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案例
第一讲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表现性学习课型中的应用杭州学军中学 徐玉民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表现性学习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这一全球性的教育口号,在全球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重视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从新的认识论角度出发,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表现性语文学习理念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 21世纪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的教学建议。表现性语文学习强调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赋予学习以生活的意义;强调教学方式的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强调以学生的表现为教学的中心,“能用普通话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让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表现性学习强调以建构人的生命意义为目标,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发展和创新生命的意义。 二、 高中语文表现性学习设计原则
表现性语文学习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活体验与人生智慧,感悟生活世界与知识魅力,富于生命活力与人文关怀的艺术境界。 (一) 相信学生有精彩的表现。
教师要相信学生潜藏有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毎一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都是有培养前途的,是有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的,而且有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有精彩的表现。教师应对毎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当教师的都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不少后进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时表现得沉闷不语,无动于衷,而在某些活动中却生龙活虎,聪明伶俐;不少顽皮生,在课堂纪律约束时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一到课外却判若两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学生有否精彩的表现,关键在于教师。假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出彩的表现亮点,使课堂燃放出学生精彩表现的光芒。 (二) 尊重学生独特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等的不同,他们所具有的 “ 内心世界 ” 就有差异。也正因为客观存在的兴趣、爱好、需要、追求、性格、智力等方面的各不相同,因而在学习中,每个人的认知、情感、体验、价值观也会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性,差异性,不能用教师自身的领悟去衡量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表现。否则,将扼杀学生的个性,湮没学生独特的意想不到的精彩表现。 (三) 表现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是人生的过程与体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人正经历着的世界,是人的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世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就不会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新一轮课程设置将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引入文学世界的教育。众所周知,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以不同的样式向我们讲述人类的过去的生活及其生活世界。(包括人类在以往对善恶所作的选择及其结果,帮助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两难的问题时如何决策) 教师与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世界,他们以各自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体验、理解与感悟来使得世界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也是这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将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表现出来。对文学世界的理解只有在和教师学生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这种体验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协商才能产生智慧和机智,这种智慧和机智只有通过学生的表现——或演讲、或表演、或对话、或讨论、或辩论,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其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在课堂上,从文本出发,教师要叙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学生要讲述自己的成长体验。学生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这种能力反映了学生对课堂有效信息敏锐的捕捉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得体的应对能力。教师可以把课堂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可以恰倒好处的把教学引向高潮,推向深入。学生可以在这种实践中真正受到课程内容不仅体现在书本中,体现在教师的讲解中,也体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知识的获得不单单是理解与运用,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使知识融入自己的经验结构之中,由此获得生长和发展。 (四)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表现性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和实践生命的意义。(应以如何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命为起点,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生命内涵。)早在 90 年代,叶澜就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生命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学习和审美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教师要相信学生潜藏有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都是有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的,而且有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有精彩的表现力。学生这种表现力能否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关键是看语文给他们创设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空间。假若语文教师能创设宽松和谐的语文学堂,设计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出彩的表现亮点,使课堂燃放出学生精彩表现的光芒。 第二讲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古典戏曲鉴赏课型中的应用
杭州学军中学 倪宜 一、什么是戏曲鉴赏型课
中国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她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中国戏曲文学是一种“剧诗”型文学。许多优秀剧作的曲词,“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元杂剧语),实际上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它们有机融合在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中,帮助演员描摹场景和心境,使满台诗意盎然,耐人品味。因此鉴赏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品味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从品味曲词和宾白入手,要在充分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来领会。不仅要理解其语意,注意其修辞特点,而且要着眼于表达效果,体会其情味,认识其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还要注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古代戏曲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合戏剧的特点,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代戏曲还往往用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胜。所以鉴赏古代戏曲要注意体会戏曲中情景交融和浪漫主义等艺术手法。 二、戏曲鉴赏型课的特点 1 .课堂教学要有情景的创设。 2 .课堂教学要重点鉴赏,不需面面俱到。 3 .课堂教学要安排学生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4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赏析,阐述个人见解。 5 .课堂教学要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6 .课堂教学要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活动。 三、戏曲鉴赏型课教学设计原则 1 .以媒体的合理使用为前提,引导学生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为宗旨展开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 3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的展开教学。 • 戏曲鉴赏型课的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