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心与智慧,塑造高情商的孩子

 绿色青草 2011-09-18

爱心与智慧,塑造高情商的孩子 

 学习就是玩游戏

      游戏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带功利性,识字与读书对孩子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游戏。如果一天到晚追着孩子问:“这是什么字?”“这个字念什么?”即便孩子不觉得枯燥,想必追着提问的父母也该感觉枯燥了吧。没有功利心的驱使,孩子的识字才会没有压力,没有外在与内在的压力,孩子才能在识字的游戏中体验到文字的魅力与识字的乐趣。
   
  文字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十分有趣的东西,比如家里养的小狗与文字的“小狗”,这两个孩子想像中应该“完全一样”的东西偏偏有那么大的差异,这本身就会极其强烈地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文字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孩子好奇秉性的驱使下,孩子完全有能力在很小的时候掌握文字,进而学会阅读,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设想如下场景:孩子对家里的小猫产生了兴趣,追着小猫到处跑。聪明的妈妈拿出彩笔和白纸对孩子说:“我们画一只小猫好不好?”孩子立刻拿起笔,在白纸上胡乱涂抹起来。“我们写小猫的名字好不好?”孩子好奇地看着妈妈写上“小猫”两个字。妈妈灵机一动,将那张写有“小猫”的白纸绑在小猫尾巴上。当小猫拖着绑有“名字”的白纸在屋子里穿来穿去时,孩子也牢牢地记住了“小猫”这两个与当时有趣的情景相关的文字。类似这样的游戏场景,孩子任何时候都不会厌倦的。

  鼓励永远强于批评
  
  我们常在孩子涂鸦时盯着他们,批评他这个画得不像,那个画得不对,指导他这个应该怎么画,那个应该怎么画。涂鸦就是涂鸦,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凡高、莫奈,因此,尽管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好了,至少这样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让活动本身变得了无情趣。
   
  在孩子兴致勃勃涂涂画画时,妈妈要做的事情就是热情地对孩子的作品给予回应,帮助他把涂鸦的积极性保持下去。如果想要给予孩子指导,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而要讲策略。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你要表达的想法明明白白告诉孩子。“你画的小猫很不错,你看妈妈画一只,妈妈会这么画。快看,小猫在咬自己的尾巴,它为什么要咬自己的尾巴呢?”如果孩子给予回应,你就可以引导他继续按照你的方式往下进行。如果孩子没有回应,不要管他,继续自言自语:“他可能饿了吧。谁来给他画条小鱼呀?”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急不可待地抢过给小猫画小鱼的工作,继续这项有趣的游戏了。
  
  
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
  
  提到玩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商场里那些色彩缤纷,需要花不少银子才能换来的商品。其实,孩子的眼里,什么都可能成为玩具。一个包装盒、一张废报纸、一根小细线、一块碎布头、一颗小石子、一根小树枝,所有这一切毫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是玩具,他都可以满腔热情地玩得不亦乐乎。
   
  家长不妨主动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废旧物品,消毒后归类放置,找材料、设计构思、尝试制作、不断完善,最终制作成功一个完整的玩具。制作玩具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玩的诱惑,比单纯玩地玩具有着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当最初构想的玩具在孩子的参与甚至全盘操作下制作成功,那种成功的喜悦将极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可能突发奇想,冒出新的创作意图。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们不得不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设想及时修改设计方案,整个过程都由孩子自己控制,灵活而又主动,对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当他遇到困难或者当别的同伴需要提供帮助时,大家彼此之间的配合与参与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愉快的学习与人合作的环境,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起着非常好的作用。

 培养专注与全面发展并进
  
  不少家长担心欢欢过于专注某样东西,会导致能力发展不均衡。我想以故事的形式来诠释一下这个问题。
  
  欢欢是个非常好动的小男孩,每天一起床就没完没了地东跑西颠,这里摸摸,那里碰碰,难得有安静的时候。他的动作敏捷,像个活泼的小猴子。这不,正在沙发上蹦跳着,发泄他永远也使不完的精力呢。到了该给欢欢讲故事的时候了,可是妈妈喊了好几声,欢欢就像没听到一样,还在继续他的蹦跳游戏。欢欢心想:妈妈的话实在是太不动听了,我明明喜欢蹦跳,你为什么非要我去听故事呢。于是,妈妈决定改变策略。
   
