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临近年关,关于回家和亲情的文章和电影再次成为热点主题,这两天《啥是佩奇》电影预告短片,刷爆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得到官方和民间一致认可,看完后典型的笑中带泪。 关于这部短片的内容,已经被各大公众号写文章蹭热度,几乎每个人都快背过了。 不管是爷爷刚想问“什么是佩奇”,手里的“古董手机”就没有声音设置的短片悬念; 因为老式手机没有强大的接收信号能力,过去许多乡村里,用老手机的人,只有爬上高山才能找到信号打电话 / 《啥是佩奇》 还是爷爷在昏黄的灯下拿着字典查询啥是佩奇。 就着昏黄的灯光查字典的爷爷 / 《啥是佩奇》 以及包括养牛的大叔指着女主播告诉爷爷,“这就是佩奇,漂亮吧?”荤色段子。 和下棋的棋友说:“佩琪我知道,好像和下棋差不多吧?”的专业解读。 更重要的是爷爷知道了佩奇是红色的,于是带着红色油漆,准备把花猪染成红色。 “多才多艺”的爷爷,但电焊需持证上岗,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 / 《啥是佩奇》 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特殊意义,尤其是在过年期间。不仅是孙子喜欢的佩奇,更重要的是代表中国人喜庆的韵味。 万家烟火升起的时候,能回家就回去吧,别让他们孤零零地等着 / 《啥是佩奇》 我看完《啥是佩奇》短片,感慨道:在那个山路崎岖信号不好的地方,有一双手为了你的归来而操劳。 有一个声音为了你的电话而激动,天大地大,记得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爸妈在等你,给他们说声“我爱你”! 前一段时间再刷两遍的一本书,让我明白了东西方对于“红”字的不同的理解了。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人,都会首选遇到一个疑问:书名中的“红”是什么,大部分国内的读者认为“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
02 当然关于黑字,认为是象征着复辟年代僧侣的黑衣,其实还有一种解读就是红是德.莱纳夫人的鲜血,黑是玛蒂尔德的丧服。 更玄乎的解读是,黑是象征着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但是不管怎么解释,都无法概括整本小说的宏观画面。 这是一幅描摹1830年法国画卷,在后拿破仑的复辟时代,容不下一个真诚、自尊灵魂的世纪,一个贫民青年的奋斗与毁灭的史诗。 整部小说描写背景的战争年代并不亚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当然巧合的是前者描写的是法国独裁统治者拿破仑侵略沙俄的国土,损失惨重。 而《战争与和平》则描写的是1812年沙俄的卫国战争,反映以1805年到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红与黑》更侧重强调人物内心的活动和个体的命运,讲述了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小业主的儿子,凭借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 经神学院院长推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之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 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上了断头台。 这是整个当时法国教会和国家的欺骗、厚颜无耻和虚伪的现状,也是于连本人自取灭亡的正常结果。
03 这部小说《红与黑》最初的素材来自于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实型案件。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和黑色)。 之前我写过很多读书推荐时,很多经典小说主人公和大作家的生活经历都有相似之处。 只是这些作家都不承认也不否认,这是每部经典小说有血有肉地方,更是让大作家成名的丰富生活阅历的关键因素。 因为在小说主人公于连身上,我时时可以看到拿破仑的影子。 自己的家中,和粗鲁的父兄说不到一起去,进入社会,在市长家、修道院、侯爵府,看到庸俗、虚伪、猥琐,觉得格格不入;而那个时代,已不是“面对强敌,凭我漂亮的行动,就足以解决立身处世的问题。”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
04 司汤达,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欧洲那个时期少数处于贵族阶层的作家,这个地位可以和中国唐朝高富帅诗人李白相提并论。 原名叫马里-亨利-贝尔,所以司汤达是他的笔名。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一个贵族阶级的家庭,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 他是由信仰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成人的。这个家庭成长环境和中国两位民国才女作家非常相似,就是张爱玲和萧红。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道就是和她的祖父相依为命,而张爱玲在她很多经典爱情小说都有祖母对她爱的描写。 所以司汤达从小就憎恶他父亲。