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不见了,这是当今教育的最大悲剧

 MouseHappy 2011-09-21
一、我们把学生当容器任意倾注,忽视了学生的意志

教育把人给忘了。

我们说,21世纪是数字化的世纪,是竞争全球化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却忘了说,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人”是21世纪的根本。我们嘴里常常谈论工资、奖金,谈论处长、科长,谈论小车、洋房,却忘了谈论人的价值。金钱欲、权力欲和物欲挤满了我们双眼,遮蔽了“人”,让我们看不见人,以至忘了人的存在,异化为“非人”。

有一位教师到一所学校应聘教师岗位。校长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校?这位教师答:因为你校工资高,奖金多,有住房……他说的是大实话,是许多人想说的话,具有普遍性。但是,这种人多么可怜。他们的价值不在“人”上,而在“钱”上;钱应该是人生的手段,他们则把钱当作了人生的目的,为“钱”而来,挣“钱”而去,成了钱的奴隶和附庸,失去了人。那位校长当然没有录用这位教师。他多么希望有应聘者说:我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这所学校更利于发挥我的专长,实现我人生的最大价值。我要让人知道,这里是特级教师的摇篮。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但是,许多人被眼前名利迷惑、异化,失去了人。殊不知名利都是为人创造并为人存在的,离不开人。

我们的教学要学生学语文,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却忘了花大功夫教学生普首先学会做人,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我们的教育中,人不见了。

一方面,学生成了“自然之物”。教师对待一个学生和一张课桌显然应当有着根本的区别。对一张课桌如何处置,只牵涉到教师这个主体,用不着把课桌当作与“教师”同样的主体,教师只要课桌成为教师存在的客体,受教师摆布,实现教师所需要的价值。教师与桌子是主客关系。对一个学生如何处置,涉及到教师和学生双方。教师只有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主体去体验,去尊重,才能把握学生的本质,完善学生本体,实现学生的价值。学生也只有作为主体并参与到教学之中,才有可能发展自己。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但是,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多把学生当课桌,不开发其主动性;把学生当容器,只顾向其倾注知识。

另一方面,学生成了教育之奴。我们重现实需要,轻未来需要;注学校需要轻社会需要,重教师需要,轻学生需要。教育中,“人”不见了。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当官,至于怎么当好官,怎么发挥人的智慧,另当别论。现在,“学而优则升”。读书就是为了升大学,至于怎么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怎样创造人生,不足挂齿。我们教给学正的许多东西只与学生得分、升学、学校收入和教师名利有关,而与未来生活、社会需求和孩子的需要无关。在人们的生活中,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用得最多的当然是听、说。放到最低限度看,一个人一生中可以不读-句话,但不能不听一句话;可以不写一句话,但不能不说一句话。听、说能力是人们的最普遍、最经常的生活能力。但是,在教育中,听、说教学时间和精力最少,最多的是读写教学,因为读写在升学考试中要重点考。可见,我们不是为生活而教,而是为升学而教;我们注重大学需要什么,而忽视未来需要什么;我们没有真正关注孩子作为“人”的需要,作为未来创造者的需要。学生成了“教育之奴”。教师目中无“人”,把知识当成了教学的惟一目标,把分数当成了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学生硬成了马戏团的“动物”,成了简单的接受器。教学淹灭了“人”。

