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司汤达的《红与黑》

  ☆秋天☆ 2011-09-18

用一周的业余时间看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于连是个木匠的儿子,聪明好学,能把圣经倒背如流,但他与父兄格格不入。他崇拜拿破仑,可以说他是从拿破仑模子中磕出来的一个克隆人物,具有反抗精神和野心。他对任何事情都以一种挑战的心态去迎合,包括对待爱情。明明深爱着少妇瑞那夫人,却偏偏以为得到她即是与瑞纳先生的较量;明明对侯爵女儿玛娣尔特有感觉,却不肯放下高傲的架子。其实这些都因为他鄙视上流社会,却又由于自己的出身低微而不得不自视清高。不过,他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是现实的过错,是欧洲19世纪严重等级制度的过错。

于连19岁时进入市长瑞纳先生家当家庭教师,因为与市长夫人(瑞那妇人)相爱而被迫离开维璃叶小城来到省城的贝藏松神学院学习。后来又因神学院的党派斗争离开省城来到巴黎拉穆尔侯爵家当私人秘书。在这里,于连因为才华横溢得到侯爵赏识,并得到侯爵女儿玛娣尔特的倾慕。后来玛娣尔特怀上了他的孩子,他想要这个孩子,想要与玛娣尔特在一起。正当于连梦想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的时候,市长夫人的一封揭发信粉碎了他的理想。情急之下,他枪杀市长夫人,但未致死。事后,他得知市长夫人的揭发信是被迫写的,他十分后悔。入狱后,他不申辩、不上诉,在与市长夫人相处一段时间后走上了断头台。

从以上内容看出,《红与黑》是一部爱情小说,但从“纪事”的角度讲,它是本政治性很强的小说,《红与黑》的副标题,就叫“1830年纪事”,而1830年,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七月革命的爆发成为查理十世复辟王朝与路易.菲利普资产阶级王国更迭的契机。

司汤达之所以在其笔下塑造了于连这一拿破仑版的形象,其实跟他崇拜拿破仑是分不开的,他庆幸自己跟随拿破仑东征西战,先后进入米兰、柏林、维也纳,直到莫斯科,亲身践履了“拿破仑史诗”时代。在司汤达心中,拿破仑是“凯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
让我纳闷的是,虽然我读完了这本小说,但实在不知道作者为何以“红与黑” 为名。查了资料,才发现这个问题同样也困惑了诸多读者,甚至是历来的评论家,有人认为是军装与道袍,有人认为是剑与十字架,有人认为是热血与孝服,有人认为是军人的荣耀与僧侣的暗黑,有人认为是火红的理想与黯然的幻灭,有人认为是英勇的时代与复辟的年代……而司汤达的解释是:“红”意味着于连会去当兵;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 黑”道袍。哎,我感觉还是云里雾里。

                                                                                   2011.9.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