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白银以锭为主,就是俗称的元宝,大元宝是五十两一锭,普通小元宝是五两一锭。白银性软,使用时,拿钢剪或凿子凿下一块,用戥子来秤。如《金瓶梅》第十四回中,李瓶儿往西门庆家转移财产,开出箱子,“搬出六十锭大元宝,共计三千两,教西门庆收取寻人情,上下使用”,这里就是五十两一锭的大元宝。第七十一回中,何千户要买夏提刑的住宅,所费一千二百两银子用二十四锭大元宝来付,也是这种五十两的元宝。 但实际上,银子的成色并不都相同。比如第一回中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大家兑钱请客,交来的三分、五分散碎银子中,有的是红的、有的是黄的,说明成色很差。 《金瓶梅》的武松打虎一节,知县给的赏钱是五十两银子,而在《水浒传》的相关章节中,武松得到的赏钱是一千贯。且不说一千贯钞票值多少银子,从币制上就能印证出二者写作年代的不同,实际上与专家的考证暗合,即《水浒传》是元末明初,而《金瓶梅》全用白银,明显是明朝中后期。 我们看看当时的银价、米价。因为大米从明代到现代都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虽然时代不同、技术不同、产量不同,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没有改变,最能反映每一时代的物价指数,而米价的变动也最能影响其他产品的价格。 明洪武年间,以宝钞一贯折米一石,到永乐元年(1403年)改为十贯折米一石,洪熙元年(1425年)加为二十五贯一石米,五十年间米价涨了二十五倍。 而洪武九年钞一贯或银一两折米一石,到三十年白银一两可折米四石;钞票却要二贯五百文折米一石。到宣德八年(1433年),民间已不用钞,专用金银,白银一两值钞百贯,等于洪武九年的一百倍。英宗即位后(1436年),取消用银禁令,宝钞的购买力更是逐年下跌,到景泰三年(1452年),五百贯钞仅值银一两。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五千贯钞折银一两,宝钞实际上已没有任何意义。 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一《银价米价》条中载:“明时京师钱价,纹银一两率易黄钱六百,崇祯末,贵至二千四百。顺治新钱初行时,以七文作一分,一千文作纹银一两四钱,后不能行,改为一厘,渐减至每百五分。当时苏州钱价,一千文可直银二钱,或一钱六七分,银成色低,只直五成耳。米每石千三四百文,麦七八十文,豆百文,成为其昂。天启四年,因催粮,米价始腾至每石一两二钱。万历乙丑,吴中大饥,斗米一钱六分,当时传为异事。” 历朝各地米价记述较多,需要综合分析。这是从各种资料中采集的明代米价表: 明代米价表 年 号 每公石价格(单位:银两) 洪武(公元1368—1398年) 0.461 建文(公元1399—1402年) ———— 永乐(公元1403—1424年) 0.285 洪熙(公元1425年) ———— 宣德(公元1426—1435年) 0.291 正统(公元1436—1449年) 0.254 景泰(公元1450—1457年) 0.413 天顺(公元1457—1464年) 0.256 成化(公元1465—1487年) 0.441 弘治(公元1488—1505年) 0.518 正德(公元1506—1521年) 0.475 嘉靖(公元1522—1566年) 0.584 隆庆(公元1567—1572年) 0.591 万历(公元1573—1620年) 0.638 泰昌(公元1620年) 0.638 天启(公元1621—1627年) 0.927 崇祯(公元1628—1644年) 1.159 资料来源:彭信威《中国货币史》页518。一石等于1.0737公石;一公石以156市斤计。 按这个米价,当时的一两白银折合现在多少元人民币呢?我们有几种比较方式,一种是以现在国际市场上的金银价格来衡量,再一种是以米价折算一两白银的购买力。 第一种算法,2010年4月国际市场的黄金报价是1145美元/盎司(250元人民币/克),白银报价是18美元/盎司(4元人民币/克),而明代的每两相当于1.3盎司,按1美元兑换7元人民币计算,一两白银只相当于人民币163.8元。