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麟合创】怀旧式的东莞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麒麟合创 2011-09-29

怀旧式的东莞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 木/醉红颜

  随着走访的脚步越来越远,接触到的民间建筑越来越多,我们感受到残存在民间的东莞建筑中民 国时期的建筑越来越令人注目。独特的建筑风格仍然散发着无尽的光辉,诱惑着人们对它不断凭吊,甚至不断地模仿……要研究或了解中国民 国时期的建筑文化,那么东莞的民 国时期的建筑不可不借鉴参考。

    东莞民 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多为中西合璧,既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影子,亦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背景。根据长期以来的观察,我们将东莞民 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总结为四点:

       第一,
整体风格欧化,受海洋文明影响较大。主要建筑表现为骑楼建筑群。如东莞莞城的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和平路、中山路的商业建筑群;东莞石龙镇的中山路的骑楼建筑群;东莞横沥新埠正街等等。


        第二,西方建筑元素应用广泛。如石米批荡罗马廊柱、柱廊、柱头、拱劵式的门洞、浮雕、雕塑……还有台阶“八”字形的扶手、长方形尖顶的窗户、彩色的玻璃、高阔的大厅……如石龙黄家山的欧仙寺的门口、东城鳌峙塘徐景塘的故居门口等;

       第三,中国建筑风格处处得到彰显。如富有特色的趟拢、组合式的实木大门、八角或六角形的天井、传统的雕塑、人家形歇脚山顶、灰塑的屋脊……如东城鳌峙塘徐景塘的故居门上的趟拢木门、东城温塘茶下村中禾圩的绍贤家墪等……个别建筑甚至极富有诗意,如东城鳌峙塘徐景塘最小的亲弟弟的故居,门楼上有一起尖的山花,题字曰:倚云台。

        第四,东莞**建筑的色彩多为灰调,甚至突出房瓦的蓝色。建筑物的线条明快、简单,曲线较多,但糅合极和谐自然,给人亲切感、怀旧感。

    其实,我们在行走中发现东莞民 国时期的建筑现存的形式主要为商业骑楼、名人大户的故居、祠堂寺庙、碑亭……下面就举一些实例,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这一时期的精致典雅的建筑物。
 


  

    东莞老城城外的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和平路、中山路的老骑楼。这里的骑楼承载了东莞近百年来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构成了老东莞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对于这五条路上的骑楼的考察已近四年,行走过不下百次。由于振华路、大西路的骑楼已经被“穿衣戴”修饰过,虽然看起来漂亮,但对于怀旧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种“破坏”。与我们经常交流的一些朋友认为,中兴路、和平路、中山路的骑楼更加朴素,更加耐人寻味,更加传统……尤其是中兴路上的几家老商号的建筑尤其可赏。


    如:中兴路22号,砖木结构,石米批荡外墙。有二间铺面,宽约八米,深约34米,主楼高三层,约14.4米,右侧为二层,二层上为天台。主楼顶为拱形山花,隐约可见“祥发”字号样。


振华路1.jpg

莞城振华路 

中兴路 166.jpg

 莞城中兴路

莞香城外 153.jpg

 

莞城中兴路22号“祥发”

莞香城外 154.jpg

 

“祥发”的山花



    去石龙镇老街的采访已经去过五次了。石龙镇中山路的骑楼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201112号我们曾去走访,幸得荷语、莞龙二位阳光网友的大力协助。18日,我们再次走访,希望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石龙的风貌。石龙人最为骄傲的当数中山路。


    民 国初期,石龙修建了一条长1000多米、宽16 米的大马路,路上的建筑为规模宏大,风格统一的岭南骑楼。骑楼一般分两层,一层经商,二层居住,首层以方柱支撑出檐,跨过人行道,许多骑楼二层楼顶前部施风格各异的山花。这条大马路一改石龙明清以来的圩镇面貌,它就是石龙著名的中山路。


