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国的真实物价水平

 吕居居 2022-05-08 发布于江西省

中国古代的工资多不多?物价高不高?在关注生活品质的当代,理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拟从明代入手,探讨明代的物价、收入、待遇等问题。

鉴于古代中国,特别是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以白银银作为主要的流动货币,如果要探讨古代的物价与工资问题,想将之与现代社会有所参照,就需要首先探讨白银的购买力,具体来说就是白银的价值问题。

一、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关于一两银子有多值钱?笔者见网上各种说法很多,但大多都不客观。现代开采技术的进步,使得白银发掘量大增,其价值大为下降,笔者写稿的今天,国际市场上白银一盎司仅值16.9美元,即每克白银不到人民币5块钱,古代获取白银很难,白银较之于今天显然要贵重的多。

虽然古今银价并没有很强的可比性,但如果问古代一两银子多么值钱,依据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价格作参照无疑是最合理的。

洪武二十八年是正常年景,当时一两银子可买大米两石,二百年后的万历年间也仍然保持了这个价格。石是容量单位,装不同的东西重量不一样,经人测算,一石大米重约95公斤,即一两银子可以买到190公斤的大米。

笔者现在位于某三线城市,发现超市的各类大米每斤价格普遍是3-8元之间,如果取中位数的话,应该是5元每斤,十元一公斤,一两银子能买190公斤大米,那么古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折合今天应该是人民币1900元左右。

到明晚期,由于隆庆开关白银内流、内乱外患,灾害频仍,天启崇祯年间米价涨到一两一石,甚至更贵,那就不是正常年份了,也就不再作为本文的参考标准了。

既然一两白银这么值钱,那么在实际生活中肯定用不了一个整个的银元宝,于是平时大家交易中就用碎银子,按照银子的重量,称重定值。

古代的白银重量是十进制单位,常见的有两、钱、分、厘、毫等重量单位,1两银子等于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此外还有丝、忽、微等单位,现实中一般用不到。

当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除银子之外,还辅有圆型方孔的铜钱。明代的银钱兑换的价格相对固定,官方规定1两银子换700或1000枚铜钱(由于铸地和品相不一的关系),参照粮价,即每枚铜钱的购买力约相当于现在的2元左右。

清代由于铸钱较多,白银入超、出超不定,一两银子兑换的铜钱也不固定,大致一两银子可以兑换到1200~2000枚铜钱之间,如取中位数的话,一文钱约相当于现在的1元稍多。

二、古代的物价

说起物价的起落,我们现在常常提到一个名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根据其数值的变化就可以知道社会物价的高低。古代没有这个概念和相关统计,我们只能参考粮食的价格,来判断当时物价的高低。下面就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介绍,并与当下进行简单的对比(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

(1)衣服。

由于古代没有类似于今天的纺织业和制衣工业,当时人们普遍是自己买布料,自制或邀请裁缝制衣。万历年间,可以做好几件夏衣的一匹白布,价格约为2钱银子(约380元)。

奢侈的布料就贵得多了,如大绒,每匹长10余丈,价值高达100两银子;山东茧绸,价格也与大绒相等;葛布,好的为每匹值银3两,长不过3.1—3.2丈,次的葛布,价格也并不便宜,每尺需要0.05—0.06两银子(约100元)。北京买的上好的皮靴,标价7钱银子(约1300元)。另外,那个时代奢侈成习,买貂成风,明代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赶时髦,买了个貂皮大袄,价格高达60两银子(折合下来达11万多)。

(2)食物。

前面说过明代的米价是一两银买两石米,明代其他食品价格也只有跟米价相挂钩,才能看出高低。权列表如下:

据上表来看,明代除了水果价格略微偏高之外,其他物价与今天的物价基本差不多。这些是零售价,如果批发购买的话,价格就会更便宜,如当时十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三四十只羊。

