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型书法志书] 《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11

 鸿墨轩3dec 2011-09-21
第二类 书法艺术   第一辑 艺术成就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东晋出现了两位杰出的大家,一位是书圣王羲之,另一位是他的儿子王献之。他们以鼎革汉魏以来的旧体为己任,以王羲之开始,以王献之告终。王献之敏悟通变,在父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流美恣逸的书风影响后世,为‘魏晋风韵’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一笔,从而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一、发展创新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承继父风而发展创新,别树一帜。早在他年轻时,创新意识就非常强。 唐张怀NF146《书议》载:‘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王献之对古体--章草不满,认为它不够潇洒、舒展 (未能宏逸) ,而且有些局促、胶着 (局而执);(二)提出应该变革和变革的合理性(法既不定,事贵变通);(三)提出了变革创新的方向和道路,即‘穷伪略之理 (简化屈折,使笔画较为单纯) ,极草纵之致 (表现草书姿纵的情趣),不若稿、行之间(采用草稿和行书之间的体式)’,并且劝其父不应再用旧体教他,应改变体式。王献之不仅提出改革方案,从书迹看,他也确实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创出自己的‘破体’--行草体。 所谓‘破体’(又称‘大令体’),就是打破楷书、行书、草书的界限,以行书为主,偏于楷的为‘行楷’,偏于草的为‘行草’。这种书体,既有楷书的工稳,又有草书的流畅,书写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亦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书写者留有极大的驰骋艺术才能的天地。 唐张怀NF146《书断》说:‘子敬之不逮真,亦劣章草,然观其行、草之会,则神勇盖世,况之于父,犹拟抗衡,比之钟张,虽NBE34敌,仍有擒盖之势。’献之性格比其父更加放达豪爽,反映到书法上就更加开张超逸,于是创出‘破体’新书体,使行书体系在‘二王’手中充实完善起来。唐张怀NF1 46 对这种行草新体曾有比较中肯的评价:‘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书议》)。王献之破体的代表作,一是行楷《廿九日帖》,一是行草《鸭头丸帖》。《廿九日帖》首行开笔的‘廿九日’三字为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笔势连属,第三行‘献之再拜’四字,一笔贯通而行,优游疏爽,形势宏逸。全幅楷、行、草相间,但却配合协调、自然。《鸭头丸帖》开头三字为行书,行笔较缓,往下行笔加快,或三字或两字相连属,均为草书。字与字、行与行中间常留较大空白,给人以形断意连的感觉。 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又一大贡献,是创立了‘一笔书’,使草书成为书法艺术中最富表现力的书体。

二、‘二王’异同 王氏父子出生望族,受过良好的书法教育,有着相同的家学传统,又都受到晋人崇尚的玄学的熏陶,因此有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与东晋其他名士一样,清真超逸,出尘脱俗,率性而行,无拘无束。‘二王’怀着这种心态、精神、风度去进行书法创作,必然会冲破陈规旧俗的束缚,不拘于法,使作品呈现出潇洒之美。明王世贞评价王献之书法说:‘太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飧霞之气,令人作天际真人想。’(《艺苑卮言?附录?淳化阁帖十跋》)这是人格与书风的统一。潇洒风流是‘二王’思想面貌的写照,也是他们书法的艺术风格。 从美学角度审视,则‘二王’书法都属于秀美 (阴柔之美) 一路,两晋南北朝用 ‘媚’进行品评概括。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羲之书《兰亭》,破坏秦汉浑古风格,为后世妍媚者开前路。’王献之书法艺术在‘媚’这一点上有发展。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其书法云:‘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道家崇尚阴柔之美,东晋时代大多数名士、文人信仰道教,所以‘媚’是很高的审美评价。以‘媚’ 著称的‘二王’书法世代相传,流芳千载。 由于‘二王’各自的经历、境遇不同(如羲之仕途多舛,而献之仕途通达),性格不同(献之比其父更放达、整峻),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不同(献之同代人‘爱妍薄质’),所以,二人的书法又有不少差别。今人王玉池认为,献之和乃父比较,执笔方法、运笔方法都不相同,故风格也不同。 (一) 执笔方法不同。羲之从后掣献之笔不脱的故事,虞NF24A《论书表》、张怀NF146《书断》和《六体书论》都有记载。《六体书论》所记特别值得注意: ‘献之年甫五岁,羲之奇其把笔,乃潜后掣之不脱。幼得其法,此盖生而知之。’从 ‘二王’书迹看,其执笔法确有不同,献之把笔较羲之灵活。 (二)运笔方法不同。宋代米芾提出‘右军中含,大令外拓’说。元代袁裒在《评书》中说得更具体,直到现在,多数人还用其说法。原文是:‘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 故其体质高古。及至二王使复大变。右军用笔内NE361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什么是内NE361? 沈尹默在《书法论丛》 中说:‘要用内NE361法,必须凝神、静气,一心一意地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 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王玉池解释说,‘内NE361’侧重于表现一笔画之内的上下运动,有向内收敛勿向外拓展之意;‘外拓’则侧重一笔画向笔画之外的上下左右运动, 即向外部扩展。内NE361法着重于点画之内的丰富变化,写出的笔画浑劲、婉通、劲健;外拓法尤长于点画向外部推进时的形态,写出的笔画雄强、舒展,气血充沛。从传世书迹看,以羲之《姨母帖》和献之《廿九日帖》比较,以小王《中秋帖》与大王《丧乱帖》对比,以上特征都可以得到印证。
 
