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暗藏了哪些“硬伤”?(组图)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凤凰-张继和博客
包公“包黑子”属于非常著名的大清官,他审问了很多大案、怨案,成为老百姓崇尚的“青天大老爷”。尽管此人千家万户都喜欢,却遮挡不了明星身上的大小毛病,包拯也有类似的缺陷。最起码,他不像传说的那样白玉无瑕、一尘不染。(下图:传世的“包公形象”。)
庚戌,以权知开封府包拯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拯言:“东宫虚位,群臣数有言者,未审圣意何久不决?”帝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为宗庙万世计耳,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行年七十,且无子,非邀后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让包拯约束皇帝,是民间一厢情愿的杜撰;把他宣扬为说一不二、左右朝堂的“鹰派”人物,未免夸大了他的影响力。皇帝跟前不只包拯一个大臣,庞大的文官队伍人才济济,他们的才能与学识不存在巨大落差。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甚至讥讽包拯没有读会几本书,这样的批评往往被老百姓有意掩盖、抹杀了。人们情愿相信一个完美无缺的精神偶像——哪怕被修饰得变态、走型。包拯一连铲除了两任“三司使”,最后自己取而代之,这种“窃位”的做法自然招人戳脊梁骨。欧阳修则公开挑刺儿,弄得包拯心慌意乱,连上任都不那么理直气壮了。看来,万民景仰的“包青天”也有舌头短的时候。《续资治通鉴》和《宋史》谁也没有错过这段历史;前者记述得更为详尽。(下图:风靡现实的“铁面包公”。)
《宋史》把包拯的晚景描述得落魄孤寂,亲戚朋友都让他得罪遍了,没人登门,也无人理睬;年逾花甲的包拯,吃穿用度还非常寒酸。官儿没了,只有对子孙吹胡子瞪眼。清官应该具备的条件,包拯都有;常人能够得到的幸福,几乎与他无缘——或许,这就是“脊梁”的代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