  “儿子,我们一起跳,看谁跳得高。”欢欢觉得妈妈的这句话比较动听,立刻就听到了。妈妈陪着欢欢一起跳,一边跳,一边跟欢欢说:“现在我们看看谁一次跳的次数多。”欢欢更加卖力地跳了起来。“看我儿子跳得多高,多快!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动物跳得最高,什么动物跳得最远,什么动物不会跳吗?”“看看,你跳得那么卖力,都出汗了。我也出汗了,我必须休息一会儿。我们去看看那本书上说哪种动物跳得最高好不好?”
   
  如果孩子喜欢某项活动,那就跟他一起玩,把自己当个孩子,哪怕在地上爬也没关系,这没什么丢人的。在跟孩子玩的过程中不断描述你们正在玩的活动,他的语言能力不也一样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吗?
  
  如果想要孩子看一会儿书,那么从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他,而不是强行打断他的活动,他会欣然接受你的建议的。孩子喜欢跳,不妨从蹦蹦跳跳的小白兔的故事入手,和孩子一起扮演故事书里的人物,这样,会让孩子把自己和故事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因此调动他看书的积极性。
   
  如果想培养他学会关心别人,好了,你们跳出一身汗了,你对孩子说:“哟,看你跳出一身汗了,累了吧?妈妈给你擦擦汗,给你倒杯水。妈妈也累了,现在该你帮妈妈擦擦汗,给妈妈倒杯水了。”
   
  如果你想让他去画一会儿画,那就对孩子说:“我们把你跳高的样子画下来好不好?你看,我画了一个孩子,跳那么高?这边是妈妈,跳那么低。”
   
  就从“跳”这一点出发,只要与跳稍微有点关联的事情,你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引导他去做,他不也就对别的事情感兴趣了吗?能以孩子接受的方式来处理事情,那么他跳够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同样得到了提高。 

  应对逆反期孩子有绝招

  采取硬碰硬的方式,只能让孩子逆反的心理更加强烈,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比如你想要孩子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不妨给孩子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2.让孩子放松警惕。如果孩子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切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孩子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家长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孩子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
   
  4.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给孩子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6.有时候,孩子没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因此,跟孩子交代任务的时候要眼睛看着孩子,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你不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不了。
   
  7.和孩子轮流来。因为父母也做同样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这样他会觉得很有趣,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8.冷落孩子。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要理睬他,撤销父母对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9.2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欢自己动手,因此,当孩子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能耐,他就会乐于自己来了。
   
  10.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孩子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演示给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饭吗?”孩子一定乐于为指导小弟弟自己吃饭做出示范。
   
  11.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孩子都会选择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做父母应该有的心态
  
  很多人叫苦,说有了孩子以后就没有了自我,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长大才好。父母这种焦虑与厌倦的情绪会传达给孩子,让他也因此变得焦虑起来,这对孩子性格养成和心理发育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教育孩子不是一种负累,也不是一种付出,而是一种乐趣,一种获得。如果这样想,不管孩子多小,你都会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教育孩子有时候就像在做一个实验,你创设了很多的条件,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然后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身不就是很有趣的一种探究吗?而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带给你多少惊喜与满足,这根本就是你无法估计的。孩子一天天地变化,一天天带给你惊喜,这种来自心灵的收获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做父母如能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就会觉得非常轻松了。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发布于2007年05月28日 09:18 | 评论数(0) 阅读数(489) 精典转贴

喂养宝贝的八大糊涂之举


     
  喂养宝贝的八大糊涂之举

      糊涂之举1 鸡蛋富有宝贝生长发育最需要的高蛋白,给宝贝吃得越多越好。
              
     
理由陈述: 
                
