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宏观经济研究专家 吴东华 写于2008年6月16日
|
据《参考消息》2008年6月12日第四版《俄罗斯成世界最大产油国》一文披露,国际能源机构在6月10日宣布,今年一季度,世界每天产油量前5名依次为,俄罗斯950万桶,沙特阿拉伯920万桶,美国510万桶,伊朗400万桶,中国380万桶,后5名为海合会国家。在这分榜单中,谁获得最大好处、谁获得最劣处呢?石油压力最大的国家是谁呢?
|
很明显,俄罗斯是石油获益最大的国家,开足马力增产,这种高油价时代并不具备长时间。据我研究心得,石油高峰时,每桶石油价格天花板位置在180美元。每桶石油涨价10美元,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预计今年全年每桶石油比去年增长50美元是意料之中的事,这样会拉低全球经济增速2.5个百分点,考虑到出口利润计入GDP总值中,变成油价推升CPI这样使GDP虚增,能抵消部分油价拉低的经济增速,考虑到发达国家石油消费量较大,中国石油主要用于生产、运输,所以每桶石油价格上涨10美元,我们看到日本和美国的GDP会下降0.5个百分点,而印度主要用石油加工成柴油,用于国内百姓做饭,变成转嫁出口成本目的能力减弱,所以印度的GDP会下降0.5个百分点。而印度70%的石油消费量靠进口,而中国50%的石油消费量靠进口,不但中国在进口石油上较印度少,而且在出口上,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能转嫁成本的部分压力。实际上,中国进口石油中有一半的数量能转嫁到出口货物上,世界上真正能转嫁石油成本的国家较少。而转嫁的石油成本通过产品进入美国、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这就是中国看起来进口石油比较巨大、但实际承受压力比发达国家和其它国家少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价格补贴,国内围绕这个问题争执不休,有的说补贴不起,会把国库炸干,有的说是拿自己的钱补贴全球,实际上这都是坐井观天,因为他们谈石油价格时只盯住石油价格,没有人从国内外宏观经济总体分析上去考虑,缺乏国际化视野战略,实际上,原油补贴只是短期行为,明年一季度回落,另外全球竞争力已从企业竞争转向政府财政实力竞争,很多经济学家的思维还是停留在企业竞争层面上,视野已经落伍了。东南亚诸国政府财力软弱,只好放弃政府补贴油价,结果东南亚通胀全面上升,货币全面贬值。美元汇率保卫战对东南亚战争中获得初步胜利。
|
实际上,国家进行石油补贴,相当于让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取消石油补贴,相当于汇率升值,正是从降低企业产品出口成本上,我支持石油企业提出特别收益金起征点从40美元上调到60美元的要求,考虑到政策单项出台效果有限,配合降息和贬值是有利的组合拳。遗憾的是国内还在紧货币,陷入西方货币学派中不能自拔,为什么不见对货币学派紧货币对付通胀的怀疑?这对付的是长期将来的通胀,货币政策对眼前的通胀并不管用,我们国家用长期工具来调空短期的通胀,这是天大的笑话,令人深思。
|
当初最急需的是下降利息,这既是向全球发出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信号,实质上又降低了热钱的获利空间,阻止热钱进入,减轻银行房贷呆坏帐,减少企业贷款成本,增加出口来扩大就业率,不要被减息是推升通胀的错误认识控制头脑。前几年利率那么低却是通缩,实质上通缩与利率短期内并没有必然联系,长期有联系,而我国显然是为了当下的流动性短期服务,结果却用加息这个长期的通胀作用控制了头脑,所以,变成用长期思维来做短期决策,我们发现长期工具与短期政策发生了错配,这成了中国当下的笑剧,短期通胀是加息无法完成的,相反,短期减息有利于打退热钱等,在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反思紧货币的政策,紧货币是控制长期通胀的事,对付短期的通胀是毫无用处的。控制短期通胀的办法是,缺猪肉就增加供应猪肉,缺豆油就增加供应豆油。所以,把石油补贴进行到明年一季度再观察世界大势,定夺是否要取消,而减息是向世界宣布人民币将贬值的预期,而欧洲想加息,俄罗斯加息达到10%左右了,而欧洲一旦加息,美国不想让美元贬值的办法是进行加息,这个过程很快到来,那么中美利差缺口可能持平,美元缓升值或走平,人民币兑美元缓贬值或走平,这样热钱可能转向欧洲而去,因为欧洲加息一旦开始肯定有一个过程,那么欧元兑美元升值也有一个过程,这样,可以缓解中国的热钱进入。
|
中国是转嫁石油能力最大的国家,每桶石油上涨10美元,会拉低中国GDP0.2个百分点,这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印度的0.5个百分点,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出口大国中出口额占GDP总额40%的国家,而美国相应为10%左右,而出口的产品通过扣除成本后的利润才计入GDP的增长率,这样把每天进口400万桶石油的一半转嫁到出口上去了。另外国家补贴石油,这就是中国石油的承受压力较美、日、韩和东南亚诸国的原因。中国如扣除转嫁石油这一块,相当于日产石油580万桶。
|
美国是转嫁石油能力最差的国家,因为出口额只占GDP总额的10%左右,而其中军火出口占了8%左右,而海上航母舰队和汽车却是烧石油的主力部队。美国60%的石油消费靠进口,中国如果扣除转嫁成本的那一半进口石油,变成中国30%的石油消费量靠进口。美国最近停止减息是想让美元升值来降低石油期货价格,进而降低石油现货价格,可是欧洲加息箭在弦上,这使得美国加息必然跟上,热钱或许进入欧洲是首选目标了。美元缓升值或走平,为了使美元与欧元较劲,不排除美国政府干预汇市的可能,目的是想降低石油价格,为了新一轮美元贬值,考虑到欧洲总盘子大于美国,美元要想通过升值达到降低石油价格还相当困难,由此看来,人民币还需乘机贬值和钉住美元上做些考虑,因为美元长期贬值是必然的。
|
科威特是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中第一个在2007年5月用本国货币跟一蓝子货币结算石油交易的国家,是最聪明的国家,资产没缩水,对物价有平抑作用,没有陷入海湾式被动。
|
对于中国来说,有主张6月底7月初采取石油涨价一次是比较理想机会的,有主张等奥运会结束后石油再提价观点的,实际上,这些经济学家都忘了,水电煤一直没提价的原因是CPI比较高,一旦提价,跟风炒作引起的涨价幅度远远高于提价本身的影响力,所以,水电煤是石油能否提价的一面镜子。
|
世界各国的竞争力已经从企业层面转向国家财政层面,企业层面讲究一流企业卖规则,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企业层面讲究竞争与破除垄断,而国家财政层面拼的是财政收入和政府赤字,中国补贴石油,俄罗斯补贴物价,这是目前阶段的全球财政双雄。双雄在明年一季度石油价格坍塌前能顶住,等到石油价格回落后,中国取消石油补贴,财政收入会上升,物价回落,而俄罗斯物价走平,财政收入走平,但俄罗斯仍然开足马力开采石油抢钞票,俄罗斯通过石油量增来达到财政收入走平。
|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俄罗斯把石油收归为国有,正是搭乘了国际石油疯狂的便车,俄罗斯的专制兑美国印度的民主谁好谁坏?只有在企业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工具时,能源才成为长期拖累国家创新的因素,但是国际已经转向国家财政拼刺刀的时候,低价能源反而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国内经济学界还没有醒过来,看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千古不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我希望这种趋势的变化应该引起中央高层的警觉了,不然晚了会出错政策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