(三)字势、章法上的差别。大王和小王比较,大王还存在若干古意或称隶书笔意,如行书《姨母帖》。而小王纯用今体,彻底去掉了隶书笔意。其草书一律为典型的今草(除有意写章草的个别书作外),不再有隶书遗意。他的行楷书《廿九日帖》中的许多字和后来魏碑中的写法无异,是一种不再有隶书笔意的成熟楷体。 王献之书法的又一特点是笔势连属, 注重整体效果。张怀NF146在评价张芝的草书时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 (《书断》) 如《十二月帖》,虽属行草,而全篇三十二字,竟有二十四字相连。米芾曾亲见《十二月帖》墨迹本,他赞赏说:‘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书史》)羲之书作虽也有连字,但数量不多。另外,献之书法很注重整体效果,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小楷《洛神赋》,虽字未连,但字间相互顾盼,行间错落有致,呈现出整体的美。 ‘一笔书’是今草的特有现象,实始于王献之,而完美于唐代的张旭。有书论称 ‘一笔书’始于汉末的张芝,是不对的。张芝的时代是章草渐趋成熟的时代,今草只处于萌芽状态,今草的书体并未确立,不可能出现‘一笔书’。 (四)风格不同。‘二王’书法总体风格是潇洒风流,但由于二人性格不同,在执笔运笔、章法布局上有差异,因此由这些不同所形成的个人风格面貌又有区别。总的说来,献之的风格是超迈骏爽,妍媚流便,其父书风则较含蓄蕴藉,刚健中正。张怀NF146评价为:‘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书断》) 又称:‘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书议》)南唐后主李煜说: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宋蔡襄称:‘大令、右军法虽同,其放肆豪迈,大令差异古人。’米芾说:‘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 献之的书风骏爽、流便,有技法上的原因,更有个人性格和时代审美要求的因素。献之‘高迈不羁’、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超人的胆略,反映到书法上,必然是骏迈豪爽,淋漓尽致。再者,他所创造的沉着痛快、流便妍媚的书风,也正符合当时人‘爱妍薄质’的审美趣味,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献之在羲之之后,创造了书法艺术新的审美典型,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从总体来看,小王由于英年早逝,书艺尚未达到羲之那样的化境。羲之被尊崇为‘书圣’,在文化史上的贡献与影响比献之大。羲之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献之的知名度则略逊于乃父。
 
第二辑 书法作品 流传至今的王献之书法作品,数量远没有王羲之那么多。王献之书作的鸠集,始于东晋末年的桓玄。 南朝刘宋内府所藏‘二王’书共计一百二十七卷 (虞NF24A《论书表》)。梁武帝内府所藏‘二王’书作达七百六十七卷,‘凡一万五千纸’(张怀NF146《二王等书录》)。数量如此之大,显然有临摹本、伪迹充斥其间。唐朝初年,朝廷大量购求王羲之书,又得‘二千二百九十纸’(《二王等书录》)。因太宗贬献之,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由于种种原因,各朝代随集随毁,至唐朝晚期,张彦远《法书要录》所录‘大令书语’,仅有十六帖。北宋初年,刊刻《淳化阁帖》,标目王献之法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误收他人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因宋徽宗雅好,内府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今仅存八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碑不过八十余件,且真伪掺杂。
 