    石龙镇曾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水陆交通发达,贸易繁荣一时,这里也承载着石龙百年繁荣史。太平路上有百年老铺的郭氏德和兴麒麟狮子店、还有中山路上百年老店新昌鼓铺……更有百年历史的茶楼洪栈、锟生大押、惠育医院……


    新昌鼓店,位于中山路106号。就是一座典型的二层骑楼建筑。整个骑楼与左右两边的红棉笔店、杂货铺相连,造型十分精致。并且没有经过后来的整修和粉刷,完全保存了原貌。这就可以让我们一睹昔日中山路骑楼的风采。

    新昌鼓店铺面宽约四米,靠左侧建有一个砖砌的老柜台,柜台侧面还有一个神龛,供着土地公。铺面由纵深的三、四间组成,第一进中间有一大鼓机,据制鼓的师傅说,这部机器专门绷鼓皮用的,通过这些铁钩固定住牛皮四周,转动铁轴调节伸缩,牛皮拉紧后钉上铆钉,这道工序便告完成。第二进和第三进主要堆放了如山的制好的鼓和各种制鼓的原料……


    新昌鼓店制做的这种鼓叫做龙船鼓,状似木桶,是专门用于东江流域龙舟比赛时放在龙舟上使用的鼓型。



石龙中山路.jpg


石龙中山路

 

新昌鼓店.jpg

 

新昌鼓店

鼓机.jpg

 

新昌鼓店的百年鼓机

     横沥新埠正街是典型的岭南风格商业街,有着近80年的历史,全长100余米,约10米宽,是目前东莞乃至珠三角保存较完好的古骑楼群。


横沥新埠正街.jpg

 
横沥新埠正街

 




  



    东莞鳌峙塘徐景塘的故居——耕余书室。徐景塘,东莞鳌峙塘村人,曾任粤军第五军中将军长,为国民政府立下汗马功劳,且热爱家乡建设事业,曾多次捐款捐物。201118日,我们从石龙走访归来途中发现了鳌峙塘村的徐氏宗祠、徐景塘故居及徐弟的故居。其中最精致建筑仍属耕余书室,楼高三层,楼面三开间,中间两边由两根石米批荡的廊柱直通顶楼,柱头为格特式雕花,罗马廊柱,一、二层皆为走廊,地板仍是当年的铺地板砖,八角形的通花纹象铺在地上的红地毯一般,格外高贵。走廊两侧均为拱形的侧门。书室的大门门额上书:耕余书室。应该是后人书写。门上还横着趟拢,木门……书室门口台阶两侧有“八”字形的扶手,小小巧巧的,独有魅力。通过木楼梯来到二楼,才发现原来书室中的天井极为讲究,造型为八角形。我们猜想这与中国人的八卦风水有关。天井四周皆为廊柱、拱形劵门,俯视极为壮观。通过楼外的楼梯可以直达三层,三层只是一个天台。中间仍为天井。靠后则是三间青砖屋,木门破烂不堪。前面则为山花,有十分丰富的造型。有石榴、寿桃、铜钱的雕塑,皆为对称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物件。而最上山尖处则为一只鸽子,这是将军的信鸽?还是将军曾经也有“鸽子也会变苍鹰”的抱负?

    徐景塘将军府弟,占地面积不大,却极为雅致精良,是东莞地区保存完好的民 国风格的建筑不可多得的一例。






徐景塘故居.jpg

 


徐景塘故居


徐景塘故居的雕花.jpg

 


徐景塘故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罗马柱上的雕花.jpg

 


徐景塘故居罗马柱上的雕花




门头上的雕花.jpg

 


徐景塘故居房间门头上的灰雕



八角形的天井.jpg

 


徐景塘故居八角形的天井





八角形的天井口.jpg

 

徐景塘故居八角形的天井口


倚云台.jpg

 