      鸡蛋中无论是蛋黄还是蛋清,富含优质蛋白是众所周知的,特别适合给正在迅速生长发育的宝贝吃。因此,很多妈咪就给宝贝大量吃鸡蛋,觉得吃得越多越好。 
                
      研究表明,鸡蛋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以6个月前的宝贝为例,他们的消化系统还未发育成熟,肠壁的通透性较高,可使鸡蛋中的白蛋白经过肠壁直接进入到血液中,刺激体内产生抗体,引发湿疹、过敏性肠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不良反应。而且,宝贝的胃肠道消化酶分泌还较少,一个周岁左右的宝贝每天吃3颗鸡蛋就不容易消化了。另外,过多吃鸡蛋会增加消化道负担,使体内蛋白质含量过高,在肠道中异常分解,产生大量的氨,引起血氨升高,同时加重肾负担,引起蛋白质中毒综合症,发生腹部胀闷、四肢无力等不适。
>>>喂养婴儿的误区 

      明智之举 
                
      营养专家认为,1岁至1岁半的宝贝最好只吃蛋黄,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至2岁的宝贝隔日吃1个整鸡蛋,待2岁以后才可每天吃1个整鸡蛋。
              
    
  糊涂之举2 鱼松营养丰富,口味又很适合宝贝,应该多多给宝贝吃。 
                
     
理由陈述: 
                
      鱼松确实是很多宝贝都非常喜欢的食物,其中的营养对宝贝的生长发育也很有益,但也不能给宝贝吃得太多。 
                
      研究表明,鱼松中的氟化物含量非常高。宝贝如果每天吃10-20克鱼松,就会从鱼松中吸收氟化物8-16毫克。加之从饮水和其他食物中摄入的氟化物,每天摄入量可能达到20毫克左右。然而,人体每天摄入氟的安全值只是3至4.5毫克。如果超过了这个安全范围,氟化物就会在体内蓄积,时间一久可能会导致氟中毒,严重影响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发育。

      明智之举 
                
      平时可把鱼松作为一种调味品给宝贝吃一些,但不要作为一种营养品长期大量给宝贝食用。 
                
     
糊涂之举3 宝贝断奶后最好喝鲜奶,因为鲜奶最新鲜、最有营养,比配方奶好。 
                
      理由陈述: 
                
      虽然乳品是宝贝生长发育摄取优质蛋白质的最佳来源之一,断奶后每天还应给宝贝安排喝奶,但给3岁以前的宝贝喝鲜奶并不是一个恰当之举。儿童营养学家指出,目前市场上的鲜奶主要以牛奶为主,而牛奶中的蛋白质分子很大。这种蛋白质不容易在肠道吸收,加之宝贝的器官发育还未成熟,由此加重肾脏的负担。而且,牛奶中的磷含量太高,会直接影响钙在肠道的吸收,容易导致缺钙。另外,有些宝贝喝了鲜奶后,会发生肠道过敏反应或腹泻。

      明智之举 
                
      对于正在迅速生长的宝贝来说,评价乳品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与母乳的接近程度。配方奶在营养上最接近母乳,其中又添加了很多宝贝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素。因此,宝贝断奶后在3岁前,应该按照年龄段选择营养全面均衡、容易被吸收利用的配方奶,最好不要喝鲜奶。

      糊涂之举4 在饭前、饭后或吃饭时给宝贝喝点水好,这样有助于消化食物。
              
     
理由陈述: 
                
      无论是饭前、饭后,喝水都是不符合饮食健康原则的。因为,胃肠道在进食时会条件反射地分泌消化液,如牙齿在咀嚼食物时,嘴里就会分泌出大量的唾液,胃里分泌大量的消化酶。这些消化液与食物的碎末混合在一起,把食物的营养素消化吸收进血液里,向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如果在这些时候喝了水,就会稀释消化液,减弱消化液的活力,特别是消化功能还未发育完善的宝贝,结果会导致胃肠器官消化食物的能力下降。

      明智之举 
                
      最好不要在饭前、饭后或吃饭时给宝贝喝水。如果宝贝确实口渴,可先少喝一点白开水或热汤,但要休息片刻后再让宝贝吃饭,以免影响胃的消化能力。

    糊涂之举5 宝贝边吃边玩没关系,不是个坏习惯,只要吃进去就行了。

  理由陈述:

  宝贝吃饭时边吃边玩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既不卫生又不科学,十分有害于宝贝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人体在吃饭时大量的血液会集中在胃,以便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如果不专心吃饭,如边玩边吃或是还在做其他一些事,就会使一部分血液分布在其他部位,从而减少胃的血流量;边吃边玩还容易加长进餐时间,使大脑皮层的摄食中枢兴奋性减弱。这样,都会导致胃内的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减少,胃的蠕动功能减弱,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并使食欲受到影响。而且,边吃边玩易使饭菜变凉,这样也会影响宝贝的消化功能,久而久之生长发育速度就会受到影响。

