒 |
风 |
热 |
湿 |
德 |
和 |
显 |
濡 |
清 |
寒 |
政 |
散
发散 |
明
明曜 |
谧
安静 |
劲
劲肃 |
静
流源 |
令 |
宣发
风 |
郁蒸
热 |
云雨
湿 |
雾露
燥 |
寒
寒 |
变 |
摧拉 |
炎烁 |
动注 |
肃杀 |
凝冽 |
眚 |
陨 |
燔火满 |
淫溃 |
苍落 |
冰雹 |
平气之纪 |
敷和 |
升明 |
备化 |
审平 |
静顺 |
不及之纪 |
委和 |
伏明 |
卑监 |
从革 |
涸流 |
太过之纪 |
发生 |
赫曦 |
敦阜 |
坚成 |
流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