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讲:二胡练习方法探讨:思维与动作记忆分析

 xianye57 2011-09-29

内容提要:练习法得当是学好二胡的关键,思维与动作记忆的关系,正确练琴的途径

 

大家好!本学期我们又见面了。想必大家在各自的二胡学习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收获、新的进步!在这一学期中,我们要进行三个单元的学习,第一个单元是有关二胡练习方法的探讨,第二个单元是有关二胡的简单发展史的回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各个时期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演奏风格做一探讨,第三个单元是有关二胡与伴奏乐器以及乐队的协作问题的分析。希望这些内容再次给大家以启发帮助,同时也希望各位仍然不吝赐教,及时提出批评建议以利我进一步改正完善。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有效的二胡练习需要依赖于正确的思维与动作记忆模式,那么,这一模式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认知阶段就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越复杂持续越长。首先,学习者必须了解动作技能的全过程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步骤。这一过程可以由老师示范讲解获得,也可以由学习者看书“依样画葫芦”获得。由于动作技能获得的正确与否,基础就在于认知的正确与否,因此,老师的正确而清楚的示范讲解,或者书本所示步骤的正确清晰与否成为关键。所以我们不是常说嘛,学二胡的关键在于找一个好的老师,这句话的道理就在这里。当然,现在媒体发达了,好老师可以不必亲自去拜,买一盘录像带、碟片,认真观看,揣摩(好好用上慢放,快进,快退等功能),也可以达到正确认知的效果。

在这一阶段中,学习者从感受认知到动作反应之间,要经过一个认知、记忆、想象的过程。比如,刚学拉外弦,先得想外弦在哪里,再想一下拉外弦是哪些手指在活动,哦,是食指指根为支点,大拇指为力点上下撬住弓杆,然后再拉出声。拉时还要注意速度的均匀,弓路的平直。这样的心理过程多半是隐而不显的,因此,这个时期,学习者往往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和多余动作。这时的学习者,往往不能很好地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信息,当然就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缺点了。

联系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习者通过练习,将已经掌握的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是,在这个时期,各个动作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从这个动作环节过渡到那个动作环节的时候,常常会“卡壳”,也就是“停一下”的现象。这一阶段中,运动感觉的调节作用在逐步增强,动作反馈和校正机制也开始发挥作用。因此,紧张情况减弱,多余动作逐渐消失,而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能力增强。

动作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和联系阶段,学习者还没有养成动作技能的自动化过程,还不能独立判断自己的动作的正误,因此,这个时期需要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讲,我们做老师的,更多的像一位医生,不时地给你看病,做矫正手术。这话也主要是针对这一时期而言的。

动作技能形成的第三个阶段称之为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各个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各动作间互相协调,形成一种正确的连锁机制。这个时候,学习者的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都没有了,可以有更为轻松的心态去注意与乐曲有关的其他的东西,也就是思维的空间变大了。这样,对动作实施调节的余地也就变大,从而能更迅速、准确地调节整个动作,以为完成乐曲服务。

如何对自己的动作技能形成质量的高低做自我评判呢。心理学也提供了评判的标准,这就是动作的速度与准确性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动作要准确,而且完成这一准确动作的速度要尽可能快。我们常说,要用最少的力达到最好的效果,说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动作技能的形成,一定是依赖于正确的观念指导下的行为。也就是我上学期给大家所讲的那个“心→手→器”模式。但是,正确的观念如何形成呢?这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理论水平,同时,教师的示范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哦!这是什么意思呢,容我慢慢道来。

先讲第一个问题,知识经验与理论修养与技能的掌握问题。技能的掌握需要依靠知识和理论修养。知识越是丰富,运用越是概括,对克服技能学习的难点越有帮助。头脑中有了良好的理论,可以加速技能的获得,也可以免去或减少学习中的错误。我就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在就读南师大音乐系时,我跟很多同学都师从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司徒璧春老师,这也算是我们的幸运吧,因为我们都没有钢琴基础,却跟这样一位好老师学。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我比别人要学得快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在读南师大之前曾经有“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主讲老师黄媚莹先生的《应用钢琴教学法》讲义中的“自然重量弹奏法”等要点我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当然会领会得快一些了!

所以,平时除了练琴之外,多看看书,多加强加强理论修养肯定是必要的。不是有句话嘛,8-1>8,说的就是用八小时来练琴,倒不如抽出一小时来看看书什么的更为有效率。

好像比较好的老师都强调这一点。我的一位同事,是搞声乐的,他就非常强调声乐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其道理也是一样的。

再说说第二点,老师的讲解示范问题。讲解示范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习者的认知效果。讲解示范通常包括这样几项内容,第一是学习者要学什么?学习者通过练习后动作技能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这也就是告诉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第二是告诉学习者这一动作技能难不难,第三是告知学习的步骤、动作的顺序和要领,练习时间和时间分配方式等,第四则告诉学习者要注意哪些问题,什么环节最容易产生错误等。老师的讲解一般都简明扼要,需要学习者仔细倾听,不能开小差。听了以后还要反刍体会。

老师除了讲解,可能还配合示范。有心理学实验证明,老师示范后的学习效果往往比不示范后的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好的老师都要进行示范。当然,示范可以亲自示范,也可以放录像。据说老师在示范时,你在什么位置观察也很重要,最好是在“顺向”进行观察,也就是跟你处于同一位置时观察的效果最好,因为这样看老师示范所获得的认知过程更准确,更清晰。因此,现在像二胡这样的乐器课都是以小课教学为主,就是为了防止人多而使学习者看不真切。

刚才通过我对思维和动作技能形成关系的分析,想必对大家思考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练琴会有很大的启发吧!

