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富“校本”研修内涵 实现“师本”的自我发展

 昵称4389755 2011-09-22
 

丰富“校本”研修内涵   实现“师本”的自我发展

 

绍兴市鲁迅小学   陶月梅

 

所谓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指教师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实现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指显性之下的隐性发展。如教师人格的完善,教师个性的张扬,教学风格的形成,教育境界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校本研修就其着力点来说,应是以师为本,努力构建以“师本”为基点的校本研修新概念、新体系。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专业的成长,就没有优质的教育。为此,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起点、不同个性、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因人制宜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主题,也是能真正体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必须做足做好以“师本”为基点的“校本”研修这篇文章,不断丰富其内涵,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一、在认识“特殊”中唤醒“自我”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首先是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建筑师、工程师、医生、律师等成熟专业以物体、事件为工作对象,这些对象多以静态方式呈现,而且工作的结果往往是显性的。而教师所面对的则是来自不同素养家庭养育的、具有不同个性、智能差异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人格、思维、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潜在于学生的心灵之中,即时即境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工作的结果绝大多数具有迟效性和难以测量性。

第二,教师工作过程具有特殊性。教师与相对成熟的其他专业一样,工作过程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是又有所不同。工程师等职业技术含量高,常以文本知识为主,其工作过程确定性因素较多,依赖严格的工程规范,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而教师职业的人文含量高,常以经验知识为主,其工作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多,正所谓“教案复制不出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人。为此,教师必须大量地运用直觉、表情、即兴活动等教学机智,在自己的反复活动中作行为的自省与调整跟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足见,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除了明确的文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十分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那些“默会”的、“不可言传”的和镶嵌于情境之中的实践智慧、教育艺术。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教师从事的是一项专业,而且是一项颇为特殊的专业。其实,早在1904年,教育家杜威就说过,“教师培训是一种比较一般的问题——专业训练。我们的问题是类似于培养建筑师、工程师、医生、律师等……教师更有理由试着从其它更广泛、更成功的专业教育中寻找可能学习的东西”。时隔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沉睡”?我们必须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中唤醒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意识。使“校本”研修不仅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策划,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需求。

二、在愿景规划中鞭策“自我”

愿景是人的一种意愿的表达,是人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鼓励教师拟定个人发展规划,对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观愿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要积极构建以教职工为主体的、自主运转、“草根化”的智慧管理机制,即:自我教育是起点,自我管理是基础,自我规划是超越,自我完善是目标。

1.引导教师结合学校制订的发展规划,自主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从而确定正确的努力目标,包括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实现目标的措施及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等,并以“描绘个人蓝图,谱写发展新篇”为题,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个人的发展愿望,从而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高质量地定位。为了更有效地促进规划的逐一实施,学校还要求教师人人都制订学年个人发展计划,把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让教师明确发展的起点,有效调整自主发展的轨迹。

2.要特别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师群体发展的关键,只有青年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潜力。为此,学校在青年教师上岗时,就分别为他们安排一名教师,并举行师徒三年帮教协议签订仪式。师傅必须从备课教学、教材疑难、组织教学、提问设疑、板书设计、作业批改讲评、师生交流乃至师德师风、爱岗敬业、生活处事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帮助青年尽快站稳讲台,成为合格教师。为了使规划落到实处,学校要求他们在学期的“个人成长目标阶段反思会”上,对照并调整相应的行动策略;学年结束,在学校组织的“述职报告和成果展评会”上,对目标的实践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学校从中表彰优秀新苗,使之成为优秀教师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奠基工程。

3.名优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要充分利用机制,充分挖掘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潜力。学校为名优教师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名优教师奖惩考核条例》,以条例鞭策名优教师不断学习研究,不断实践反思,不断提升自已,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辐射作用,提升名优教师的发展动力。

4.加强对教师的绩效管理,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教师的绩效管理就是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表现和教育教学效果的管理。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求重过程,其实对教师的评价更应如此。如英国教师的绩效管理包含访谈、工作表现记录、教学目标的达成、专业发展需求的达成和领导听课评课。他们在管理中明确提出教师发展一项,一学期或一年后自己能否通过培训满足自己的要求,是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访谈、工作表现、听课评课则直接指导和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我们将教师的绩效管理作为专业发展的形式之一,更有利于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产生更为强烈的内在需要。