徐景塘亲弟的故居——倚云台

         位于莞城北正街横巷3号的善儒堂是民 国五年,由东莞越南华侨谭润芝修建。我们曾多次前往走访,发现善儒堂由一个主楼、一个书房、一堵围墙组成。其中正对楼门的墙上还镶嵌红粉石的界石:谭宅全墙。整栋建筑为三开间二进二层式楼阁。门口立有罗马柱,拱形劵门,长方形的窗户,及三角形、半圆形等不同开状的造型……其中门的题字隐约可见“善”、“堂”字。现在院内有几户人家居住,还有一个美术培训班。站在天井中,左右两侧的侧门门楣上都有灰制的造型,还有民 国遗迹:忠于毛主席等。侧窗则为长方形的百叶窗。两侧的楼梯均为木制的。

 二进的正面亦是西式风格的罗马柱、拱形劵门,窗子亦是瘦长形的。善儒堂的开井是长方形的,面积较大,光线、通风较好。


    廊柱式的小廊,地板仍是那个时代所通用的,八角通花的板砖。中间为一大门,门口装有趟拢、木门等;左右侧室亦是如此。


善余堂.jpg

 

莞城的善儒堂1



善余堂2.jpg

 

莞城善儒堂2


善余堂3.jpg

 


莞城善儒堂3

    明园——位于万寿路76号,原旧市府大院内。建于民 国初年,整体建筑成“7”字形,由两栋相连的主体楼房和一单一厨房组成。主楼内有两个天井,中西合璧风格,楼高三层。硬山瓦顶,红砖墙体,墙裙和门框均为石米批荡,彩色蚀花玻璃。明园的主人叫李扬敬,原国民党第三军军长、南路军第二纵司令,授中将军衔。曾掌管东莞明伦堂多年。


     我们曾多次行走在石涌街上,多次从墙外观察明园。从其外墙的精美雕花,罗马柱的后门柱可见其一斑。听石涌街上的老人们回忆说,门口两侧有两盏灯,每到晚上,李家的家人总给出来点灯。现在,只剩下这破破烂烂的灯座了。

P1050629.JPG

 

莞城万寿路明园的后墙

P1050634.JPG

 

明园的后门




P1050636.JPG

 

图中红色的房子就是李杨敬将军的故居

   绍贤家塾——东城区温塘社区茶下村中禾圩,建于民 国二十六年(1937年)。绍贤家塾由前后两座三层楼合围而成,青麻石基脚青砖墙体。前楼柱础接四根罗马柱承三楼凸出阳台,方格结合曲线云纹铁艺窗花精美完整,麻石嵌框趟笼大门,塾台前为青麻石栏杆。传统柱础结合石米批荡罗马柱,别具一格;拱形券门高大气派;屋檐及墙角排水系统科学;嵌于龛台两侧“家塾记”、“评语”记载了该家塾建造时间及由来,尤为难得可贵。

   绍贤家塾是民 国时期南方宗祠形制结合西方建筑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典范之一,是研究东莞民 国时期建筑特色及温塘袁氏历史人文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城温塘下村中禾圩绍贤家墪.jpg

 


 

东城温塘下村中禾圩绍贤家塾

      在过去3年多的行走中,我们发现旨亭街十五巷9号的一处待迁的老房子也是西式风格的建筑。


寺庙和祠堂

   东莞寺庙中最与众不同的当推——欧公祠。欧公祠亦称欧仙院。位于石龙镇原黄家山小学内。始建于清乾隆五年,由欧东明建造。光绪十年重修。民 国初年再次重修,今存建筑物为水磨青砖,水泥顶,西洋式平房。

    2011年1月8日,我们四访石龙时前来拜谒。据村民介绍说:“欧仙是黄家山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到罗浮山学道,后来年纪大了,就买了一条船,既可钓鱼又可摆渡。后传说他得道成仙。乡民为了纪念他,集资建祠—— 叫‘欧公祠’。”我们在一边听故事,一边在欧仙院的内外游赏。这是一座水磨青砖和混凝土结构的别墅式建筑。整个形状酷似一个大红灯笼,大门为罗马柱拱券门,三角形的山花,开四窗尖券拱窗。中间为八角形的天井,周围为环形的廊柱式拱形回廊。寺两侧各有高大的凤凰木相掩映,冬日里的树叶散落了一地的金黄。稀疏的树枝间,温暖的阳光投下斑驳的光点……