  明智之举

  对于边吃边玩的宝贝,妈咪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予以纠正。比如,妈咪在给宝贝喂饭时,同时让爸爸在一旁进餐,并且爸爸吃一口,就让宝贝吃一口,如果宝贝听话妈咪赶紧表扬。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为了让宝贝吃饭就急着赶着喂,也不管宝贝嘴里的饭是否已咽到肚里。一定要等宝贝把嘴里的饭咽下去后再接着喂下一口,以免影响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糊涂之举6 动物肝很有营养,又含有很多维生素A,给宝贝吃得越多越好。

  理由陈述:

  动物肝如猪肝、牛肝确实富含维生素A,它是宝贝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也是很容易缺乏的营养。为此,很多妈咪就认为吃得越多越好。殊不知,过多吃动物肝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害处。

  研究表明,肝脏具有通透性高的特点,血液中的大部分有毒物质都会进入到肝脏,因此动物肝中的有毒物质含量要比肌肉中多出好几倍。除此之外,动物肝中还含有特殊的结合蛋白质,与毒物的亲和力较高,能够把血液中已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夺过来,使它们长期储存在肝细胞里,对健康有很大影响。>>>别给宝宝加错油

  明智之举

  动物肝固然含有宝贝生长发育必不可缺的营养,但不可过量给宝贝吃。其实,动物肝只吃上很少的量,就可获得大量的维生素A并储存于肝脏。一般来讲,未满1岁的宝贝每天需要13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1-5岁每天需要1500国际单位,相当于每天只吃动物肝时需要吃12至15克左右。

  糊涂之举7 别让宝贝自己吃饭,不然会保证不了营养摄取。

  理由陈述:

  宝贝长到快1岁时,随着两手的能力的发展以及对周围环境兴趣的增加,他们逐渐开始不甘心于让大人喂食物,经常张着小手要自己吃东西。可宝贝的手部肌肉控制能力还较弱,吃起来难免会像在田里“种粮食”,把饭撒得到处都是,还把小脸弄得脏兮兮的,让妈咪觉得很麻烦。但对宝贝的这种要求和尝试父母绝对不能限制,不然将会影响宝贝独立进食的能力发展,使手部肌肉得不到锻炼,还会阻碍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因为,这时正是指导宝贝学会正确使用餐具和独立吃饭的好时机,也是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的一个机会。

  明智之举

  应该给予宝贝积极的支持,并为宝贝提供锻炼机会。比如,让宝贝自己拿奶瓶喝奶,或妈咪与宝贝共同持勺,然后宝贝在妈咪的帮助下先把饭放在勺子上,再自己吃到嘴里。当然,为了保证宝贝对营养的摄取,在让宝贝学习自己吃饭时辅以喂食还是必要的,不过一顿饭也不要花得时间太长,以免错过宝贝饥饿时的好胃口。

  糊涂之举8 给宝贝吃鸡时,要多喝汤少吃肉,鸡汤的营养比鸡肉好。

  理由陈述:

  营养学家指出,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鸡汤虽然味道十分鲜美,但鸡汤中所含的蛋白质仅是鸡肉的10%,脂肪和矿物质的含量也不多。

  明智之举

  鸡汤中的营养虽然比不上鸡肉,但其中有含氮浸出物,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因此,最适宜的做法是汤和鸡肉一起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发布于2007年05月18日 11:30 | 评论数(3) 阅读数(911) 精典转贴

踢毽子——最佳亲子运动


    

 

 

 

 

 

 

踢毽子——最佳亲子运动

      做妈妈了,要上班,要接送孩子上学,要给孩子做饭,要辅导孩子功课……那张健身房的年卡好像快要过期了,但是健身房不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去:自己的腰似乎越来越粗了,有什么运动可以让妈妈和孩子一起玩的呢?嗯,踢毽子就可以让你如愿以偿!你甚至可以让孩子邀请他的朋友们一起参加,借此进入孩子的朋友圈也不错哦。
                                    
     
简单地得到毽子
                                    
      毽子制作容易,动作简单,对年龄和性别都没有限制,而且运动量可以自由控制,运动效果好,场地要求不高,踢毽子,实在是太简单了!
                                    