而且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虽然小时候兴趣广泛,天资聪明,但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 这一点他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无法相提并论,因为后者在十岁时,经常到父亲的书房去看书,已经阅读完很多捷克文学和世界文学。 而且司汤达在文学上的创作很晚,直到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这就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又和萧红不一样。 萧红是凭借《呼兰河传》和鲁迅的提携年少成名,奈何情感波折,接连遭遇渣男和身体多病,最终在三十一岁时玉碎香消。 1842年3月22日傍晚,司汤达在巴黎街头行走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23日清晨2时去世。 而当时他手头上还有好几部未完成的手稿。 在不到六十年的光阴里,他却给人类留下巨大的文化遗产,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
05 《月光与六便士》的作家毛姆在自己一本书名叫《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写了司汤达其人与《红与黑》这篇文章。 可以说把司汤达私生活扒了一个底朝天,司汤达小时候非常的叛逆,父亲不让他看什么书籍,他反而更愿意看这本书。 之前写到他虽然出身贵族,但司汤达的生活始终处于底层的状态,由于接触到法国最真实的一面,所以才有了写出《红与黑》这样经典的小说。 这一点和孙皓晖《大秦帝国》里秦驷一样,因为破坏了商鞅变法中的刑律,杀了交粮的老百姓,被他的父亲革取太子之位,流放到秦国乡野之间。 也让他了解到秦国最真实一面,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为后来称帝壮大秦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司汤达在生活中有两个目标,但都难以实现,一个是缺乏构思剧情的才华,难以成为诗人;一个身材走样臃肿,说话结巴,无法成为伟大的法国女人心目中的情人。 司汤达最初想从政,甚至求过严肃的父亲去给他买官,而且还忘恩负义爱上了朋友了妻子,这一狗血剧情还真的符合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情节。 他也曾遭受人生最大的打击,参加拿破仑的战争失败,同时也失去了一个情妇,但是他移情别恋非常快,又找了同僚的妻子。 或许司汤达意识到自己在法国没办法待下去,无论是政治因素和生活因素,此后一直生活在意大利,并且至死效忠于拿破仑。 但毛姆没有否认《红与黑》的文坛地位。 他说道:“没有一部小说是十全十美的, 除了小说作者有缺陷之外,小说这一体裁本身也存在缺陷。
06 可见毛姆笔下司汤达在生活中真的很失败,所以司汤达塑造于连则是自己在小说中想象的生活的容颜和生存方式。 死了也说明这种美好的生活是非常短暂的。 小说中有三个人物值得关注,于连、德.瑞那夫人和玛特尔。 于连形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矛盾性,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具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既反映了法国当时同阶级的人物的共性,又带有自己鲜明生动的个性。 其实我在读之初很好奇,为何于连拒绝辩护上诉,主动赴死。 因为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向他所仇视的那个阶级和他所抱定决心加以反抗的社会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 另一个是忠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对人生的挑战坚持到底。 所以他必须挺身赴死。 德.瑞那夫人因为和市长没有真感情,所以于连让她心中再次燃起了少女般的狂热的情感。但是她害怕于连又不爱自己,忽而为宗教观念所束缚,怀疑自己的行为; 忽而又想收买身边的女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永远保持那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玛特尔的压力不是来自自己已婚妇女的偷情,而是社会地位的悬殊,所以她对于上流社会的名和利已经麻木,她想换口味爱上于连这种底层男人。 她甚至愿意抛弃自己的贵族地位、金钱,与于连私奔。 玛特尔以其特有的固执、傲慢坚持自己的爱情追求。 三个人物爱情交织和不同的命运,正是展示了法国王朝复辟后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平民的现实遭遇,于连的悲剧也正是这样一出于时代特征的悲剧。 正如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评论的那样: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近期热文,点击即可阅读 关注人生书摊账号 关注左边公众号,也是在正经的讲故事。 卡卡他爹,乡村生活的迷茫人,品质书籍倒腾者,专治各种高兴和幸福,目前代表作:《在那甜瓜成熟的季节》以及《月祭母亲散文集》 微博ID:思想聚焦的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