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曾国藩做人,学胡雪岩做事——胡雪岩的掌控之招 1

 空见残荷满 2011-09-29
 
胡雪岩的掌控之招  

  胡雪岩认为:对于人才必须学会掌控,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为我所用。胡雪岩的对掌控之招的运用,使他身边的人才济济,并且时刻忠诚于他,为他出谋献策,出力卖力为他成就商业上的胡氏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才不拘一格  
  看人要不拘一格,要看了人再用。----胡雪岩  
  老实可靠是胡雪岩用人的一个原则,也是前提。胡雪岩强调"看了人再用",他的"看"是不拘一格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看,所以能为自己的事业选择最佳人选。  
  胡雪岩在刚刚发迹之时,就非常注意对所用之人的全面考察。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雪岩结识了靠摆渡为生的老张一家,并对他们的女儿阿珠有了好感。老张一家是当时中国社会下层最普通常见的人家,他们善良、老实、本分,却又爱占点小便宜。胡雪岩出钱让老张到湖州开丝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接济他们家,但这毕竟是胡雪岩除了钱庄之外初次涉足的另外一个领域的生意,所以他还是非常慎重,在了解老张一家人的情况后才做出这个决定的。
 
  胡雪岩去上海搭乘的是老张摆渡的船,通过一路上与他们的接触,细心观察,逐渐了解这一家人。老张虽然是摇船出身,不识几个字,却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而老张之妻虽是常人之妻,却有着生意人的精明和不凡的见识,通过闲聊,胡雪岩发现她对蚕丝的生产、品质的优劣等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令他大开眼界。于是决定在湖州开办丝行,为自己日后在这一商业领域内发展奠定基础。
 
  结果证明,胡雪岩起用的生意帮手是成功的,老张一家果然将丝行经营得有声有色,最后使得生丝买卖成为胡雪岩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  
  胡雪岩认为"找一个可用的人很简单,但要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却要费一番心思"。因此他在考察别人时,很注重对人的全面考察,尤其注重的是品行。  
  陈世龙外号"小和尚",原是一个整日混迹于赌场街头,吃喝玩赌无一不精的"小混混"。这样的人在别人眼里是一文不值的。但胡雪岩却独具慧眼。发现了陈世龙身上的一些长处:
 
  首先,这个小伙子很机灵。胡雪岩结识陈世龙其实很偶然,是他在湖州先认识的恒利丝行档手让"小和尚"带他去找郁四,才使他与这个小伙子有了一面之缘。就是这一面之缘,使胡雪岩在陈世龙身上发现了许多可取之处。他与人交接不露怯,很有大家之气,对胡雪岩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合适得体。胡雪岩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后生可造就"。
 
  第二,这小伙子不吃里扒外,这是胡雪岩从郁四那里了解到的。郁四心里有点儿讨厌"小和尚",说他太精明,而且吃喝嫖赌样样都来,但胡雪岩看重的却是"小和尚"是不是吃里扒外,这一点郁四还是给了相当公正的评价:小和尚倒还不是那种人,但是太精了。这又恰好证明了胡雪岩认为这小伙子很机灵的第一印象没错。
 
  第三,这小伙子有血性,说话算数。这一点是胡雪岩自己试出来的。在正式将"小和尚"带到身边之前,胡雪岩把他找来深谈了一次。临分手时给了他一张50两的银票叫他拿去随便用。此前,"小和尚"已经答应胡雪岩要戒赌,胡雪岩知道好赌的人身上有钱就会"手痒",所以他要藉此试试这小伙子是不是心口如一。"小和尚"虽然忍不住,当晚就到赌场转了一圈,但终归还是拒绝了别人的诱惑没有下场,这一点最让胡雪岩看重。胡雪岩有一个说法,看一个人怎么样,就是看他说话算不算数。
 
 
胡雪岩的掌控之招(1)
        
  胡庆余堂开业之初,胡雪岩在做名气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这八个字的精髓所在。  
  纵观胡雪岩的经商套路一般都是先予后取,他利用洋人、学子为他造声势,做广告来打响药店的招牌。可见胡雪岩对"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至理名言有极深的领悟。而且事实证明此举确实行之有效。在胡雪岩所处的商业时代里,还不存在广告效应,胡雪岩的经商手腕,行事手法却能如此之高,别人只看到其一的地方,他却能举一反三地看到其三、其四,实在不得不叫人佩服称绝! 
       