      踢毽子,首先要有一个毽子,你可以自己制作。在古代一般用羽毛和钱币做,现在也可以用金属片作底,用纸剪成各种花色缨做纸毽;或者用各种布条为缨,再用大钮扣做底成布毽,也可以用塑料来做。和孩子一起玩踢毽子,安全最重要。所以最好是用薄的金属片做,用纸条做缨,金属片最好用布包好,这样即使打到孩子身上也没有什么危险。
                                  
      当然了,你也可以去购买,只是这样可能会少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因为在做毽子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准备材料,这样孩子会非常积极,你可以边做边和他交流,很温馨的亲子时光吧。
                                  
     
场地与时机
                                  
      有了毽子以后,小孩可能会很兴奋,但是妈妈一定要先找个安全的地方。室内很不错,不过要尽量把桌子、椅子都搬开,以免孩子在踢毽子的时候磕伤碰伤。不过,最完美的就是到户外了,尤其在明媚的时节,在大绿树下的平地上或者是平坦的绿草地上,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正是踢毽子的好地方。
                                  
      在开始踢毽子以前,一定要带领孩子做热身。孩子也许一心想着踢毽子,但是你可以设计一些既简单又好玩的准备动作,比如说拍拍手、拍拍脚,绕圈,转动手腕和和脚腕儿,甚至可以带着孩子跑一小段路程。
                                  
     
花样翻新的玩法
                                  
      10分钟左右的热身之后,就可以开始踢毽子了。首先你要示范给他看,基本动作有四个:盘、拐、磕、蹦。用脚内侧踢,俗称“盘毽子”;用脚外侧反踢,叫作拐,俗称“打拐拐脚”;用膝盖将毽子向上弹起,叫做“磕”;用脚尖踢毽,叫做蹦,俗称“叮叮猫打镖鸡”。最简单的就是“盘”和“拐”了。
                                  
      鼓励孩子跟着你做,他一旦学会了要立刻称赞他,鼓励他做得更多。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数数,你可以说:“孩子,看看你能一口气踢多少个?”或者:“看看你一分钟可以踢多少个,妈妈给你计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比赛,看你们俩谁踢得更多,可以限定时间,也可以不限定。有的时候,你要故意输给孩子,让他觉得非常有乐趣,而且有成功的渴望。最好在比赛之前约定,赢得比赛可以获得什么奖励,之后也一定要兑现。
                                  
     
运动全身,愉悦心灵
                                  
      踢毽子对调节人的眼、脑、神经系统和四肢的支配能力有着特殊的功能。从运动学角度分析,踢毽子的技术动作需要四肢通力配合,是一项全身运动,使脚、腿、腰、颈、眼等身体各部分得到锻炼。尤其是踢毽子可以让人体的关节得到横向摆动,带动了身体最为迟钝的部位,从而大大提高了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长期踢毽子还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踢毽子可以训练孩子精力集中、眼神快,手脚灵活。对妈妈来说,踢毽子主要以腿部、脚部运动为主,从而带动全身血液循环,这对血糖的调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等慢性疾病也会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踢毽子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孩子觉得踢毽子好玩,可能挡都挡不住,但是运动的适量很重要。在达到锻炼目的的同时,要让孩子觉得意犹未尽,这样,他下次会主动提出: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再一起踢毽子好不好?
                                  
      你会发现,踢毽子以后,和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像朋友了,友谊好像在那一段时间突飞猛进了。甚至在你年迈的时候,已经成年的孩子还常常跟你提到踢毽子的时光,已经成年的孩子还常常跟你提到踢毽子的时光,告诉你:“妈妈,我觉得那是我童年时代最快乐的时候。”
                                  
      总之,因为踢毽子,你将得到更多。
                                  
     
小知识
                                  
      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地区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之一,深受该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女孩子。踢毽子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文人称毽子为“燕子”,并有“踢碎香风抛玉燕”的描述。

 

发布于2007年05月18日 11:18 | 评论数(0) 阅读数(974) 精典转贴

别忘了,给宝宝的右脑“充充电”


 

