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 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 描述。 当时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参考历史上生活必需品及日常饮食的物价计算,得到如下参照值——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 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折合1995年人 民币100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70元。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 斤平均1角2分至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 植物油每斤7— 9分钱;食盐每斤1— 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 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至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至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 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1995年 人民币35—40元。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 猪肉每斤大约2角至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至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 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 币30—35元。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来说,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 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客两份西菜套餐 。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 ,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本《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较厚的书, 或者两本较薄的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