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散手训练原理综述

 寂静心 2011-09-27
意拳散手训练原理综述--谢永广 牛英群
散手又称散打、断手、格斗。意拳散手是直接检验意拳各项基本功训练扎实与否的的综合体现,就其原始意义来讲,意拳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意拳认为:实战本身不可能按照固定的程序去进行。所以意拳没有固定的招法和套路,意拳训练从最初的站桩开始到最后的推手散手,始终将实战放在首位。任何华而不实的技法都与意拳无缘。但意拳并不主张“唯技击论”。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实战是无法进行的。所以意拳训练主张先养后练,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实战训练。反过来技击的训练又促进了身体的健康。健身与技击是意拳并重的。真正的意拳是从健身与技击两方面来体现拳术的实质。芗老所说“拳学乃性命之学也”即明确的阐述了拳术的真正内涵。
作为一门技击的学问,意拳散手并非高深莫测。通过不断实践深入,就会逐渐掌握其自身的规律。只要一投入实战,无论你练的是什么拳法,就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这就是在实战中要作到“制人而不制于人”。当然,要实现这一目的,不是单一因素就能实现的。它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具体到意拳散手训练中,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遵循以下因素:
1、大无畏的精神力量——意拳散手训练的重中之重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意拳整个训练体系就是围绕“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展开的。可见,练习意拳的人能始终保持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系统培养的结果。所以“艺高人胆大”是心理训练的物质基础;“胆大艺更高”则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拳谚曰“畏敌者必侮”,“不胜必有怀疑心”都充分说明精神力量培养的重要性。意拳精神力量的培养在平时是虚中求实,一旦实作起来,则实中求虚,如入无人之镜,当之即摧。
日本现代极真会空手道大师大山倍达曾言“:有些人士,虽然体健如牛,力大如象,但真正搏斗起来,却往往被一个普通的人制住。相同的,如果一位懂得拳术的人,在搏斗之计,要是精神不专一,呼吸不正常,他一样的难能获得胜利。不管是他打出的拳、掌,或是踢出的腿脚,都是未爆炸的炸弹一样,豪无威力可言。”大山先生的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了精神力量在实作中重要性。
正像大山先生所言,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虽然功力浑厚,技术娴熟,可一旦投入实战,表现出来的却是犹豫不决,畏缩不前,心惊胆战,呼吸失常,精神高度紧张。而相反的是虽然有些人功力技术稍逊一筹,但他面对强敌毫不畏惧,顽强勇猛的精神气概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而反败为胜。所以假如双方水平接近,决定胜负的因素必取决于精神方面。全力以赴置死地而后生者必胜于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者。
所以大无畏的精神力量是指实战时首先要从心理上压倒对方,要有顽强果断当之即摧的精神气概,要突出精神意识的真实性。
意拳在总结了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形成了一整套提高心理素质与精神力量的科学系统的特殊训练方法。其实,从站桩开始的“自我放大”,我们就已经进入了心理训练。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手段。芗老要求练功时设想“三尺以外,七尺以内,有大刀阔斧之巨敌及毒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谓精神而应付之”。即将自己始终置身于非常危险的氛围之中,时刻与假想敌做精神上的周旋,其实整个训练过程就是虚中求实。这种方法贯穿意拳训练的整个过程,也是“意拳”重视精神意识训练的重要原因。王芗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自我放大”的训练理论,而国外的运动心理学家则在20世纪40年代后才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70 年代,美国游泳教练在训练中采用“把自己想象成巨人”的心理训练法,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意拳训练方法不谋而合。其实,这种方法在现代体育训练中同样是可以借鉴的。姚宗勋先生曾与国家体委、北京市体育科研所合作,系统的研究了意拳的训练方法体系,并将意拳训练方法的核心,具体而巧妙的运用到游泳、举重、田径、射击、足球等现代体育的训练之中,并获得良好的成效。如:训练射击运动员时,运用意拳“精神杠杆放大”的训练原理,就使运动员手中枪杆与靶心直接连接,提高了命中率,使几名运动员的成绩大幅度上升,在全国运动会上名列前茅。不单在体育方面,其他方面如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曾经常自我暗示,鼓励自己“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要成功”,如今“李阳疯狂英语”已是世人皆知。
2、要突出周身整体之法的运用
基本功是意拳散手训练的前提条件,而意拳散手训练又是检验基本功优劣的最佳方式。能否将意拳散手注重周身整体之法真正用于实战中,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基本功是否扎实。意拳散手训练与基本功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所以从站桩开始,运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使人体神经和肌肉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肢体间能处处连同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松紧的转换来培养整体的浑圆力,达到周身整体“无点不弹簧”。只有这样我们周身各部位在进行打击时才能产生无坚不摧的威力。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先生说过“拳术之道,体用莫分,自己练者为体,行之于彼者为用”。所以有了各项基本功,就能在散手中做到“一动无不动”,即六面浑圆力的平衡均整状态。否则,练的再好也只能是徒具外表而空乏其内。