 

 

 
 

 

 

                                别忘了,给宝宝的右脑“充充电”

     长久以来,大多数人都惯用右手,宝宝也从小被训练使用右手,这样,左脑就较常被操练,同时,现今的幼儿教育模式,又特别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这就进一步将左脑功能向上提升,使大脑两半球的发展非常不均衡,这对于智力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两岁之前,婴幼儿只是利用映象来理解事物,沉浸于“右脑世界”之中,对外部的信息仅能以音响来体会,还不懂是什么意思。直到三岁左右,幼儿才开始能够自由言语,不过还是以直观映象为主,仍然是以右脑为中心的世界。

      等到小学时期,就开始以左脑为中心来学习文字和数字。此时脑的活动从右脑转向左脑。        

      所以说,如果在孩子上学之前,右脑的智能未能充分开发,那么以后再想对进行右脑开发可就难了。所以说学前期是开发孩子右脑的黄金时期,得随时给宝宝的右脑“充充电” ,千万可别错过哟!
  
     
手指训练
  
      双手其实就象为大脑的“老师”。因为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训练孩子手的技能,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

      精彩推荐:更多游戏,尽在亲子空间
  
      玩沙子,玩石子,玩豆豆等,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伸、屈手指,闭上眼扣扣,练习写字绘画,可以增强手指的柔韧性,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摆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等精细的活动,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增强大脑和手指间的信息传;玩积木、橡皮泥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经常让孩子交替使用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学外语
  
      美国神经外科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婴幼儿记忆方式的特点
  
     
多爬行
  
      很多妈妈都不喜欢在孩子在地上爬,怕弄脏衣服,其实要刺激右脑,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从小就训练爬行,未来对小孩的平衡感及运动细胞都有帮助。
>>>婴儿的学爬小技巧 
      
      学音乐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学习弹琴是一种很好的指尖运动,同时,父母还可以在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创造一个音乐背景。因为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这样就能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体育运动

  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可以刺激右脑,激发灵感。>>>爱孩子就让他多运动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些骄傲的妈妈的对话。当女性成为妈妈以后,她最自豪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的宝宝健康成长,而且智力还比同龄的小朋友发展得快。不过,也有妈妈会有自己的烦恼,就是自己的宝宝和别家的宝宝同龄,却没有人家聪明。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还是营养跟不上?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专家告诉我们,宝宝的智力发展原来和左右脑的均衡发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原来,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又称为“思维脑”、“学术脑”,引导着语言、逻辑、数学、顺序、符号、分析等等的运用,善于把复杂的事情条理化;右脑又称为“艺术脑”、“创造脑”,它引导着韵律、节奏、图画、想象、情感、创造等因素,它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原动力。

  有的妈妈希望自己的小宝宝聪明一点,会刻意去开发他的左脑功能,例如从小就不断地给宝宝讲故事、听音乐等,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了一些偏颇。专家认为,左右脑应该均衡发展。即掌握适当的时期,对宝宝的左右脑进行以下三步骤的开发,这样才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是在营养方面,也就是益智配方。小宝宝从出生开始大脑就不断地需要吸收各种帮助大脑发育发展的营养元素,特别是ARA和DHA,这些营养元素对脑部和视觉发育非常重要。

  其次是益智游戏,它是以游戏和玩具,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学习方法,向宝宝输送精神营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脑部潜能。

  最后是妈妈参与,专家告诉我们,在宝宝玩游戏的同时,妈妈的参与很重要,因为妈妈的爱心和耐心能够很好地诱导宝宝投入到游戏当中,将精神营养和物质营养有机地联系起来,给予宝宝最大的安全感和最好的心灵沟通。



发布于2007年05月18日 10:57 | 评论数(0) 阅读数(518) 精典转贴

当孩子发脾气时(很有道理哦!)


 

当孩子发脾气时(很有道理哦!)

