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铺垫 伏笔 衬托 悬念

 cuily123 2011-09-30

                               铺垫 伏笔 衬托 悬念  

找到了三点区别! 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 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2、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衬托”的概念

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配”,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常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叫衬托。被衬托的主要事物叫本体,用作陪衬的次要事物叫衬体。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正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有类似点的事物从正面陪衬主体。例如: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现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这里是用美好的景物,来正面衬托英俊的少年闰土。

反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对立的事物从反面陪衬主体。如《羚羊木雕》中用奶奶的明白事理反衬爸爸妈妈的不近人情。王维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虫鸟的叫声反衬出山林的幽静。

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在运用中常表现为以景衬景、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动衬静等多种情形,如上文所举《故乡》的例句是以景衬人,王维诗句是以动衬静。

反衬和对比中的双方都是相反、相对立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反衬的双方一主一次,通过衬体的陪衬,来使主体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双方是并列关系,通过对比,使双方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而《春夜喜雨》中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是反衬,“黑”是“春夜”的主要特征,而江船上的一点灯火更反衬出夜之黑。

我们在解答有关衬托的题目时,也应该具体地答出“用甲的什么特征从正面(反面)衬托出乙的什么特征”,而不能简单地答“用甲衬托乙”。

 “铺垫" 的概念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下面我们来了解几种常见的铺垫形式: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1,从目的上看,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在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件蓄势;伏笔是为了对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

铺垫  伏笔  衬托  悬念 - 雪中竹梅 - zhxj151746178811 的博客

2,从形态上看,铺垫是“显性”的,对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描述;而伏笔是“隐性”的,往往一笔带过。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 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 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这样,你的回答就不会被阅卷老师“打折扣”了。

 “伏笔”的概念

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现代文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伏笔:

1,伏笔与照应。如“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重庆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此题,就是要在文中找到与伏笔相照应的情节,再概括情节大意;有时,设题者也会要求为后面的情节找伏笔,或者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1)“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3)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2,伏笔的作用。(1)单个句子的作用,可用“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式回答。(2)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个性+共性”的格式回答,如“前面的伏笔和后面的照应更突出了豹子对人信任而送命的悲剧(个性),同时使文章更加精致、严密,更加具有震撼力(共性)”(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第15题答案)。

3,综合分析。如“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时,应先找出文中的伏笔和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再分析伏笔手法的作用。

悬念和伏笔
                                             张舍中学  无垠
     悬念是能引起读者急切期待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结局,形成悬挂惦念心里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是层层设置悬念的范文。文章开始“我”和老余为投宿而万分焦急时,出现了能住宿、有饭吃的小茅屋。小茅屋的主人时谁呢?来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这是第一次误会;第二天间到哈尼小姑娘,这是第二次误会;最后才使读者明白,屋主人使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我们”——主宰人们思想的雷锋精神。这样,读者怀着急切的心理要读下文,这是悬念的艺术魅力。
    伏笔使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从而使人物的出现、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鲁迅的《孔乙己》在描写孔乙己前,作品中的“我”有这样一段交代:“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有了这样的伏笔,后面写到孔乙己惹人哄笑的几件事,读者也感到合情合理。
    由此,悬念和伏笔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点:
    一、从位置上看。悬念一般用在作品中的显眼处,常开首即悬,紧扣读者心弦,卒文见旨,使读者有茅塞顿开之感。伏笔一般设于人不着意处,看似闲散之笔,实则与后文的“照应”遥相呼应。
    二、从方法上看。悬念有意置疑问之前,藏结论于后,有时连续设置疑问,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浓。伏笔有意义在文中交代清楚,使不显露的,直到后文出现了“照应”,读者才恍然大悟,使“伏笔”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从作用上看。悬念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能使读者产生急切读下去的强烈愿望。当最后悬念释除,真相大白时,读者急切期待的情绪才松弛下来,感情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极大艺术享受。有了伏笔,使后文中突然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显得合理。自然,文章的结构也显得更紧凑严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