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摇大唐帝国根基的诗人

 津江 2011-09-30

动摇大唐帝国根基的诗人

 动摇大唐帝国根基的诗人

文/随意【原创】

 

 

               大唐是一个是中国历史上较长而且是一个特别的时代,除了出美女,还是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还有白居易、李白、杜甫、孟浩然等更是如雷贯耳大诗人,系数起来有诗作流传于后世,并有史料记载的就有2500多位。现如今他们的诗作,也成为中华文化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奇葩。他们的人生或悲或喜也成了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当中多数人都按着相同的轨迹前行,那就是考取功名,施展才华,但大都以不得志远离朝廷,远离政治,远离喧嚣,最终在仕途上无果而终。但是有一位没有停留在舞文弄墨上,且反其道而行之,成为了动摇大唐帝国根基,充当了掘墓人。他就是黄巢。

      大明宫这座大唐的政治中心,虽然现已成废墟,看规模比现在北京的故宫还要大上三倍,可想它当初的气势该有多恢宏。它同时也成了无数人向往,当年的白居易进去了,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走了;李白进去了,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也走了。······而黄巢不知在大明宫前溜达过多少次,渴望着自己有那么一天也可以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他屡试不成,屡考不中最终选择了放弃。但当他重新选择另一种方式进去的时候,带来的确实地动山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菊花》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这首《菊花》诗的境界雄伟、豪迈,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透出势不可挡的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仿佛让人们看到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一种永恒。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骑射,会武功,通笔墨,还有诗才,性情豪放平日里交友甚广。黄巢家中富有,年少轻狂,而且喜欢招揽一些亡命之徒,黄巢既然能屡次参加唐朝的进士考试也非等闲之辈,最起码在这帮人中绝对也算是高知了,再加上有钱,又有一身的功夫,所以众徒自然也就听他的话。

      到了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的时候,关东连年发生严重旱灾,百姓贫苦之家只好将草籽捣碎当面粉,将槐树叶子收藏起来当菜,有些老弱病残的百姓,连草籽、槐叶也无力采集!到处都是饥荒,就是连找一个逃难的地方都没有了,只好坐守在本乡本土,待饿死后就直接抛尸到沟壑中了!县官吏因为有上交朝廷税收的钱款要向朝廷交纳,仍然急迫地督促百姓交粮交款,动不动就捶打鞭挞无法交齐税款的百姓。一般民户虽然拆除自己的房屋,砍倒门前的树木加以变卖,甚至卖儿卖女,卖妻室,见此状,当时身为翰林学士卢携才说“百姓已苦到了极处,朝廷如果还不加以救抚,老百姓们就没有活路了!希望朝廷开恩,下令各州、县官吏,停征一切还没有收上来的租税,待到蚕丝和小麦都有收获时再说。”但是结果是什么呢?朝廷对卢携的上言和建议虽然表示同意,但当时唐朝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地方官府根本不会推行,朝廷的诏令最终只是一纸空文而已。直接后果就是当年年底即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直接摧垮了大唐近三百年的统治基础,天下大乱!

动摇大唐帝国根基的诗人



      唐末这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先是由王仙芝发起的,王仙芝,濮州(今属山东菏泽)人,也是以贩盐为业,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在长垣打出旗帜,随后打下了几座县城。朝廷一看势头不好,得把这把火扑灭,派兵征剿结果吃了败仗。王仙芝军事打了胜仗,于是写传单(檄)到处散发和张贴,以炫耀自己多厉害,朝廷多腐朽。传单散发出去,期盼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檄传来传去,被一个曹州冤句(今属山东菏泽)叫黄巢的同行看到了,告知黄巢后,他内心可就起了波澜了心想:他王仙芝和我一样也是盐贩子,但是人家做了一件大事,出名了,说起来要比武功是我高(巢善骑射),要论文化程度是我高(粗涉书传),要看个人魅力还是我高(喜任侠)。怎么比都觉得自己不比王仙芝差。到底读了一些书,对檄文的领悟能力比文盲要强,看着看着波澜就转变成波浪;在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黄巢在家乡登高一呼,带着几个过命的哥们聚集了几千人,与王仙芝相呼应起来。真正拉开了唐末的农民起义的大幕,持续了9年。

