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圣陶杯”课堂教学展示课现场评课实录 ![]() 第三届“圣陶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于 本次课堂教学展示课分为3个单元,各单元已有评委评课,以下评述只讲本人印象深刻的几点。 两点说明: 1.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每节课都可以视为一件艺术品。因此,也就见仁见智,评课仅供参考。 2.教研活动是观摩平台,目的在于研讨。相对而言,有的课好一些,有的课逊色一些,但这种差距并不决定其引发研讨的价值。好课有其值得商榷之处,不尽人意的课或许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3.只讲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对某堂课做整体评价。 一、本届展示课值得肯定的地方 1.回归传统:重视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 对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的重视可以视为对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体现在:落实字词、重视诵读、重视板书设计等。教师终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了——对学生而言,这是必要的语文基本功示范;教师终于舍得时间让学生诵读,甚至能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了——这种现象虽然还不够普遍,但毕竟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 例如:哈尔滨九中 又如:天津大港区油田实验高中 2.研读文本:依据文本阐发文意,言之有据 多年来,脱离文本,空泛议论的现象屡见不鲜。名曰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其实脱离了对语言文字的解读,还奢谈什么“人文性”呢? 例如:哈尔滨九中姜珠老师讲授《诗经﹒氓》,在概括文本内容时,学生说第四章是写“婚中”,教师提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去往何处?回娘家了,是省亲吗?不是,往而不返,是“婚变”。 3.教学设计:文本解读的拓展与迁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例如:四川绵阳市南山中学 这节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教学指向是在解读文本,还是解读相关资料?文本解读的拓展与迁移如何把握好“度”,值得考量。 这里特别提及两点: 4.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1)把文本放在它所滋生的文化土壤中去解读。 文本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滋生出来的,脱离了它所滋生的文化土壤,是难以深入理解的,甚至产生误读。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只有把文本放在相应的文化体系中才能正确理解文本内涵。 例如:吉林市一中 (2)暗示文章应该怎样写——这是语文教学应该回答的问题。 语文教学包括三个层面: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样写的——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平常的语文教学止于“文章写了什么”这个层面,很少关注“文章应该怎样写”。解读文章是怎样写的,对作文起着示范作用。 例如:杭州二中 二、商榷意见 1.教学是文本解读过程,还是印证过程? 例如:重庆兼善中学张春艳老师讲授《赤壁赋》(苏轼)、内蒙古包头一中贾侦老师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先引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文字:“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并且,张春艳老师的课围绕苏东坡是否真的“突围”而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先入为主之嫌。这是在解读文本,还是用文本来印证引述?况且所引语段是描述,而不是论断,余秋雨先生在这里并没有提出学术观点,又何须印证?“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但教学设计却未必如此“注定”。作为封建士大夫,苏东坡深受儒道二学影响,徘徊与出世与入世之间,得志之时儒家思想占上风,失意之时凭道家思想以解脱,这才是“突围”的关键。 2.文本阅读指向哪里? 例如,天津大港区油田实验中学刘铭老师讲授《埃菲尔铁塔沉思》(张抗抗)、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赵红颜老师讲授《荆轲刺秦王》都引导学生批注文本(点评),这种传统方式值得借鉴。但具体做法值得商榷:先给出“批注”定义,然后再给出批注示例,进而朗读——赏析批注示例。示例本身就表明了什么是“批注”,还有必要先下定义吗?这样一来教学的逻辑就成了:是什么——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再者,教学旨在解读文本,还是解读评注文字?毫厘之差,导致方向偏移。 又如:包头一中贾侦老师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该课整体看讲得很生动,再现了作品豪放风格。但是,练习设计出现了“偏移”:以“豪放”为题写一段话。“豪放”是作品风格,而不是作品主题,这个写作练习与文本何干? 3.教学机智:随机生成与随机取舍。 例如:安徽省青阳县木镇中学曹文斌老师讲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讲得很有声色,其中引了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与课文描写相映成趣。不足之处是,上课伊始,学生就给出了“答案”——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文章的作结语句)。结论突然“提前”出来了,课就难讲了。也许教师一时不知所措,只好让学生依次解释:什么是“有学问”、什么是“有文采”、什么是“有热心肠”,这显然是无问之问。其实教师可以顺势而上,一句带起:“何以见得”?学生自然回到文本,举出例证。其实,这句话中所提三点,文中都有相对应的段落,据此也可以总结出文章由分而总的结构。 又如:有的课整体看讲得很顺畅,在课堂时限内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次要内容没有讲完,这不足为怪,讲到哪算哪,交代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压堂现象并不少见,有的严重超时,影响了展示效果,引为遗憾。打个比方:你手执一匹好锦缎,上面绣着好图案,一再指给人家看,直把人看得生疲倦,就是不肯动刀剪。原想做一件旗袍,可惜来不及了;那就拦腰一剪,做件短衫吧;做短衫也来不及了,那就舍去衣袖,做个马甲吧——谁说马甲不是衣衫? 还是那句俗话:看花容易绣花难。不妥不当之处请授课教师多多谅解。 为节省时间,我的话也就此“剪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