三、在实践反思中引领“自我”

专家研究发现:“经验+反思=教师成长”。2006年美国年度教师凯慕柏莉·奥立弗在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时谈到:“反思是优质教学的本质因素。有能力反思的教师能不断进步,为学生的学习负起责任。”反思意识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是走向教育研究的必由之路。反思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自我反思意识较强的教师,其发展欲望就越强,成长就越快。因此,我们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首先,我们要引导教师进行“磨课”的实践反思,让磨课引领教师步入成长的快车道。课堂教学是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研究教学对象、探索教学规律、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引领教师“磨课”,就是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复、深入的学习反思、研究与实践,认识规律,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优化习惯。学校相关部门制订出扎实有效的磨课规则,充分发挥学科组群体研讨的优势,引领教师建立起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团队关系。通过这种合作下的磨课活动,让教师真正关注课堂细节,提升教师教学智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育教师求真、求实、求精的磨课精神,形成“好课多磨”的研究意识,使磨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练功场”。

第二,学校建立听课调研、课堂比武等制度。校级领导的随常听课,学校科研员队员的一月一调研,全面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对课堂中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及时予以剖析、研究、解决。继续实施“新人杯”、“朝花杯”赛课制度,摆擂台、赛内功、比能力,即研究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又选拔学校的新苗、新秀和新人。通过一系列活动,把简单的优劣评判或例行检查,巧妙地转化为教师校本研修、学习提高的好机会。同时,每次活动以后,都有后续的研讨与交流活动,使每位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发展与提高,使“比武即学习,过程即培训,参与即成长”的宗旨得以呈现。

第三,我们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记录。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教学反思笔记,随时记录工作中的感想体会,成功与失败,经常有意识地发现和改进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对话,保持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课程教材的敏感,促进教师不断尝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引领教师将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激发起教师不断自主创新与发展的原动力。

四、在课题研究中超越“自我”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发动机”、“加油站”。为了帮助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超越和突破,学校利用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教师在同伴合作互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开展课题研修,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作为具体的促进途径,教育科研必须贴近实际,服务教学,分层次、多角度,讲究策略。

第一,要以新课程为契机,强化教师以科研求生存的意识。

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来讲,是一个契机。学校在教师的发展上要以发展的眼光,从高处着眼,让教师意识到:没有科研,不能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不可能适应新课程,就不可能在未来的教育中很好的生存。

第二,以校本培训为平台,提升教师的科研境界。

新上岗教师——着重在学习教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教师——着重组织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围绕学科建立科研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着重在帮助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育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

第三,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的有效性。

小学教育科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教师不是要在研究中发现“那是什么”的科学原理,而是要获得“如何做”的实践智能;研究的终结成果不是成果的学术化,而是问题的解决和行动的完善与改进。

因此,学校要切实抓好主干课题的研究,以主干课题带动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导教师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视角,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五、在团队合作中成长“自我”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就是伙伴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可通过加强以学科为单位的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以评选星级教研组为载体,组建校本三级教研网络

学校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基地。为此,学校借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之机,建立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校本三级教研网络(一级为学科教研大组,二级为分年级学科教研组,三级为校区分年级学科教研组);制订校本三级星级教研组的评比细则。通过这一机制,规范教研组的工作管理,优化竞争环境,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并维护开放的、无功利性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主反思的研修文化,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以需要为出发点,定位教研组建设的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注重弘扬人文关怀,关注人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要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结合新课程的要求给教研组准确定位。为此,学校的教研工作要继续贯彻落实《鲁小教学思想十规范》、《鲁小课堂教学规范》。定位教研组建设的目标时,一要尝试主题教研,强化学术氛围。要从需要出发选准研究课题,每学期各教研组自己拟定若干个教研主题,整个学期的教研活动就围绕这些主题进行研究,以增强研究的目的性;二是同时关注师生的双重需要。在拟定教研计划时,不仅考虑教师的教学研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研究,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师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