一、书迹目录 一、墨本行草 鸭头丸帖 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2行,15字。行草书。释文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廿九日帖 硬黄纸本。纵26.3厘米。3行,30字。行书。释文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地黄汤帖 又称《新妇帖》 。纸本。纵25.3厘米,横24厘米。6行,44字。行草书。释文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中秋帖 纸本。纵28厘米,横12厘米。3行,22字。行草书。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鹅群帖 纸本。8行,50字。行草书。释文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舍内帖 3行,19字。行草书。释文 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献之白。 送梨帖 2行,11字。草书。释文 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东山帖 4行,33字。行书。释文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船□□给,勿更须报。
 
第二辑 书法作品 流传至今的王献之书法作品,数量远没有王羲之那么多。王献之书作的鸠集,始于东晋末年的桓玄。 南朝刘宋内府所藏‘二王’书共计一百二十七卷 (虞NF24A《论书表》)。梁武帝内府所藏‘二王’书作达七百六十七卷,‘凡一万五千纸’(张怀NF146《二王等书录》)。数量如此之大,显然有临摹本、伪迹充斥其间。唐朝初年,朝廷大量购求王羲之书,又得‘二千二百九十纸’(《二王等书录》)。因太宗贬献之,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由于种种原因,各朝代随集随毁,至唐朝晚期,张彦远《法书要录》所录‘大令书语’,仅有十六帖。北宋初年,刊刻《淳化阁帖》,标目王献之法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误收他人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因宋徽宗雅好,内府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今仅存八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碑不过八十余件,且真伪掺杂。

一、书迹目录 一、墨本行草 鸭头丸帖 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2行,15字。行草书。释文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廿九日帖 硬黄纸本。纵26.3厘米。3行,30字。行书。释文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地黄汤帖 又称《新妇帖》 。纸本。纵25.3厘米,横24厘米。6行,44字。行草书。释文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中秋帖 纸本。纵28厘米,横12厘米。3行,22字。行草书。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鹅群帖 纸本。8行,50字。行草书。释文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舍内帖 3行,19字。行草书。释文 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献之白。 送梨帖 2行,11字。草书。释文 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东山帖 4行,33字。行书。释文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船□□给,勿更须报
 
二、刻帖 洛神赋十三行拓本。13行,250字。小楷。释文 嬉。左倚彩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 羌习礼而明诗。抗琼NFDC2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以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仿NFDC3。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擢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兮,步衡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逯,命畴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姚兮, 携汉滨之游女。叹NFDC0娲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裱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 十二月帖 拓本。5行,32字。行草书。释文 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相迎帖 拓本。11行,93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 相迎终无复日,凄切在心,未尝暂掇。一日临坐,目想胜风。但有感恸,当复如何?常谓人之相得,古今洞尽此处,殆无恨于怀。但痛神理与此而穷耳。尽此感深,殆无NFDC4处。常恨!况相遇之难,而乖其所同。省告,不觉泪流,既已往矣,亦复何言。献之白。 诸舍帖 拓本。2行,2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 诸舍复如与何?吾家多患忧。面比问,慰情,不知可耳。 诸女帖 拓本。2行,17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 诸女无日,事悬心。阮新妇何日至?慰姊目下。 永嘉帖 拓本。4行,36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 承永嘉。比复患下。上下诸疾患乃尔,NFDC5驰岂可怀? 不审今复何如?嫂即平和耳。贞寿不成,痛不?

 

二、刻帖 洛神赋十三行拓本。13行,250字。小楷。释文 嬉。左倚彩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以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 羌习礼而明诗。抗琼NFDC2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以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仿NFDC3。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擢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兮,步衡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慕远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逯,命畴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姚兮, 携汉滨之游女。叹NFDC0娲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裱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 十二月帖 拓本。5行,32字。行草书。释文 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相迎帖 拓本。11行,93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 相迎终无复日,凄切在心,未尝暂掇。一日临坐,目想胜风。但有感恸,当复如何?常谓人之相得,古今洞尽此处,殆无恨于怀。但痛神理与此而穷耳。尽此感深,殆无NFDC4处。常恨!况相遇之难,而乖其所同。省告,不觉泪流,既已往矣,亦复何言。献之白。 诸舍帖 拓本。2行,2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 诸舍复如与何?吾家多患忧。面比问,慰情,不知可耳。 诸女帖 拓本。2行,17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 诸女无日,事悬心。阮新妇何日至?慰姊目下。 永嘉帖 拓本。4行,36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释文 承永嘉。比复患下。上下诸疾患乃尔,NFDC5驰岂可怀? 不审今复何如?嫂即平和耳。贞寿不成,痛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