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晚年,是很孤独,很伤感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得意门生相继而去,也不仅是自己儿子早早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感触,重要的一点还因为早年在官场郁郁不得志,无法使自己的治国理念被广泛接受和理解,特别是对自己的“礼制”视为洪水猛兽更为耿耿于怀。在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惆怅地停止了呼吸。在他停止呼吸前七天,这个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老人对前来拜见他的子贡说:“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有这样记载,意思是说:泰山就要倒了!房梁就要塌了!哲人就要谢世了!孔子艰难地、虚弱地说(唱)完后老泪纵横。让前来看望老师的子贡伤心不已。因为这番话道出了孔子在生命即将终了时对自己人生高度的概括,其中味既有自信也有寂寞,也仿佛给自己的人生做最后弃笔前的批注,令人听了,惆怅那个莫名历史长河中,深刻的体会到他的坎坷与艰难。73个岁月匆匆走过,但对孔子来说,对中国历史来说就意味着太多太多了。
是啊,当一个人匆忙走到终点时,掸去旅途尘埃,收拾行囊,从那里来回哪里去的时候,或悲或喜历历在目。
孔子早年丧父,母亲在他15岁那年也离他而去,虽然生活贫苦,但他依然勤奋好学,虽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全靠读书自修,他到处拜师,后来由于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不久就被乡里人称他为“博学”。17岁时孔子对“礼”以及“礼制”产生了浓厚的钻研兴趣。当时的他绝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居然会与这个时代恩怨交集。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他清醒的认识到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只有重塑礼的尊严,才能正本清源,让一切各得其所。通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孔子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礼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在三十而立之年开始授徒讲学,也由此打破了“学在官府”旧传统,开了中国历史上私人讲学之先河,从此改变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
孔子35岁时,齐景王正在被一个命题焦灼着:国家这么大,形形色色的人这么多,究竟怎么治理才能走向繁荣富强呢?孔子伸出八个指头,意味深长地说了名垂青史的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的之道去做,都要符合每个人的角色要求和规范。这“八字真经”也成为此后的两千年当中历朝历代龙椅中人驭人、治国的不二法宝。孔子也因此八字被抬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神坛。
孔子51岁时,他被任命为鲁国中都地方的行政长官,从而获得了一个实现其“以礼治国”政治实践的平台。在孔子的宣传下人们忽然发现,原来日常中的养、生、送、死都是有礼节的,天下事无论大小,大不过一个“礼”字,礼立了,人也就立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提倡一方面要统治者相亲相爱,要加强内部的团结;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剥削和压迫民众。
在他为官四年的时间里始终秉承着这一理念。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理念用在国家间的交往上。在齐鲁两国国君夹谷峰会中为了实现让齐国归还先前侵占的那些鲁国的土地这一目的,孔子以为重要的还是要以“礼”。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力可以赢得一时,有礼可以赢得一世。所以孔子决定和齐景公讲礼。因此当齐景公要求鲁定公遵守两国盟约的条款,如果齐国出兵打仗的话,作为同盟国的鲁国必须派出三百辆兵车相随,否则就是违约时,孔子一报还一报,他让齐国归还先前侵占的那些鲁国的土地,以实现双方平等、同盟的愿景。孔子充分阐述了礼尚往来应作为两国同盟的必要条件,让齐景公无话好说,并最终退回了先前侵占的鲁国的土地。这实在是一次礼的胜利,让礼仪的归礼仪,让暴力的归暴力。孔子在其知天命之年将人间之事处理得游刃有余,也是“礼”的一次重大实践。
但是,孔子在接下来的“堕三都”事件却失败了,或许是孔子太操之过急,或许是固有势力太顽固。所谓的“堕三都”就是拆毁三桓所建城堡,让国家重新归于大一统,以实现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八字方针。其实孔子要拆的哪是三桓所建的城堡,他要拆的是人心和欲望。最终,城堡牢不可破,孔子所谓人间礼仪、天下秩序,终究在这顽固的城堡面前败下阵来,“堕三都”计划以失败告终。当然,一同败下阵来的还有孔子的理想。他也认识到所谓理想,往往会在付出代价之后一无所得,就连一块微不足道的祭肉也没得到,孔子也陷入首鼠两端的尴尬局面。所以在鲁定公13年的时候,孔子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不久因为政治见解不合,孔子离开了鲁国,带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四处游说,这一年孔子已经55岁。这也是他人生的拐点。
孔子带弟子们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还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他奉粟6万,但没给他任何官职,也没有让他参与政事,而且还常被人监视,所以孔子在卫国只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打算去陈国。可是由于误会被人围了五日,后又遇卫国贵族公权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便和弟子们只能再返回卫国,卫灵公此次还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返回。为什么呢?一是卫灵公反复无常,对孔子他们表现出时好时坏。二是孔子他们一行人离开卫国,也没有太好的去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后来在孔子59岁这一年还是离开了卫国,经过了曹、宋、郑到了陈国可好景不长三年后吴国与陈国交战。由于战乱孔子不得不带弟子们离开。此时楚国人得到了孔子和弟子们离开了陈国,就派人到前往陈国和蔡国的交界处去接孔子师徒一行人。可这是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又怕他到了楚国被重用对自己国家不利,所以就在半道截住孔子他们,绝粮7天后,后来弟子子贡找到楚国派人接回孔子他们。这样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在64岁又回到了卫国,之后在弟子们一番努力下68岁的孔子被迎回鲁国,由于长时间颠沛流离,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五年后孔子患病不愈,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孔子的一生多一半,是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比较完整教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为历代树立了良好的师德榜样。评价孔子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他对华夏民族的个性、气质产生无疑是影响最大的杰出人物。他的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追求真、善、美和理想的社会;他的品格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他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坚持;安平乐道的苦乐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严谨与执着激励着子孙万代。胸怀坦荡、直道而行、不畏艰难更是后辈的楷模,
十八年的漂泊和颠沛流离说明了什么?这是将一个人与其坚守的信仰及其深陷其中的时代关系演绎得决绝而恩怨交集,令人唏嘘不已。孔子在接近生命终点自我评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或许这样的总结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它太平淡了,然而这正体现了孔子极高境界。成为美谈的正是他“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与人为善的做人准则.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再现孔子他已成为永恒,他指点了中华文明千年不易的大秩序和华夏万千气象,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圣人之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孔子知道的是自己的思想一定会被人们所接受,孔子没想到是他不仅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同时他也在影响着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