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幻想不可述说

 4U 2011-09-18
0012·.gif 阅读了大部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并不是每个被称作大师的人都让你拜服。比如说日本人川端康成,我一直不喜欢他的小说。川端康成作品中透出那股凄清细弱之风总是让我联想到慈禧太后殿边的安德海和李莲英。我甚至很偏激地认定日本现当代文学中的性倒错也该由川端糠成负起责任:他毕竟是日本现代文学的首领。
    事情总有他的另一面,在讨厌川端康成的同时,我反而对这个日本作家有某种不能言说的敬畏。想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川端康成和那些我格外喜欢的作家一样死于自杀。他和海明威、杰克·伦敦都自己完结了生命,他们麻烦别人都是在死后才真正开始。
    这让人产生病态的神往。
    我试图寻找出川端康成自杀的理由,这是许多年前干的事情,没有满意的结果。后来有机会读到川端康成的一篇散文《初秋山间的幻想》,终于知道那番寻找属于盲人摸象或者郑人买履,也叫削足适履了。于是寻找自身的原因,开始明白那种寻找源于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我本应该知道我一直希望人能拒绝死亡。
    一九二五年冬天,川端康成大约还不能设想自己会在四十多年后自杀。那年冬天,二十六岁的川端康成确信“人类继续存在是庄严不可侵犯的”。风华正茂的作家不仅认为自杀是可笑的,还认为“看见人类可能面临末日的人”是可笑的。川端康成还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理由:爱。
    我们知道,川端康成最终还是自杀了,他似乎证明了自己的推测:“人说不定什么时候会从迄今的努力的道路上倒退,犹如投向空中的石子,力尽之后就会掉落在地上一样。” 川端康成在一九七二年掉落在了地上。
    任何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生命,都要给自己的生存找出足够的理由,当理由不足以支持自己对抗死亡的时候,自杀就已经开始。我想,川端康成年轻时所嘲笑的那类人,或许是真正意义上的勇士:他们看见了人类的末日,因此想用死去背叛那个末日;他们不再信赖眼前这个世界,因而不肯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但没有人能超越生命经验去反抗遥远的幻想,这使得任何一种自杀都不能摆脱形而下的阴影。许多人会找到许多形而上的理由去注释大师们的自杀,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生命的消亡,或者子弹炸碎了脑壳或者绳索勒断了颈骨,红白相融的脑浆和凸露的眼球伸长的舌头无论怎样抽象都不能抹掉活人心底的恐惧的悲伤。
    我想,《初秋山间的幻想》可以是川端康成热爱生命的最初申明,很难说他的自杀是对自己的背叛。生命如果是个过程(也只能是个过程),那么任何一次有关生死的声明和契约都没有意义。意义仅存于那个独特的过程之中,需要寻找的只是那条路上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比如说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我能听到的只是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呼唤,是弱小的人类对上帝发出的呼救信号。你能被小说的那种稳重甚至显得缓慢和疲惫的讲述刺激出相反的心情,你于是领会了海明威。
    在一个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中,川端康成和海明威、杰克·伦敦是那样不同,他们仿佛生存在完全不同的种群之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不能被克隆的一类。因为他们的存在和消失,可以使人类面对上帝的时候不仅仅是忏悔,也怀有一丝骄傲和尊严。于是,我们都有了繁衍和生存下去的理由。
    许多年之后再想起川端康成,再读一读他年轻的《初秋山间的幻想》,我也不由生出了一些幻想。这些幻想该怎样表述才合我的心意呢?
    想了又想想了又想,还是觉得搁在心里牢靠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