意拳散手周身整体之法在运用时要求“无点不弹簧”,“一触即发”。但这“一触即发”可不是空发乱发,而是要发到“点”上。关于“点”就是双方肢体相互接触的部位。只有在这个点上的“一触即发”,才能真正起到打击的作用。但是在实战中究竟身体哪一部分会接触,这就不是事先能安排好的,只能在实战过程当中应感而发,相机而动。所以意拳散手在实战时要求:头欲摇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由此可见意拳散手在技术的运用上不仅仅局限于“拳头”,而是从“拳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将周身各部位都作为了攻击对方的武器。这就突出了意拳散手注重周身整体之法运用的特点。
所以说要想成为拳术高手,则必须经过散手技击的练习,只有身经百战,才可以称为“实作通家”。否则就如没有下过水的游泳者,没有摸过方向盘的司机一样令人啼笑皆非。要知拳术“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此绝非“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枝节片面的动作所能成就。故芗老所谓“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充分说明意拳之法乃全身之法。
3、进攻与防守的有机结合
为什么我们要在实战中作到进攻与防守的有机结合呢?
首先,攻守合一能缩短工作的距离,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出击的速度。假如对方用直拳向我面部打来,如果这时我用手去阻挡或拍击,亦或是身体的躲闪,然后再去还击,这就导致工作距离长速度缓慢。假如我们在一只手防守或身体躲闪的同时,出另一只手还击,那么工作距离相对就缩短了一倍,出击的速度也就相对提高了一倍,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
其次,攻守合一能有效的把握时机,而攻守分离则会错过时机。
对手在进攻你的同时,也是他最容易暴露自己薄弱环节的时候,所以此时反击对手最容易奏效。从攻击的距离上讲,对手能打着你的距离,同时也是他能被你攻击到的距离。攻守合一原理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
拳谚常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所以在意拳散手训练中,“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处;闪即进,进即闪,不必远求尚美观”。这里所谓的打、顾、闪、进是指技击中的攻守之术。技击中虽有攻守两个概念,但作为矛盾的统一体,攻守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不可分开而言,侧重于那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而能否迅速进行攻守转换是衡量一种技击术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而在拳击的训练中,是把进攻和防守分开进行的。故只有具备相当水平的拳击运动员才能打出只有在攻守合一状态下才会出现的“迎击拳”。而意拳散手从一开始就倡导“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要敢于和对手拼拳。”要求作到“攻守合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实战中作到攻守合一呢?
首先,意拳认为:技术应以功力为基础,而功力必须通过技术来发挥。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格斗高手。意拳体系中有严格的站桩功训练,所以在实战中无论怎样进退转换都能下意识的保持好自己的技击间架,这反映了意拳训练的整体“一动无不动”的技击原则。实践证明,只要自己的桩功深厚,实战中保持间架不散,即便挨上几拳几脚也都微不足道。所以进行意拳散手训练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基本功作为坚强的后盾,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
其次,“两军相战,勇者胜,夫战,勇气也”,面对强敌,最重要的就是心里不要畏惧,要突出勇气,勇往直前。所以当对手进攻自己时,你越是怕挨打,就越会下意识的去进行技术性防守,结果必然挨打。所以实战时一定要冷静,对对手的一举一动皆明察秋毫,抢距离,抢时间,自己要争取在最佳时机内作到攻守合一,打出实用而漂亮的迎击拳。
4、守中用中原则在意拳散手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拳谚中曰“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寸间变”这里的“寸间变”就是指守中用中原则。“中”是指人体的重心所在。人体重心是以鼻子部位向下的垂线为标志的。所以在实战中,无论进还是退,总要有一只手指向对方的口鼻部位,所有的步法转换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攻击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拿下对方的重心,而同时更要有效的保护好自己的重心,不给人以可乘之机。在实战中,无论对方打来的是拳还是掌,我们都要尽力将其力量拨转到自己中线两旁数寸以外。同时我们始终要将攻击目标定在对方的中线,只要击中了中线,就能给对方以强有力的打击。因为你抓住了他的重心。