 
胡雪岩的掌控之招(2)  
      
  在胡雪岩看来,一个人吃喝嫖赌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缺点。而主要的是要讲信义,要有志气,缺点毛病再多,只要有志气就可以将它改掉。只要做人处事有原则,其他任何短处都不重要。胡雪岩就是看到了陈世龙重诺言、灵活却又不失本分这些长处,将他变成了一个可造之材,成了自己跑江湖、泡官场的得力助手,甚至是左膀右臂。
 
  胡雪岩用人时不按常规,重点看这个人身上有没有可用之处,以及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可信的人,这种辨证的眼光帮他收服了另外一个特殊的人才--刘不才。  
  刘不才本名刘三才,是胡雪岩二房姨太太芙蓉的亲叔叔。芙蓉的祖上是开药号的。招牌叫做"刘敬德堂",药店传到芙蓉父亲这一代,经营得相当不错,也积攒了丰厚的家底。然而有一年芙蓉的父亲到四川采购药材。由于所乘的船触礁而落水身亡。"刘敬德堂"自此落到刘三才手上,这刘三才自小就是一个花花公子,而且嗜赌如命。药店到了他手上不到一年功夫就维持不下去了,将所有的债务清算完了,药店盘给别人,房子、生材、存货折价卖掉后,只收回3000多两银子,而这笔钱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他花个精光。先是以典当家具为生,后来无可为当,就四处告贷,最后连告贷都没有门了,因而落了个"刘不才"的绰号。
 
  在别人眼里,他绝对是个不可救药的败家子,就连他的亲侄女芙蓉,也把他说得一无是处。而胡雪岩却看到别人不曾留意的方面。其一,刘不才虽然好赌。却从来没有将手里的几张祖传的制药秘方拿出来做赌注,这表明他还心存振兴祖业的念头;其二,他吃喝嫖赌样样都来,而且样样在行,样样都能玩出花样,但就是不碰大烟,这说明他还没有堕落到自暴自弃的地步;其三,刘不才为了打捞哥哥的尸体,不计财力,这说明他有情有义。就凭别人不曾注意的三点,胡雪岩看出他还具有可取之处,没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胡雪岩收服了刘不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且他手上的那几张祖传秘方也可发挥用处。他摆了一桌"认亲"宴,就在这认亲宴席上便与刘不才谈妥了药店开办的地点、规模、资金等事项。日后闻名天下的老字号药店"胡庆余堂"就这样办起来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它不仅成为胡雪岩的一个稳定财源,也为他挣来了"胡大善人"的好名声。而刘不才改邪归正,摆脱了贫苦的生活,并且成为胡雪岩身边不可缺少的人,为胡雪岩做了几件大事:拉拢庞二联手销洋庄;在太平军占领杭州期间照顾胡家老母妻小;收服小张而为收复杭州后振兴生意打下了基础。
 
  在别人眼里一无是处的"败家子",到了胡雪岩手中,却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用处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正是胡雪岩不拘一格全面考察人才,避人所短,用人所长的表现。  
  挑选人才,应从不同方面进行考察,既要看重全面素质,又要强调一些特殊的能力。大凡奇才,必有奇技,而这些不凡的本领,不是轻易就能看出来的,要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周密的考察,进而收为己用。而一些常人看似无用的"庸才",换个角度看会发现他也有可取之处,甚至能起到别人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他人的才干,授予他适当的事情,则不会失败。根据他人的能力,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则能少犯错误。客商把货物交给中间人,把资本托付给合伙人,要事先观察他的为人,看他们的能力磨练到了何种程度。所用之人的才干与所做的事情不相称,必然导致钱财的丧失、生意的失败。所用之人的能力不能担当所托付的重任,必然导致事业的倾覆。家仆、佣人之类。也要根据他们的能力来使用,否则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胡雪岩
 
  用人之所长,是胡雪岩用人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他看来,选取人才不是按是不是来划分,而应以特长来分。在用人时,要择人任用,使天资、性格、能力各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得其所,做到大才大用,小才小用,这样使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最好。
       
 
胡雪岩的掌控之招(3)   
     