由于最近猪肉等价格上涨,明朝有些东西较之现代还要便宜一点。明代水果贵可能是因为当时没有很好的保鲜技术,所以会贵一些,但仍没有太离谱。

当然,这些是普通食材,价格一般不会太高,但其它的奢侈食材就非常昂贵,如燕窝每斤八钱白银(超1500元每斤),温州所卖的大龙虾,不到一尺的每只也要1两银子。

(3)居住。

由于当时民众大多都是在自有产权的土地上自建房,没有太多的商品房概念,而且当时房价是包括地价和房产本身价值的。房产买卖的虽然不多,当然也是有的。明代中期陕西的一居室需要白银5两(不到1万)。

山东毗邻运河的临清县城,普通地段门面两间两层,大小四间的普通房子连同地皮要银子三十五两(6.7万),而繁华地段,“门面两间,到底四层”的大宅子价格能达到白银120两(约23万)。这样算下来,明代的房子真是很便宜啊!

当然,明代也有比较贵的豪宅,号称“价值千金”(折合下来约190万)的就是高等大宅了,在现在最多能买三线城市(房价约两万)一套小的三居室。明代最贵的房子当数张居正在京城的巨大豪宅两,其竟然价值10670两(折现价超两千万)。

不难发现,在古代看着贵锝离谱的豪宅,与现在相比,其实也不算什么,当下三线城市百平米的房价普遍超二百万,在一线城市更是离谱,北上广深市区的普通公寓动辄千万,一套四合院的价格则常以十亿计,更遑论京城的其它豪宅了,而且这些这一价格还不包括土地。

(4)出行

古代人出行,短程乘小车或坐小轿。轿子等都是按距离长短计价,不算太贵。《金瓶梅》中,潘金莲之母所坐两人所抬小轿,半个时辰,所花不过白银6分(折合下来约一百出头)。

如果长途旅行就比较贵了,除了准备盘缠(饮食之费)之外,还需要雇车船。当时的出远门的费用有多少?这里以举人进京赶考的花费为例就可以看出。

湖北黄安举人耿定向,第一进京赶考花费白银10两,落第。第二次进京,在得到中式通知之前,在极度节省的情况下花了不到5两。距离京城越远,费用越高,广东举人的路费通常超过20两白银(4万多)。

可见,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现代的客运公司,民众出行,特别是出远门的花费是很高的。

三、古代的工资与生活开销

与现代社会相同,古代各种工作的工资和生活也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各行业的收入和生活开销。

(1)农民。

古代没有化肥、农药、优种,农业产量不高,如果以两淮地区为例(居于南北适中位置),每年两季,夏天种水稻,冬天种小麦,正常年份,夏季每亩可产米350斤,冬季可收麦250斤,每亩收入折合1.579两,普通中等农户的二十亩之田,一年可产米麦11000斤,约折合31.6两。明代赋税,正税每亩一斗,约19斤。

实际上,地方官在征收时,常伴有各种附加,多至正税的一半,二十亩之田就需要缴纳税粮600斤。万历之后,赋税普遍折银,即需要缴纳赋税1.6两(约3000元)。扣除赋税、种子、工具等项,其年种田的纯收入约有20两(折合38000元)。当然,如果是贫雇农收入就会差很多。

明代农民并不只是在乡重地,他们还会种植瓜果蔬菜,养殖鸡鸭猪羊(除食用外仍可卖钱),甚至农闲的两个月,有些男性还会外出到附近城镇“伴工”

当时没有任何技能的小工,每日工钱是三分白银(0.03两,折合57元人民币),如果保守计算,每月干活二十天,那么两个月收入约1.2两(不到2300元),当然实际上往往比这稍多一些。另外,女性在农余则养蚕,亦有收入。

一个五口之家,大口每日食米1升,小口折半,那么每年需要消耗米麦4900斤,消耗折银12.8两。在男耕女织,瓜果蔬菜自给的情况下,仍需要有买盐(当时盐为专卖品,很贵)和日常人情等项开销,折合下来估计一年开销共计15两。