二、学生是教师的镜子,一些教师失去了可贵的品质——人性

有5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劳动课学会了擦皮鞋后,被带到办公室,为教师和校长擦皮鞋。这些小学生或跪或蹲,忙着给老师们擦皮鞋,老师们则一边烧着腿接受小学生的服务,一边闲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愤怒地说:“作为老师应该为人师表,他们怎么好意思让学生擦皮鞋?”另有技工学校10名十六七岁的女生被校长和老师挑选到宾馆陪当地领导跳舞。这究竟是“锻炼”,还是伤害呢?只要为孩子们的心灵着想,就知道了:这是对孩子人格的侮辱。更严重的是,辽宁省黑山县西关小学一年级三班学生李某,在上体育课时,因未达到体育老师董彬的规定动作,被连打带踢,导致年仅七岁的男孩阴茎损伤,造成十级伤残。这太残忍、太没人性了!它带给孩子身心严重的摧残。 1998年3月23日,一名14岁的男孩从一幢19层高的楼顶跳下,鲜血喷地,当即死亡。他在遗书上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走了,请不要悲伤,我是被周老师逼的……我做鬼也不饶过周老师。”这个男孩个子特别矮小,特别调皮,周老师就取个外号叫“跳蚤”,并经常说他像个“跳蚤”跳来跳去。周老师还经常抓这个男孩的头发,用力一旋,这个男孩就原地转360度,再一转,就再转一个360度。这个男孩跳楼自杀不是因为物质的贫乏,而是因为精神的痛苦。孩子的心灵在呼唤:学生也是人,需要人性、人情、人的自尊与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其题为《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演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E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守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对一个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人格应放在首位,以人格塑造人格。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校长,他每天早上八点站在校门口以慈祥的目光迎接每一个学生放学时,他站在校门口以眷恋的目光送走每一个学生。他正是以伟大的人格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仁爱、友善。

英国诗人斯宾塞有一句名言:“儿童是父母的镜子。”其实,儿童也是教师、学校、社会和他自己的一面镜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们。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大家从“爸:钱。儿” 的“三字信”中怎么也感受不到一点父子情。更令人震撼的是:

两个14岁的少年,仅仅为了一个足球,就把一个10岁的孩子给活埋了。在这两个少年的眼里,一个10岁的孩子的生命仅值一个足球。

几个青年人互相之间开玩笑说给自行车打气,轮胎会鼓胀,而给人打气会怎么样呢?结果一个青年被选中做实验,最后活活被胀死。在这几个青年人眼里,一个青年人的生命仅值一个无聊的玩笑。这使我想起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的“731”人体实验,惨无人道!

珍爱生命是珍爱一切的基础。古人有舍生取义、杀生成仁。他们并非不爱惜生命,而是太爱惜生命了。正因为生命的可贵,他们才追求生命的最大价值,获得无限的生命意义。

珍爱生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术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度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三、人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精神失落了

尼采的一句“上帝死了”,是对人的精神危机的最高概括和最好表述。“上帝死了”使人们非常尴尬,一切为人们在天堂中找到可靠的东西没有了。老的上帝死了,而科学又不能提供一个新的上帝,人们的精神就无依托了,失落了。西方人的“上帝审判”是其精神文化精髓、核心、支柱,构成西方人的生命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上帝死了”意味着传统价值观的泯没、人们精神支柱的倒塌、人们理想王国的摧毁。人们永恒的主宰也没有了。“上帝死了”给人留下的是迷惘、痛苦、困惑与失落。人们陷入了不可能重返伊甸园的恐怖虚无之中,亚当与夏娃的象征性的“失乐园”已成现实。人真正地成了失去“家园”的流浪者。

人的生命是由身心两个方面构成的。身,即身体,是生命的物质载体;心,即心理,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身体,心理就无法存在,整个生命也无法存在。但是,身体存在是否一定意味着一个人就存在呢?传统生物学认为,身体的存在就是一个人存在的标志;现代生命观则认为,身体的存在并不等于人的生命存在,因为人的生命存在不同一般动物的生命存在。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为什么活着。也就是说,人有意识活动,能意识到、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人别于一般动物的生命本质。身体只是人的生命工具,精神才是人的生命本质、主宰和价值体现。因此,身体的存在不能从本质上标志人的存在。有的人活着,但已失去了自尊、自信、梦想、激情,失去了人性、人情,失去了人格精神,如行尸走肉,也就失去了人的存在。人应该有追求(知道为什么活着):宁可追求没有,也不可没有追求。

有学者认为,现代的社会教育已失去了真正教育的功效,甚至教育越普及,偏差越扩大。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而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把人一变而为物。人的一体性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

“人不见了”的现代社会病已日益严重。不少用人单位对一些大学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因此,教育必须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成“人”教育。世界各地针对“人不见了”这一状况,正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既是小学、中学教育的任务,也是大学教育的任务,应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中。

节选自《教育观念的革命》(刘良慧、张先华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