  胡雪岩在用人上,确有量体裁衣的本事,他开钱庄,办胡庆余堂,开当铺所用之人鲜有失误,这些都要归功于他能用人之所长。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杭州城曾被太平军占领。后被清军收复。宛如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胡雪岩寒夜里不能入眠,听着远处传来"笃、笃、当,笃、笃、当……"的打更之声,顿时感慨万千。杭州城什么都变过,惟有这个更夫没有变过,夜夜打更,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过。顺着这番感慨往下想,胡雪岩突然觉得这个更夫是个可用之人,因为他尽忠职守,非常认真。这样一件无趣之事他都能一本正经地坚持做下来,并且兢兢业业,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个难得的了不起的人。如果雇佣他去巡守仓库,一定会做得非常好。于是胡雪岩第二天把他找来。让他做胡氏仓库的总巡视,这个更夫果然尽职尽责,从没让胡雪岩的仓库出什么差错。
 
  说起来。胡雪岩的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如果他自己不能正确使用这些人才。处置不当。不能做到"随才量力"的话,这些人不但对他的事业无益,恐怕还会有所妨碍。可胡雪岩做到了,他根据个人能力和专长给他们安排合适的位置,这样一来使得人尽其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些人的作用。
 
  如陈世龙年轻、悟性高,胡雪岩就安排他做自己丝生意方面的帮手,还要求他学外语,以便将来和洋人打交道;老张为人本分,胡雪岩就让他当丝行老板。可以约束他那聪明却爱贪小便宜的老婆;古应春懂外语,了解洋人的一些习俗和洋行的规矩,善于和洋商打交道,胡雪岩便安排他打理和洋人有关的生意,如叛卖军火、买卖生丝等;尤五掌控漕帮,熟悉黑道规矩,胡雪岩就让他主持杭州经松江到上海一路的丝、粮水运;朱福年出身朝奉世家,对典当行业非常熟悉,胡雪岩就让他做自己典当行的主事;黄仪是丝行的"档手",为人精明,文字功底好,胡雪岩把他安排在自己身旁做文书。这不都是恰当的人事安排么?
 
  人才的招募固然重要,但给自己的人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则更为重要。胡雪岩正因为有这份眼光和见识,才使自己在生意上处处得人相助,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  
  学而思之:把一个合适的人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他就能够发挥出充分的作用。反之,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一个不合适的位置上,他非但发挥不出自己的长处,而且还会对整个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以财买才,以财揽才  
  对于有势力的人,应该用心来交往。而对于没有钱的人,应该给他们一点利益来结交。如果对方是贫困、窘迫、困难的人,凡事应该扶助支持他,为对方着想,给他好处,那么他必然会感念我的恩情,这对事业的发展未必没有帮助。--胡雪岩
 
  胡雪岩用人,除了不拘一格考察人才,知人善任,随才量力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用钱财来招揽人才,留住人才。  
  他筹办阜康钱庄之初,急需一个得力的档手。经过一番考察,决定聘用刘庆生。这刘庆生原先只是大源钱庄一个站柜台的伙计,身份很低,但对本行本业非常熟悉,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钱庄还没有开业,资金周转都没到位,胡雪岩就决定给刘庆生一年二百两银子的薪水,还不包括年终的"花红",而且决定之后就预付了一年的工资。当时杭州城内,保持每顿荤素都有,冬夏绸布皆备的生活水准,一个八口之家一个月吃穿住的全部花费也不过十几两银子。刘庆生原先当伙计时的收入每月不到二两银子,不用说,胡雪岩一年二百两的银子。真是高薪聘请了,一下子就打动了刘庆生的心。当胡雪岩把预付的一年薪水二百两银子拿出来的时候,刘庆生激动地说:"胡先生,你这样子待人。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说过。铜钱银子用得完,大家是一颗心。胡先生你吩咐好了,怎么说怎么好!"胡雪岩的慷慨也一下子安定了刘庆生的心。有了这一年二百两银子,刘庆生就可以将留在家乡的母亲妻儿接来杭州同住,上可以孝敬于老人,下可以尽责于儿女,这样也就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打理钱庄的生意了。
       
 
胡雪岩的掌控之招(4)  
      
  阜康银号发达后,在通都大衢设立分号,雇佣号友时,必询问家中情况,日常用度多少,先付一年的工资,使他们安定下来,专心致志在银号干活。胡雪岩以利益激励员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红利均沾,对于没有资本的伙计,采取根据经营好坏,年底分红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入股合伙,即对有些资本的伙计,让他们入股合伙,大家都有好处可得。这些人为胡雪岩效力其实也是为自己效力。他们各自的利害得失与胡雪岩是紧密相连的,这样他们也就更加卖力地干活。
 