 
俗语说“小孩巴过年,大人愁腊月”。过年,对于小孩来说意味着买新衣服、买玩具、要压岁钱,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放烟花点爆竹,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向大人说“今天过年要玩个痛快”。但在亲戚朋友相聚时,不难发现:社交技巧不佳的儿童,无法适当地表达情绪,欠缺良好的互动关系,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有位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爱生气,平时在家吃饭不合口味便摔碗;自己画不好画就撕本子。过年这几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我们只要夸别的孩子聪明懂事他就半天不理人。这不,刚刚为一个玩具和表弟闹翻天,说要把这个表弟退了,甚至还要动手打人。我们当然不允许他这样,他爸爸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
众慧教育心理咨询师黄家良说,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可能受到的是斥责,甚至会挨打。其实人人都有情绪,关键是让孩子懂得怎样表达情绪,怎样用既不伤害自己,又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和释放出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就会成长为具有健康心理的成人,而许多家庭恰恰缺少这个过程。 
    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幼儿时期,孩子不会想那么多,生气就哭,高兴就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也有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缺乏群体经验的独生子女,往往不懂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感觉孩子的情绪有点不对劲,于是不断追问他,但是他总是支支吾吾,不太愿意说出原因。这种情况往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他知道如果把真相说出来,父母会不高兴,尤其是当他做错了事情,更是担心被打骂。 

    父母错误的做法:

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或者挨打了,父母看到孩子哭了,就会立即说:不准哭!有时孩子高兴,上蹿下跳,大声笑的时候,父母又会说,这么大声,没礼貌。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不敢表达自己,把感觉都收藏起来,特别是有时候孩子想说的时候,又担心自己理亏,就不敢表达而闷在心里。 

     心理咨询师建议:当你的孩子有某种情绪时,任何时候你都别对孩子说“你不应该感觉这样”,任何感觉和情绪都应该允许。但需要注意的是,情绪的表达是需要学习的。孩子最有效的表达感受和兴趣的方式是大声说出来。虽然他的想法与说法不见得代表他的行为,但是一个人的情绪想法若是能被了解、接受,破坏性与挑战性的行为需求就大大降低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呢?黄家良认为可分以下几步:

(1)我注意到的行为(例如对方把我的玩具飞机拆了)

(2)描述我的原因(例如我很喜欢这个玩具飞机,哭了)

(3)要求一个可以接受的其他行为(例如请他把玩具重新装好)

(4)表示自己的理解和尊重(例如知道他也喜欢这个玩具飞机)

(5)分享我不开心的感觉(例如告诉对方,没有事先告诉我就拿走了自己的玩具,而且还弄坏了,我很生气)

         如何平伏负面情绪

黄家良说,家长应该教孩子不要把情绪和感受压在心中,其实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或出现各种身体疾病和症状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把感受和情绪表达释放出来。

在香港,很多家长近年开始关注儿童的情绪状况和需要。家长对小朋友情绪表达的接纳或禁制态度等会给予小朋友不同的讯息。所以,家长在这方面的角色尤为重要。家长积极和适度的回应,可以帮助儿童调节他们的情绪,给他们表达心中的感受,抒发情绪,让心里舒服下来,懂得应有的规范,为人接纳。

     家长错误的做法:面对发脾气的孩子,很多家庭是妈妈劝哄,爸爸训斥。而在公众场所,家长多是约束小朋友喜、怒和不安等情绪的表达。

    心理咨询师建议:父母应采取心平气和的态度,鼓励子女讲出内心的感觉,还要接纳孩子,让他感受父母已经体会到他的心情。另外,还需要多留意孩子的动作眼神,说一两句鼓励的话,例如多谢你让我知道你嬲!你可以哭出来,哭出来会舒服一些等等,如此有助于其情绪的平伏。但有时很难用语言表达情绪比如愤怒,但重要的是如何了解它、调适抒解,学些处理情绪的方法。以下是帮助小朋友平伏负面心情的口诀(粤语):

(1)紧握拳头贴心口

(2)含埋双脚扭一扭

(3)紧缩下巴兜一兜

(4)挺起胸膛吸一口

(5)慢慢呼出抖一抖

(6)心情平伏有计谋

先来检讨自己:几天前小妖晚上睡觉前开始忧伤,不想我第二天去上班。我睡着了,她还在哭。我被吵醒了好几次,就恼火了,厉声制止她哭泣。我想我真地做错了。抑制孩子的情绪表达和宣泄,可能有很严重的后果啊!看了专家的话,我才醒悟。其实我也知道这些道理,就是有时候控制不住。看来那首儿歌对于大人发脾气也有作用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