在实战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假如对方以正面对己,那么自己很容易就能进攻他的中线,可实际上,实战当中双方都是以身体的斜面应敌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被攻击的面积。所以这就涉及到了正面、斜面、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实战当中双方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下,身体的正面、斜面、虚与实也都在不停的变化。双方相对稍微一转,正面也就变成了斜面,反之,斜面变成了正面。虚实也是如此,看上去对手防备最薄弱的地方,一旦攻击却发现固若金汤;看似固若金汤,其实却不堪一击。那么,在实战中如何能作到以斜击正,以虚击实,则必须经过实战的检验。所以说,无所谓正斜,无所谓虚实,只有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同时利用灵活的步法,进退反侧,高低纵横,左右相互辅助,在保护自己的中线重心的同时,一心一意直奔对方的中线重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作到守中用中。
5、实战时意识要真切,必须全力以赴。
拳谚中所谓“狮搏象须用全力,狮搏兔亦须全力”。本着这一目的,意拳在实战时一定要全力以赴。不管对方实力多么雄厚,首先应从精神上压住对方,思想上要认真对待,绝不可因为轻敌而遭至失败。
意拳通过平时的精神假借训练,培养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和旺盛的斗志,因此能在实战中做到“应敌犹如火烧身”,激发内在的一切潜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能够随时处于一触即发的临战预备状态。其实,意拳通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早就养成了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内外高度协调和呼吸自然的习惯。精神高度集中,就为自己设置了良好的触觉屏障,从而使自己无懈可击;全身内外高度协调,就可以随心所欲施展技法,攻守自如;呼吸自然就能增强与对手周的耐力。所以意拳实战训练要求是真实的功夫,这就要求实战时意识上一定要真切,要坚决抵触训练中你来我往,虚伪招架之形式。况且,现代搏击运动中所不断改进的护具,已为实战技击提供了较为安全的技术保证措施,即使是真打实斗,重拳重腿,安全问题也可以保证。当然“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只有在对敌斗争中才可使用,而如果是友谊切磋或竞赛,则应根据对手的水平来决定出手的轻重分量。
就技击性而言,意拳散手和现代散打所打击的目的不尽相同。现代散打主要目的是得分,而意拳散手主要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对方的战斗力。实践证明,只要具备了拳术的真实力量,无论对手身上的那一个部位,一旦被你击中就能使他失去继续战斗的能力。
实战技击是完全的对抗项目,它较量的不仅仅是力量和技巧,更是智慧、意志及自身修养的综合对比,所以说有勇有谋才称的上真正的技击家。
6、既要习以定时,更要练功生活化。
芗老常言“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俩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所谓“拳拳服膺”即谨记在心,不忘不失之意。就是说要想技击上有所造诣,除了每日规定的习拳时间外,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揣摩拳术之道,要将拳术中的原则要领牢牢记在心中,终生习之。通过这种长期的培养锻炼,自然就会“升堂渐入室,所学与日增”。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如我们初学意拳时,要求用意不用力;锻炼一个阶段之后,就自然能作到意到力到;那么继续坚持下去,到了意拳的高级阶段,就会达到意力不分的境界。而在实战中根本不允许你去思考什么,“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完全靠本能去应付一切突发情况。所以只有作到意力不分,才能在实战中“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这种实战时“无拳无意”之状态就是在平时练功中靠处处留心,时时存意所逐渐培养的。上述观点如果用现代运动训练理论解释的话,就是通过不断的强化条件反射,来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或者说是形成动作的自动化。所以要想练好意拳,在理解拳理的基础上,必须要动脑筋,要想着练,练着想,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在意拳散手训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上述六个方面,基本概述了意拳散手训练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原理,这些理论同样可运用于意拳推手,因为意拳技击是由推手和散手两部分组成,高级阶段的意拳散手乃是推断结合。
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意拳散手训练的过程就是建立适应激烈对抗所需要的复杂搏击系统的过程,而搏击系统所面对的是一个非线性的、突变的环境,仅仅靠各种套路和招式的复制是不能适应对抗需要的。况且,过分强调套路和招式将会扼杀和束缚习武者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恰是决定一个拳学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王芗斋先生的一生就是对拳学不断改革创新的一生。他认为:意拳散手关键是要养成“神圆力方,形曲意直,虚实无定,练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力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此外,还要再配合一定的招法,才能在实战中有所建树。这里的所谓“招法”不是枝节片面之法,而是人体运动模式之原则原理之法。在王芗斋先生拳学思想指导下,姚宗勋先生更是大胆革新,将西方搏击训练方法体系与意拳散手训练有机结合,在培养人体“触觉活力之本能”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原则原理性的方法,来进行“无力不具,有感即应”的技击训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实战拳法训练体系-----意拳散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