  胡雪岩对自己的伙计从不吝惜钱财。他的胡庆余堂设有"养俸"、"阴俸"两种规矩。"养俸"即类似于现代的退休金。胡庆余堂上至"阿大"、档手,下至采买、药工以及站柜台的伙计,只要不是中途辞职或者被辞退,年老体弱无法继续干活之后,仍由胡庆余堂发放原薪养老,直至去世。而所谓"阴俸",则类似于现代的抚恤金,那些为胡庆余堂的生意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的雇员去世以后,他们在世时的薪金,以折扣的方式继续发放给他们的家属,直到这些家属有能力维持与该雇员在世时相同的生活水平为止。
 
  胡雪岩对雇员给以非常优厚的待遇,对难得的人才更是不惜重金,使得他身边聚集了大量有才干的各色人才,他们为胡雪岩生意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那些小伙计,也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是通过金钱的价值来体现的。有了更多的金钱收入,员工就会显得更忠诚,心里觉得倍受重视,他们工作起来自然也就更卖力。
 
  充分了解下属意愿  
  若是手下自己想要去做,事情办理起来就特别容易。----胡雪岩  
  一天,左宗棠找来胡雪岩,开门见山地说:"有件事,雪翁,我要跟你商量,看看你有没有高招,治那一班蠹吏!"  
  "蠹吏"二字,胡雪岩没有听懂,瞠然不知所答。及至左宗棠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才知道指的是京里户部与兵部的书办。  
  "户部与兵部的书办,盼望肃清长毛之心,比谁都殷切;在他们看,平了洪杨,就是他们发财的机会到了。正月廿一,曾老九克了天保城,金陵合围,洪秀全已如釜底游魂。李少荃的淮军,攻克常州,办是指顾间事;常州一下,淮军长驱西进,会合苦守镇江的冯子材,经丹阳驰援曾九,看起来可以在江宁吃粽子了。"
 
  "没有那么快!"胡雪岩接口便答。  
  这一答,使得左宗棠错愕而不悦:"何以见得?"他问。  
  胡雪岩知道自己答得太率直了。左宗棠有句没有说出来的活:"莫非论兵我还不如你?因而很见机地改口:"大人用兵,妙算如神,我何敢瞎议论。不过,我在上海那两年,听到看到,关于李中丞的性情,自以为摸得很透。常州如果攻了下来,他未必肯带兵西进;因为,他不会那么傻,去分曾九帅一心想独得的大功。"
 
  "啊!"左宗棠重重一掌,拍在自己大腿上,"你也是这么想?"  
  "只怕我想得不对。"  
  "不会错!"左宗棠叹口气,"我一直也是这么在想,不过不肯承认我自己的想法。我总觉得李少荃总算也是个翰林,肚子里的货色,虽只不过温熟了一部诗经,忠君爱国的道理总也懂的,而况受恩深重,又何忍辜负君父灭此大盗,以安四海的至意?如今你跟我的看法不约而同,就见得彼此的想法都不错。论少荃的为人,倒还不致巴结曾九;只为他老师节制五省军务,圣眷正隆,不免功名心热,屈已从人。至于他对曾九,虽不便明助,暗底下却要帮忙,助饷助械,尽力而为。所以金陵克复的日子,仍旧不会远。"
 
  "是的,这是明摆在那里的事。江宁合围,外援断绝,城里的存粮一完,长毛也就完了。照我看,总在夏秋之交,一定可以成功。"  
  "那时候就有麻烦了。你先看着这个--。"  
  说着左宗棠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厚甸甸地,总有十来张信笺;他检视了一下,抽出其中的两张,递了给胡雪岩。这两张信笺中,谈的是一件事,也就是报告一个消息。说兵部与户部的书办,眼看洪杨肃清在即,军务告竣,要办军费报销,无不额手相庆。但以湘淮两军,起自田间,将领不谙规制,必不知军费应如何报销。因而有人出头,邀约户兵两部的书办,商定了包揽的办法,多雇书手,备办笔墨纸张;专程南下,就地为湘淮两军代办报销。
       
 
胡雪岩的掌控之招(5) 
       
  一切不用费心,只照例奉送"部费"即可。在他们看,这是利人利己的两全之计,必为湘淮两军乐于接纳。所以不但已有成议,而且已经筹集了两万银子,作为"本钱",光是办购置造报销的连史纸,就将琉璃厂几家纸店的存货都搜空了。
 
  "这个花样倒不错!"胡雪岩有意出以轻松的姿态,"不过这笔"部费"可观。我替殉节的王中丞经手过,至少要百分之二。"  
  "就是这话罗!"左宗棠说,"我要跟你商量的就是这件事。我前后用过七千万的银子,如果照例致送,就得二十万银子。哪里来这笔闲钱,且不去说它;就有这笔闲钱,我也不愿意塞狗洞。你倒想个法子看,怎么样打消了它!"
 