    从盘旋而窄小的楼梯一直可以上欧公祠的房顶,院中的一切尽收眼中。欧公祠右侧的大雄宝殿拔地而起,并且已经正式启用。大雄宝殿高大气派、灿灿生辉。但我们还是钟情于这民 国时期的造型独特的建筑。

    通过看大雄宝殿的介绍得知,寺里的主持海印和尚,是个很有修行的僧人,据说是从西安大雁塔寺里请来的。寺中正在瞻仰唐僧取经时遗世的两片贝叶佛经和佛祖舍俐,我们二人也随至寺中合掌参拜。



P1220913.JPG

 

位于石龙黄家山的欧公祠

P1220884.jpg

 

欧公祠

P1220966.JPG

 

欧公祠内的八角形天井

   中堂镇潢涌村——荣禄黎公家庙,位于黎氏大宗祠的右侧,同在一条河涌的边上。20101016日前往潢涌走访黎氏大宗祠时发现的一座独具民  国风格的祠堂。祠堂前的两个大石狮立已经被移到河涌边,只是这两只石狮雕刻十分细腻,活灵活现,动感的线条,视觉冲击力很强。

     荣禄黎公家庙房顶皆为蓝色瓦,配以灰色调的麻石基础、门框、石柱,十分有怀旧的感觉。廊下的彩图已经模糊不清了,但石制的构件、雕塑依然挺立。这座家庙远没有黎氏大宗祠幸运,似乎没有得到修缮。门口挂着“潢涌老人活动中心”的牌匾。匾下散坐着二三个闲聊的老者,似乎谁也不会注意到门墩上栩栩如生的麒麟石雕。

   进了门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祠堂为三开间三进建制。所有的屋顶都是蓝色的瓦当,两侧的传统的走廊建成了三间亭子,中间高两侧低,都是相通的。造型十分特别,中间的一个由两根麻石柱子高高支起,亭中三面有彩色图绘。亭子上有几簇红杯,逶迤地垂了下来……这些亭子让我想到了南京的中山陵,高耸的牌坊,蓝色的瓦当,挺拔的石柱……

碑亭
 
     东莞明伦堂信条碑亭,位于东莞人民公园内,博物馆旁。201073日,我们来此行走,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拍照。信条碑亭,由八根罗马柱支撑,顶为钢筋混凝土浇制顶。两侧各有一麻石石凳。地板为陶制红黑黄三种颜色构成的花纹地板砖。信条碑是由当时任明伦堂委员长的李扬敬于民 国二十六年订立,并在此建亭,希望“一邑之财产,仍可互相维持”。这个亭子颇具民 国建筑风格,也是东莞研究民间公共财产的不可多得的资料之一。

P1060897.jpg

 

位于东莞人民公园内的明伦堂信条碑亭

   六一一亭又称为国殇冢,坐落在道滘镇闸口东路边,建于1946年,后重修后于1949224日揭幕。六一一亭为了纪念1941年农历611日,日寇第二次屠村时,被毒烟熏死的老百姓而建立的,墙上用石雕刻了前任东莞县长何峻芳之碑文及国殇冢三个大字,周围有当时国民党广东东莞军政界人士题刻的石碑共十九块。


六一亭.jpg

 


位于道窖镇闸口东路边的六一一亭

    东莞民 国时期的建筑独具特色,是岭南建筑文化研究者的难得的研究实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目前在东莞地区保存完好者不多,这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加以保护的。尤其是**时期灰调、淡雅的朴素实用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至今仍影响着建筑、装修行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