 

二胡的技艺只有通过练琴才能得到掌握,因此,多多研究如何提高练琴的效率很有必要。

如何正确有效地练琴呢?

第一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有没有练习目标,是影响练琴效率最为重要的因素。有的人虽然表面上很用功,但是进步甚微,甚至越练越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练琴缺乏目的性。而一旦目标明确,则练琴的兴趣、劲头就比较大,如果有了效果,那更是增强了学习信心,兴趣又得到了进一步激发。这样就形成了练琴的良性循环过程,效率当然高了。因此,练琴时,一定要根据练习的内容,不断提出练习目标,并构思达到目标的初步过程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进步“看得见”。

目标可以分长期目标和就近的目标进行制定。长期目标当然就是尽快使自己的二胡演奏得心应手了。但是,更为主要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各自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近期目标。近期目标越是具体可感,练习的效果就越好,进步就越大!另外,尽量让这一目标难易适中也是重要的。太难则会因久久达不到而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自己产生骄傲情绪而懈怠练琴意志。因此,有句话叫“跳一跳,把果子摘到”,非常适合于目标制定的原则要求。

第二是要速度与准确性兼顾,齐头并进。许多研究表明,先重视准确性还是先重视速度,对练琴的进步程度大有关系。一般来说,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先求准确,再求速度。因此,刚开始练习时,要力求动作的准确有效,没有多余动作。但也要注意,我们平常说“熟能生巧”,意思好像是,只要我天天注意准确性,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自然就快了。这种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快速的感觉与慢速的感觉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正确的练习法应该是在以准确性为基础的情况下,也要兼顾快速的练习,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哪一个方面。

第三是要注意练习时间的分配。练琴时间一般分成大块时间集中练习和片段时间分散练习两种。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散练习的总体效率比集中大块时间练习的效率要高。这大概是因为人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疲劳感,在疲劳感来临时练琴肯定效果会差一些。上海有个琵琶老师叫顾凤宾,他出了一本《琵琶教学与演奏》的专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书中将琵琶学习归结为“一心二意三节四圆五行六松七情八明九操十合”,其中的“五行”,指的是练琴要讲求与天地时序规律相契合。我们吸取顾老师的建议,平时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寻找自己精力最为充沛的那个时候来练琴,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是要注意练习方式的选择。从练琴到掌握二胡技能之中有个过程,所以练琴方式的好坏对技能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的人,拿起二胡来,不假思索,一首曲子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过。这样的练习方式很难说有什么效果,因为时间长,可注意的东西多,不能很好地注意自己薄弱的、需要多加练习的那些东西,有些错误的动作又在一遍遍反复,干扰了正确动作的形成。因此,我建议采用以下练琴方式:第一种,先唱一遍谱,把重点片段挑出来,然后预想一下动作过程,再用二胡练习几遍。第二种,先用二胡试奏一遍谱(最好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分析试奏的过程,将重点、难点找出来,再分别加以练习。两者都是为了解决乐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这些也是影响乐曲演奏的障碍部分。只有扫除了障碍,演奏整首曲子才可能流畅。千万不能贪图一时过瘾而对某些或某个重点、难点而有所忽略,因为,这也许是你登台演奏时将要暴露的致命弱点。大家玩过电脑吧,电脑死机的原因据说很复杂,但就是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毛病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所以,重视重点难点,将他们先掌握,是取得流畅演奏的前提。

第五要注意学习的反馈。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是练对了还是练错了。这主要通过看和听以及感觉来判断。当然,音乐嘛,肯定是听觉是第一位的,所以,先培养用耳朵听,听自己的音色、音准节奏等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但是也可以通过看,练琴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左右手是否放松,弓路是否平直,都是很好的反馈方式。而运弓、触弦力量的大小是靠触觉来反馈的。一个好的练琴者,是应该能很好地综合运用这几种反馈方式的。我过去练琴,每当学习到一个新的技巧,我都会去南师大音乐系一个大的舞蹈房照照镜子,这样会保证大动作没有问题。

第六要排除“负迁移”的干扰。所谓“负迁移”就是已经学过的一个技巧对将要学习的新技巧产生干扰作用。比如刚学了外弦的拉法,接着学内弦,由于外弦的用力方向是向外的,肯定会对内弦向内的用力方向产生干扰。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学习了外弦的拉法,再学内弦,对弓路的平直的掌握还是一样的,就省却了不少心思。这又是“正迁移”了。所以在练习时,最好能认真研究一下,看看新旧技能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克服干扰,利用“正迁移”的效果就更明显了。

 

今天拉拉杂杂讲了很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大家多注意琢磨有效练琴的方式,“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有多注意到练琴的有效性,练琴才会有效。下次我们还继续探讨练琴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