  "打消是容易,放句话出去挡驾就是。可是以后呢?恐怕不胜其烦了!军费报销是最罗嗦的事,一案核销,有几年不结的。大人倒仔细想一想,宝贵的精神,犯得着犯不着花在跟这些人打交道上头?"
 
  "不!"左宗棠大不以为然,"我的意思是,根本不要办报销。军费报销,在乾隆年间最认真,部里书办的花样也最多。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是"在人檐下过,不敢不低头",如今我又何必低头?户部也没有资格跟我要账!"
 
  这话说得太霸道了些。诚然,湘军和淮军的军费,都是在地方自筹,户部并没有支付过;但在地方自筹,不管是厘金、捐募,总是公款,何致于户部连要个账都没有资格?胡雪岩不以左宗棠的话为然,因而沉默未答。
 
  "雪翁,"左宗棠催问着,"有何高见,请指教!"这就不能不回答了,胡雪岩想了一下答道:"那不是大人一个人的事。"  
  "是啊!不过事情来了,我可是脱不了麻烦。""就有麻烦,也不至于比两江来得大。"  
  这一说,左宗棠明白了,"你的意思是,策动曾相去顶?"他问。  
  这是指曾国藩,他以协办大学士兼领两江总督,也算入阁拜相,所以称之为"曾相";胡雪岩正是此意,点点头答说:"似乎以曾相出面去争,比较容易见效。"  
  "我也想到过,没有用。曾相忧谗畏讥,胆小如鼠;最近还有密折,请朝廷另简亲信大臣,分任重责。你想,他怎么肯不避嫌疑,奏请免办报销?何况时机亦还未到可以上折的时候。"
 
  "难处就在这里。"胡雪岩说,"军务究竟尚未告竣,贸然奏请免办报销,反会节外生枝,惹起无谓的麻烦。"  
  "可是消弭隐患,此刻就得着手。倘或部里书办勾结司员,然后说动堂官,再进而由军机奏闻两宫,一经定案,要打消就难了。"  
  胡雪岩觉得这番顾虑,决不能说是多余;而且由他的"书办勾结司员"这句话,触机而有灵感,不暇思索地答道:"既然如此,不妨在第一关上就拿书办挡了回去。"  
  "喂,喂!"左宗棠一面想,一面说,"你这话很有意味。然而,是如何个挡法呢?"  
  "这等大事,书办不能做主;就如大人所说的,得要勾结司官。司官给他们来盆冷水,迎头一浇;或者表面上敷衍,到紧要关头,挺身出来讲话,只要有理,户部堂官亦不能不听。""话是有理。难在哪里去找这么一位明大体、有胆识的户部司官?"
 
  "不一定要明大体、有胆识。"胡雪岩答说,"只要这位司官,觉得这么做于他有利,自然就会挺身而出。"  
  "着!"左宗棠又是猛拍自己的大腿,"雪翁,你的看法,确是赢人一筹,足以破惑。"略停一下,他又说道:"听你的口气,似乎胸有成竹,已经想到有这么一个人了。"  
  "是的,就是杭州人王文韶。此人很能干,也很圆滑,人缘不错。加以户部左侍郎沈桂芬是他乡试的座师,很照应这个门生,所以他在户部很红。"  
  "既然人很圆滑,只怕不肯出头去争!"左宗棠说,"这种事,只有性情比较耿直的人才肯做。"  
  "大人见得是。不过,我的意思不是鼓动王夔石出头去力争,是托他暗底下疏通。我想,为了他自己的前程,他是肯效劳的。"  
  "何以见得?雪翁,请道其详。"  
  照胡雪岩的看法,做京官若说不靠关系靠自己,所可凭借者,不是学问,便是才干。当翰林靠学问,当司官就要靠才干。这才下是干济之才,不在乎腹有经纶,而是在政务上遇到难题,能有切切实实的办法拿出来。至少也要能搪塞得过去。王文韶之所长,正就是在此。
       
 
胡雪岩的掌控之招(6) 
       
  可是,做京官凭才干,实在不如凭学问。因为凭学问做京官,循资推转,处处得以显其所长;翰林做到兼日讲起注官,进而"开坊"升任京堂,都可以专折言事,更是卖弄学问的时候。也许一道奏疏,上结天知,就此飞黄腾达,三数年间便能戴上红顶子。而凭才干做官,就没有这样便宜了!
 