由于现在的货币是金本位制,黄金的地位很高,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过后,金价上升较快;而白银已退出货币地位,加之实行工业化开采,成本很低,且主要用于工业和装饰,所以这个价格显然不能代表白银在当时的购买力。 第二种算法,我们以《金瓶梅》的写作时代——隆庆朝和万历朝为准,不考虑丰收和歉收时米价涨跌的因素(二者相差很大),而取其米价的平均数,按一公石米用银0.6两计算。现在的米价按2010年4月份的行情,每公斤3.50~4.00元,取中间数每市斤1.9元。而一公石以156市斤计,一两白银能购买260市斤大米,则折合人民币494元。那么就是说,隆庆、万历年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500元左右。那么,一钱银子就相当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相当于5元人民币。 知道了这个比率,我们就能了解当时的物价水平和银子的购买力了。热结十兄弟时,西门庆称出四两银子,“买了一口猪、一口羊、五六坛金华酒和香烛纸扎、鸡鸭案酒之物”,摆下两大桌宴席,花掉2000元钱。王婆为西门庆和潘金莲拉纤,挣得十两银子,相当于5000块钱。 西门庆聘请温秀才作秘书,每月工资是三两银子,相当于1500块钱,算是温饱水平吧。平时赏赐往来小厮都是二钱银子,相当于100块钱,放现在也够大方的。潘姥姥乘轿子来看潘金莲,轿子钱是六分银子,合30元。 如孟玉楼的原夫家杨姑姑去世,西门庆花了五两银子做棺材本,合2000块钱;而李瓶儿去世,西门庆买来了桃花洞棺材板,原价三百七十两银子,后三百二十两银子搞定,则折合160000元,价格相当于现在一部中级轿车了,说明西门庆真舍得下本钱。 在住房上: 潘金莲、武大郎住宅:上下两层四间,两个小小院落,典金十数两。典是典当,是在一定期限内有使用权,不具备产权,这对买不起房子的人家非常实用,只相当于5000多元。 花子虚、李瓶儿住宅:这是花子虚在官司输过之后在狮子街灯市买的,门面四间,到底三层,临街是楼;仪门内,两旁厢房,三间客坐,一间稍间;过道穿进去,第三层,三间卧房,一间厨房,这是闹市区很像样的房子,价值二百五十两银子,相当于125000元。 常峙节住宅:两间两层,一间门面,一间客坐,一间床房,一间厨灶,要三十五两银子,合17500元。 王六儿住宅:门面两间,到底四层,一层做客位,一层供养佛像祖先,一层做住房,一层做厨房,这是西门庆为王六儿“献身”付出的代价,共花一百二十两银子,合6万元。 夏提刑住宅:门面七间,到底五层,仪门进去大厅,两边厢房鹿角顶,后边住房、华亭,卖价是一千二百两银子。这与西门庆扩建前的院落相仿,堪称豪宅了,价格是60万元。何太监真是有钱,一把手付清,根本就不用分期付款。 还有旧时特有的人口买卖,西门庆为王六儿买了使唤丫头,只花四两银子,合2000块钱;而西门庆死后,吴月娘发卖春梅要十六两银子,合8000块钱;而王婆转卖潘金莲,要价是一百两银子,后来陈敬济娶了妓女冯金宝,也花了一百两银子,值5万块钱,正与潘金莲身价相当,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讽刺。 我把与《金瓶梅》写作时间相若的《醒世姻缘传》中的物价(用银计算的)也列出来,供对照和参考: 棉花每斤一钱六分 青布夹袄每件四钱五分 潮蓝布每件三钱二分 绿梭布每匹四钱五分 平机白布每匹四钱八分 儿童学费(官家)每月一钱 儿童学费(中等)每月五分 小米每担五六钱 肉每斤一钱五分 好马每匹八十三两三三钱 走骡每匹五十两 中等房子每月三两 地每亩二两 大松梁每根五六两 花红毛边纸每刀六两 谷每石五钱至八钱 粮每石五钱至一两八钱 教私塾(几个学生)每月一两 一家三口生活每月一两 细色稻米每石一两 房子一栋四十五两 赁三间小房连家具每月一两 旱磨每盘八钱 草驴子每头一两二钱 白麦每石九钱 绢罗每面五分 橄榄每斤一钱二分 松木棺材每具三两二钱 (资料来源: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与现在对比起来,明代的物价不算便宜,但一般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还是不差的。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生产力和市场发展水平是不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