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课堂的十大假象解读(二)

 廖shengquan 2011-10-01

第六大假象:教学过程中的假民主

行为描述:

案例1:在一次语文优质课竞赛上,有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小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段。完成词语教学环节,学生自读找出课文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师板书列出大括号: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师:同学们,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它可以分为哪四个部分?生: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部分。(师板书)师:同学们,你们最先想学哪个部分呢?生:我想先去看看海滩。

师:海滩的确很美,我们的海面更美,我们先去海面看看,好吗?师生学习海水部分,刚刚回答的学生有些不大开心。

案例2:有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上册《AO OU IU》第一课时时出现以下情况。

师在每次要读的同时会这样询求学生的意见:“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开小火车,好吗?”“我们请小老师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读音标调,标完声调后,师:“小朋友们,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此时学生已开始精神不集中,有的没兴趣读了。)

 行为探析:课程改革实践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一些变化,课堂形式从沉闷封闭走向了快乐开放,教师团队从激烈竞争走向了双赢合作,师生交流从反对话走向了心灵对话。这是新课程提倡“教育民主化”的体现,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等特点。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在师生密切的配合中,我们的课堂是否真的重视了民主,体现了民主。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还是发现了“假民主”的存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是故意或刻意表现民主意识,骨子里则是专制思想。

 

案例1中的教师完全可以避免“假放手”,然而教师为什么没有做到,那是因为她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从而导致教学设计上不够周全。既然要体现一堂课的民主,那就应该在备课,设计课件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想法,有可能学生想先学这一段,那么课件必须做好,并且具有随机性,教师忽略了这点,民主的问题就等于白设置,而且更显得牵强。这样的民主,倒不如不要,干脆教师直接引入课文海面段的学习来得更自然。案例2中所述的拼音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发音,学生根据发音方法练习读,根据图记形,辨认声调为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变着方式进行读的巩固。其实“好吗”就是要让学生说好,商量等于没有商量,反倒让人觉得多余。

行为策略:教育民主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效课堂必是重视民主,体现民主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民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大于等于师,做民主的朋友。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也就是说孩子的地位大于等于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孩子,无论他的成绩如何,无论他的行为如何,无论他的父母如何,在课堂上就是平等的,用“民主”去对待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对待他们每一个稚嫩的疑问,对待他们每一次细微的进步,这样他们才把你当朋友,才乐于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声音,真心和你进行心灵的交流。 无论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上,教师都应创立一个民主的环境,怀着民主理念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2、解读把握教材,做民主的保障。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地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是教学设计之本。唯有准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更深入地开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用活、用好教材,才能营造出可以实现的民主环境。只有在深入解读教材,全面考虑设计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拥有民主的保障,给学生一个自由飞翔的知识空间。

3、谨记所设疑问,做民主有心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意外提出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有些教师会时刻关注,留意;而有些教师则会敷衍,带过算数。而这样的差别就是“民主”的差别。

4、尊重学生情感,做民主倾听者。

教师在要求学生学会听,认真听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先成为一个倾听者。教师应耐心并用心地听孩子说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字,给孩子的情感一个回应,任何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发言有个情感的回赠。让学生明白,我们是被老师关注着的,爱护着的。

第七大假象:集体备课中的假研讨

行为描述:某初中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内容是《与朱元思书》。备课组长孙老师主持,本次中心发言人轮到王老师,王老师首先将自己打印好的教学设计每人发了一份,然后照着教学设计说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基本过程、教学时间和注意的几个方面,其他老师一边听一边看教学设计,王老师发言结束后,组长孙老师问大家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内容,大家都说蛮好,还有个老师说这是从教师用书上抄下来的,肯定好。接着孙老师布置下一次备课内容由谁负责,宣布散会。

行为探析: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形式。围绕课堂教学,通过集体参与,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集思广益,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学研究和讨论,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整体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像上述学校出现的集体备课现象,我们可以经常碰到。