      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军在第二年就迅速扩大战果,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进逼汝州(治今河南临汝)。乾符三年九月,就攻克汝州,杀了唐将董汉勋,俘汝州刺史王镣,直指东都洛阳。这时朝廷见势不好,就马上写信给王仙芝以示招安,愿授左押牙兼监察御史之职,而王仙芝即可表示愿意接受“招安”。

      这是什么官位会让王仙芝这么乐意接受呢?押牙:管领仪仗侍卫;而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下可别小看它官小,但权力可不小。它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但招安一事立刻遭到了黄巢的极力反对,黄巢大骂王仙芝还把他暴打了一顿。针对朝廷招安意图,我们不难看出朝廷的真实用意,为什么只对王仙芝封官许愿,而黄巢没有一官半职?或许朝廷想通过这样把戏来瓦解起义军最高领导层的分歧?不过这一目的朝廷也确实达到了。因为从此之后这两支队伍分兵北伐,直到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兵败被曾元裕部斩杀,余部奔亳州(治今安徽亳县)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起义也正式进入了黄巢时代,这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在接下来的六年间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腐朽统治的农民起义。

       在势力继续壮大的时候。黄巢率大军纵横南北,渡长江、跨黄河灵活机动使得朝廷防不胜防。起初黄巢所到之处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之徒。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官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州(今湖南长沙),又下江陵(今属湖北)。黄巢以破竹之势跨越淮河。

       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入洛阳城后,义军劳问居民,闾里晏然。黄巢北攻时,还特意转牒唐朝各镇兵将;你们各宜守垒,勿犯我兵锋。我将入东都,到京师向皇帝问罪,与你们无涉。这些话分化了敌人营垒,所以兵行无阻。黄巢在东都并未久留,随即转旗西指,于年底突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

       黄巢义军入城之日,向贫民散发财物,并由大将军尚让向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然而进入长安的黄巢义军迅速就碰到了粮食严重亏匮乏,经济极度萧条等实际问题。于是起义军的抢劫等陋习接二连三的发生,什么“军纪严明”,“不扰百姓”荡然无存。面对这样的一支军队百姓们也从起初的拥护迅速转到了反对。我们可想一支没有百姓支持的军队和它维系的政权怎么可能长久?古往今来无一例外。在加上当初没有乘胜追击狼狈地逃亡四川唐僖宗,使他有了喘息之机。最终这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失败了,黄巢退出长安。后来作战不利,最后退至狼虎谷,于六月十七日兵败黄巢自杀。

       虽然黄巢没有一把火烧了大明宫,或许是诗人特有的一种情怀,或许是他想总有一日还可以回来,在此长期做皇帝,已经把这座宫殿当成了自家的财产,谁说的清?但是大明宫的厄运确实始于黄巢起义,先是公元882年,黄巢纵兵屠城,血流成河。后到883年黄巢退出长安,对大明宫的破坏并不严重,黄巢退出后,官军涌入城内,“争货相攻,纵火焚烧,宫室里坊,十焚六七”。公元885年,奉诏勤王的沙陀军又入长安,面对从未见过的花花世界,又是一番劫掠破坏,大明宫的含元殿、麟德殿均被焚毁。在公元885年3月,唐僖宗重返长安,大明宫已是荆棘满城、狐兔纵横。唐僖宗只能迁入太极宫。10年后也就是公元896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大明宫又遭焚毁。公元901年,太监政变,废立皇帝,争斗中大明宫再次被烧,几成废墟。

       公元904年,节度使朱温胁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朱温下令毁掉长安的民房和宫殿,将木材顺渭河流放洛阳兴建宫室,大明宫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沦为废墟。黄巢最后虽没有实现自己长久的霸业,但他加速了一个朝代的灭亡,把已风雨飘摇后唐乱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大明宫见证正了这一切。

       黄巢之后,僖宗死昭宗立。曾是黄巢的手下的朱温经过二十多年的攻伐最终灭唐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时期,而象中国所有的农民起义一样,他们在不断地重复着黄巢轨迹,打着相同的套路。推动着一个时代的灭亡,同时也在埋葬着自己,直到李自成也从未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