  "为啥呢?因为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做部里司官,每天公事经手,该准该驳,权柄很大;准有准的道理,驳有驳的缘故,只要说得对,自然显的出才干。可是司官不能做一辈子,像王夔石,郎中做了好多年了,如果升做四品京堂,那些鸿胪寺、通政司,都是"聋子的耳朵",没有它不像样子,有了它毫无用处。王夔石就有天大的本事,无奈冷衙门无事可做,也是枉然。"
 
  胡雪岩略停一下又说:"司官推转,还有一条出路就是考御史;当御史更是只要做文章的差使,王夔石搞不来。而且他也不足什么铁面无情的人,平时惟恐跟人结怨,哪里好当什么都老爷?"
 
  "我懂了!"左宗棠说,"王夔石是不愿做京官,只想外放?"  
  "是的。外放做知府,做得好,三两年就可以升道员。"  
  胡雪岩笑笑说道:"做外官,就要靠督抚了!"  
  这一下,左宗棠心领神会,彻底明了。因为做外官靠督抚,没有比他更清楚的。清朝的督抚权囊,京官外转府道;督抚如果不喜此人,从前可以"才不胜任"的理由,奏请"请京任用",等于推翻朝旨。乾隆仞年,虽曾下诏切责,不准再有这样的事例;可是督抚仍旧有办法可以不使此人到任,或者奏请调职。至于未经指明缺分,只分省候补任用的,补缺的迟早;缺分的优瘠,其权更操之督抚。
 
  因此可以想象得到,王文韶如果志在外官,就必得与督抚结缘;而能够设法搞成免办平洪杨的军费报销,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机。因为这一条,湘淮将领,无不感戴;而天下督抚,就眼前来说,两江曾国藩、闽浙是左宗棠自己、江苏李鸿章、直隶刘长佑、四川路秉章、湖广官文、河南张之万、江西沈荷帧、湖北严树森、广东郭嵩焘,哪一个都花过大把银子的军费;能够免办报销,个人要欠王文韶的情,等他分发到省,岂有不格外照应之理?
 
  想到这里,左宗棠心头的一个疙瘩,消减了一半,"王夔石果然是能干的,就得好好抓住这个机会,普结天下督抚之缘。"  
  用人之前了解了手下的意愿,等于打蛇打到了七寸,牵牛牵住了牛鼻子。因为任何事情只有它自己想去干才会干得最积极,最卖力,管理起来也最不需要功夫。  
  不遭人妒是庸才  
  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胡雪岩  
  古语云:"木秀于林,尽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一个人如果才识过人,必将令他人显得平庸,这种才识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绩,使得与别人的平衡关系被打破,造成与其同僚的不同,这样难免引起周围人的妒恨。
 
  平庸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也不会对周围人的利益构成威胁,因而他是不会引起旁人的嫉妒的。  
  胡雪岩是以果溯因,以否定式的判断"不遭人妒是庸才"的。反过来推理: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因此,他选人的时候,并不限于别人对某一人才的评价,却对那人在别人口中颇遭非议的人物更加注意,因为他知道,成就大业芝英才,往往易不见容于别人,从这里也可看出他识别人才的间单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看出他不拘世俗、较之一般人远为宽阔的眼光。
 
  胡雪岩的"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观,首先就在他自己身上反映出来。胡雪岩从学徒做起,因办事利练,快速擢升,其锋芒之锐,当即引起了同事们的不安与嫉恨。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在老板面前诋毁胡雪岩,说他如何如何办事无能,又如何如何欺上瞒下,总而言之,咬定胡雪岩是个心术不正之人。
 
  这些谣言传到老板耳中,亏得老板也是个久经世故的人,他知道什么叫"行出于众,人必非之",对这些谣言也不大往心里去。        
 
 
胡雪岩的掌控之招(7)   
     
  后来,胡雪岩私自把钱庄的钱借与王有龄。事情传开之后,老板又气又恨,按规矩,出了这种事,肯定是把胡雪岩赶出"信和",毫无言语可讲,但老板想到胡雪岩是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又于心不忍。
 
  这时,钱庄的伙计可不依了,平素他们恨透胡雪岩,却苦于无机会施以报复,如今遇此良机,他们怎肯放过?于是成天在老板面前怂恿,说胡雪岩如此无法无天,这次不把他赶出钱庄,说不定会留下后患,要是别的伙计也竟相效仿,那钱庄还不得早晚关门?
 
