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罪犯脸上刺什么

 劳动者2010 2011-09-27
新版《水浒》在各地热播,剧中被刺配的罪犯额头上常会出现一个墨青色的篆体“囚”字。历史真的是如此吗?

  首先要解释一下何为“刺配”。

  “刺配”是宋朝首创的新刑罚,它是集脊杖、刺面和流配三刑于一身的混合刑罚。所谓“刺”,就是在罪犯脸部等处刺青,这是古代“黥”刑或“墨”刑在宋代的延续;“配”则是流放,押送罪犯到指定场所服役,比如去各地的牢城营。“刺配”是宋朝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在宋朝晚期甚至有多达570项犯罪行为可判“刺配”。

  据《宋史·刑法志》所载,宋代的“刺配”按罪行轻重的不同,可分为刺配本州、邻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及沙门岛等不同等级,如《水浒传》中的卢俊义被刺配沙门岛便是其中最重的一项。此外,刺面又分为“大刺”和“小刺”,凡犯重罪的,字便刺得很大,而且不同的罪行,所刺形状也不同。如宋朝刑法规定:“凡犯盗罪,刺环于耳后;处徒刑、流刑的刺方形;处杖刑的刺圆形;三犯杖刑,移于面,径不过五分”。“刺字于面”在宋代也是很重的处罚。所刺内容为“配某州牢城”、“配某州牢城重役”或“迭配某州(府)牢城”,并把犯罪事由刺于脸上。其中重罪如“凡强盗抵死特货命之人”还要在额头上刺“强盗”二字,余下的字分刺两颊,这便是施耐庵所谓的“两行金印”。

  综上所述,罪犯脸上所刺的字应根据所流配地、所犯罪行不同而各异,不会都是整齐划一的“囚”字。
【《北京青年报》8月2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