总体来说,一个勤劳的农民之家,各种收入在扣除开销之后,大抵能够纯落下来八、九两白银(约1.5-1.7万元),这些积蓄是用来备荒和买地、盖房、娶儿媳妇的。随便说一下,当时娶老婆,如果不讲究的话,大概需要10两银子(约2万元)。

(2)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小商人。

由于商人们收入不稳定,实在难以估计,笔者就以《儒林外史》中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为例进行说明,胡屠夫曾挖苦穷秀才范进道:“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

每天杀一猪卖肉,可挣1钱(约190元),每月可入三两(5700元),每年36两(接近7万),这在当时已经算稍高收入了。明代城市一个五口之家的全年口粮、食盐消费,至少需要14.2两银子,若是加上诸如柴薪、油、酱、醋、茶的日常开支,以及其他的人情消费,当不下20两银子

胡屠夫一年大概能落下16两银子(约3万多元),这样算下来,他还是有钱借给范进的。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用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在这样的节省之下,除去一年日用开支,也还能剩余16两白银(约3万多元)。这大抵就是当时小商贩的所能达到的较高年收入了。

(3)官员

明代官员工资偏低,当时一个正七品官一年的收入是45两银子(约8.55万),较之于民众虽然多了不少,但仍然常常不够开销。官员家庭除穿衣吃饭之外,主要是因为官员们之间的人情往来费用太高,另外他们还要雇师爷、亲随等等,这方面的开销也是不少。

如果在亲历亲为、不雇其他人的前提下,一个官宦八口之家,只用工资过生活的话,也是比较清贫的。当年大清官海瑞在当县令(正七品)时,就只靠工资养家,不贪污受贿,除回报乡里外,也不搞进行人情往来,他还平日在县衙里种菜,最多偶尔买点豆腐。

某日海知县上街买了两斤肉反而成了轰动数省的大新闻。一般而言,地方官住在衙署,又有油水(附加税)可捞,生活很是滋润,但在京小官就困苦至极。

自古以来,“长安米贵居不易”,不少京官又需要租房居住,按照明代的物价水平,一个官宦八口之家,在京城维持一年的生计,需银50两(近10万)。一年支出50两银子,可能是官宦在京城生活的最低标准。如果是京城小官,在鲜有外快的衙门里,生活也是很艰辛的。

另据王世贞《觚不觚录》的记载,一个刚中进士在京城做官之人(一般也就是7品官),需要贽见大小座主,拜会同年及乡里官长,酬酢公私宴醵,赏赐座主仆从与内阁、吏部的轿夫,等等,其花费着实不少。

细算下来,最为节俭的需要每年100两银子,一般岁费300两银,最多者则可达600—700两。收入与开销相差巨大,不少京官就需要借债维持,以待日后开缺地方时,狠捞一笔补上多年积欠,继而形成了“京债”问题和吏治问题。

结语

如果把银价与粮食挂钩的话,结合现在的物价,明代的每1两银子的购买力折合现在的1900元左右。具体到各种物价来说,普通的衣物价格不贵,约与现代的相当

就食品来说,价格也与现在相当,肉类还要便宜不少(主要是最近猪肉涨价的关系);就住房来说,现在房价高企,明代的房价对比而言,甚是便宜;就出行来说,由于时代所限,当时外出花费很高。

当时农民之家正常之年的可积攒8-9两银子,城市小商人每年可以攒下十来两银子,而官员由于入不敷出,多有借贷或贪墨之举。

总体来说,明朝前中期的大多数年份,各阶层都能够很好地生活下来,而且当时没有现代社会高房价的困扰(现在很多人为了买房债台高筑,压力山大),当时正常年份大部分人还是可以过得很不错的

这一现象并非是我们过去所误认为的那样,封建时代就是民不聊生,一片黑暗的。当然,这也是一个王朝能够存续近三百年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