3)以制度为保障,细化教研组的研究过程

为了提高教研组建设的针对性,学校要求每个行政领导做到“三深入”,即每个行政领导深入一个年级组,深入一个教研组,深入一个学科,指导教育科研活动。二是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每学期展示不同形式的达标课、研究课、观摩课,每次研究都建立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制度;要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跨学校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以拓展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特别强化集体备课,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一方面要利用老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去弥补年轻教师的稚嫩和不足,同时用年轻教师的朝气和活力去撞击老教师已固定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不要把集体备课仅仅定位于形成教案,而应该是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利用集体的智慧,释疑解惑,在交流中获得认识,在争鸣中深化认识。从而真正使备课与教研融为一体,在备课中渗透教研,通过教研促进备课。四是不断创新两校区协作研讨的内容及形式。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开设教师论坛等方式,促进教师的成长。五是建立教研组资料档案,把每次的研究过程记载下来,作为反思自己的第一手研究材料。

4)乐当教师成长的“梯子”,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的改革创新能力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品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的核心力量,因此,管理者要用心搭建各种有效平台,乐当教师成长的“梯子”,激发教师团队的创新潜能。

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增加教师的“话语权”,变革每两周一次的教师例会形式,由原来的“任务布置型”改为以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会、思想碰撞会、教学技艺切磋会、教育教学智慧交流会。充分挖掘、放大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如做足、做好、做大校园网的“蛋糕”,把教师中的优秀教例、课例、教育教学心得、反思体会、小论文、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等上传至网上,开设网上论坛,开设优秀教师的个人博客,通过互动,让教师们共享优质资源;倡导教师在课余时间的“闲聊”中经常就教学问题进行“面红耳赤”的“争吵”,在“各不相让”的“争执”中提升教育教学思想,去“吵”出教学艺术、“吵”出教育教学实践智慧。

六、在读书学习中提升“自我”

美国《幸福》杂志有一期封面语为“要么学习,要么死亡”。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要适应这变化就必须学习。“他惟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比自己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这说明置身于知识经济时代,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学习,学习是“生存”与“发展”的有力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要求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因此,构建群体学习型组织,打造“书香教师”应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

1.读书活动全员化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为此,我们发动全体教师参与读书活动,人人成为与书为伴的书香教师。学校要求每个教师每个学年制订自己的个人读书计划,制定学习型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对阅读的刊物、阅读的书目以及采取的措施进行翔实地记载。每学期鼓励每位教师自购教育教学人文科学方面的著作35本,每学期精读23本。构建家庭书屋,倡导藏书。学校把“教师读书”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之中,把“教师读书”作为每个教师日常工作职责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舍得读书时间的投“资”。

2.读书方式多样化

学校成立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鲁迅教育思想研究小组,鼓励教师自愿报名,学校为研究小组提供研究室和研究经费。研究小组有详尽的计划,并定期举行研究活动。对教师的读书内容,实行主粮杂粮菜单制。主粮是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开展阅读,杂粮是指各种领域知识的积累。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科设置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菜单。

为了激发教师读书兴趣,提高读书效益,学校将创设条件,努力形成校外专家库,还组成由校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校内专家组,形成专家网络,适时举行校外专家论坛及校内专家讲坛。学校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阅读,寻找适合自己学科及个性风格的领域开展阅读研究,将大阅读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同时,学校开辟“教师读书沙龙”,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结合“鲁迅小学藏书展”活动及“网上论坛”,做到读书活动有计划、有交流、有落实、有成效。

3.读书评价柔性化

学校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与教师的发展需求,提倡教师人人读书,举行各种阅读教师的分层评比。主要设立“书香型教师”、“勤奋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三个发展阶梯,形成柔性化的制度文化。读书阅读评价充分体现规范与自由相结合。即“要求每位老师必须选择若干本教育教学或者人文方面的专著来为自己充氧”的规范,与“教师充分自主地选择机会参与阅读探讨,参加读书沙龙等活动”的自由相结合。

4.读书成果显效化

学校重视教师积累读书成果,引导教师以读书笔记、教学随笔、反思日记、读书故事等形式,记录自己读书活动的积累、困惑、精彩、心得,定期组织读书成果的展示、交流、评比活动,真正达到“让读书丰富人生阅历,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打造教师的幸福人生”这一目标。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实践形态之一,在步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后,正面临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新选择,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着林林总总的变革,我们对教育的本质也产生了或正在孕育着各种各样的新认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校本”研修只有更新观念以“师本”为基点,走“草根化”、“平民化”之路,不断为教师“注射”专业成长的“兴奋剂”,激发教师在内心燃起学习之火,研究之火,创新之火,我们的教师才能“自我”觉醒,自主成长,我们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保证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