  老板一听,知道胡雪岩犯了众怒,自己即便有心留他下来,只怕他以后的日子也难过。于是狠下心来,把胡雪岩赶出了"信和"。胡氏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便是失于"人妒"之中。
 
  然而后来又怎样呢?胡雪岩跟随王有龄,控制了浙江海运,赚了数十万的银子,他们把这笔钱不存在别人那里。而偏偏存在"信和",信和老板这时才发觉自己干了多么愚蠢的一件事。虽然自己那时已知胡氏是个人才,但却碍于众人的非议,不敢把他留下来,如今看他短短几年之内,竟然拥有万贯家财,自己真是有眼无珠呀。始知遭人妒者,才是英才。
 
  而胡雪岩尚未创业之时资助王有龄,也是出于这种观念。王氏一介书生,科试不第,捐官无路以至于穷困潦倒,却不肯放下读书人的志节与骨气,遂遭市井人共耻笑。惟胡氏不以人短而非之,他看出王有龄"骨相清奇,必富贵相",将来必将有所做为,是以不顾别人的非议,冒险赠金,事实证明胡氏的判断正确无误,王有龄得此资助终于发迹,而胡氏也终于由此踏上发财致富之坦途。
 
  因此,胡氏发迹后,用人时,特别注意"不遭人妒是庸才"这一句话,为自己,也为别人发现了许多人才。  
  王有龄在湖州府上时,统辖的一个县城发生了民变,乱民杀了县官,攻占了县城,竖起大旗,自称"无敌大王"。消息传到湖州,王有龄大为恼火,召集幕僚,征询办法,手下幕僚大都言剿。王有龄也支持这种意见。
 
  然而手下有个叫司马松的幕士却反对这种办法。他认为,如今官兵久不训练,不知拼杀之事,乱军风头正劲,不与之相争才是上策。否则,一旦官兵失败,只怕四处的乱民都会响应,况且民乱事出有因,当以"抚"字为上,既可安抚民心,也可平定民乱。
 
  司马松这个人平素寡言少语,又贪小便宜,衣着服饰乱七八糟,很叫同僚看不起,王有龄也有些烦他,只因他是另外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才没把他辞掉。本来平日在他人眼里,司马松便是一个不可造之才,无足轻重,今日见他未出兵便先言败字,很是气恼,不予理睬,派了个营官领了一千人马去镇压乱军。
 
  事情果然不出司马松所料,一千官兵在半途便中了埋伏,死伤大半,别处的饥民见官兵如此不堪一击,便也纷纷起来闹事,响应"无敌大王"。  
  王有龄大惊失色,召集众幕僚,再商对策,众幕士说来说去,都没找出个好主意,而欲寻司马松,却发现人已不见,告假养病在家,请之不去。  
  胡雪岩听完王有龄的叙述后,认定司马松就是平乱所需的英才。他解释,司马松面相端正,属善良忠直之辈,眉间英气凝聚,有传世之才,行动愚钝,大智若愚,不形于色,心计必定极深沉。他平时少言寡语,不善辞令,但那日献计用抚不用剿,确实为计深远,非一般人所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素藏而不露,到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大展才智,才是中用之人,其所以隐忍不发,不愿为王氏效命,是因为王有龄以寻常眼光对之,未发现这一人才而已。
 
  事实上,司马松命中多难,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爹便死了,全靠他母亲把他辛辛苦苦养大,后来又替他娶妻。谁知他老母又一病不起,过了几年,妻子留下几个儿女,跟他人私奔了。这下,司马松简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既照顾老母,又要照顾孩子,欠了债不计其数。有位朋友见他可怜,便通过种种关系把他介绍到王有龄的衙门。司马松这个人虽然聪明,但不善交际,且不谙人情世故,加之身受挫折太多,性情难免古怪,所以在王有龄的衙门一直不受重视,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这一次他给王有龄出计献策,王有龄刚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使他大为恼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