我认为上述做法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少反思和上周教学工作的得失总结;二是因集体备课要求不够明确,很多时候集体备课除了主备课老师主讲外,其他老师因没有提前备课,很难提出有价值的教学建议;三是集体备课内容上偏向知识点过多,而教学资料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及对学生学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偏少;四是主备课人(即中心发言人)发言完后没有落实重点知识清单等,具体操作中没有实用性。主要原因是:一是集体备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为什么要集体备课?);二是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标准降低(集体备课能给我什么?);三是技术层面还缺乏必要的“套路”创新(怎么进行集体备课)。

行为策略:集体备课是各学科组要开展的常规教学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各学科集体备课事先确定主备人,主备人超前一周按课时准备好说课提纲,提纲必需含有教学目标、教与学过程设计以及课程内容。集体备课时,结合主备人说课内容,备课组成员研讨教与学的最优化方法,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切合教学实际的个性化教案。

2、学科组教师每人都准备好说课提纲,集体备课时,临时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老师参与研讨,提出建议,修改完善后形成教案,下次集体备课时,首先反思得失,然后再修订教学方案,更新教案内容。

3、学科组教师每人准备好说课提纲,集体备课时不定中心发言人,每个人就某一方面重点发言,相互研讨交流,最后形成教学方案。

集体备课中,重要的是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开展研讨活动,研讨既要认真地研究教材,更要侧重于研究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教案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要达到以下目标:(1)落实基点。落实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训练点及其与思想教育的基本结合点,明确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点以及学法指导点和科学方法训练点;(2)突出重点。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3)突破难点。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能力训练难点,有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4)巧析异点。明确本节课中的知识点与以前或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5)激发疑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适当的设疑;(6)体现特点。能够体现本节课的特点,反映了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特色。以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要求。

第八大假象:教研活动中的假评课

行为描述:某校数学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听了一节数学研讨课,听课后教师在一起评课。教师甲说:课堂教学流程清晰,环节到位。教师乙说:教学中突出了目标导引,注重了当堂训练、以练为主的目标。教师丙说:整堂课实在有用。教师丁说: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过程实在,教学效果好,值得我们学习。教研组长要求老师们说几点建议或不足时,在场的老师都沉默了。

行为探析: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具体地说: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上述评课现象,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一起评课说某某老师上课的一大堆优点,而说到这节课的建议和不足时就没有话了。由于评课者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也不能一样,泛泛听,泛泛评,评完之后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也没有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往往是甲老师出现的问题又在乙老师课堂上出现。

行为策略:1、要明确评课的视角。把握有效评课的视角,就是要体现出层次性,不同的人——骨干教师,侧重教学思想、教学特色、教学艺术、教材处理的独创性的分析总结;胜任教学的教师,重在课堂结构和教法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先进课改经验的推广运用;有待提高的教师,重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程序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以及教学基本功的评析。不同的课——实验课、示范课,突出一个“研”字,集思广益,抓住突破点、成功点、闪光点;评优课,突出一个“严”字,体现选拔功能。有待改进的课,突出一个“扶”字,引导理性反思,诊断问题,寻求改进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2、要明确评课的标准。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有“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善”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有意义”叶澜是这样表述的: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初步的意义是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我们不可能像大师那样高屋建瓴,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应新课程与自己的评课标准。我觉得一般教师选定“学生活动说和教学效益说”比较适合、妥当,还较容易操作。

学生活动说:(1)学生动起来了没有?(关注少数与全体的效应)(2)是不是自主地动起来了?(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3)是内心里动起来了?还是表面动起来了?(关注思维与精神领域)

教学效益说:(1)教学资源优质利用(2)教学潜能有效开发(3)实践过程有机展开(4)有用信息动态生成(5)发展需要适时满足

3、要聚焦评课的内容。听课者每人带着不同的目标和观测点进教室听课,评课时,每人就自己的观测点和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说。然后教研组将评说内容重点聚焦到课堂教学某一个方面,再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讨论,形成优化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让大家去分享、去实施。

第九大假象:课堂教学中的假问题

行为描述:某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提出了8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②统一战线建立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两个问题是复习上节课内容。) ③北伐的目标是什么? ④北伐的主要对象? ⑤北伐军分哪几路? ⑥北伐的主要战场在哪里? ⑦北伐军的主力是哪一路?⑧东路的讨伐对象是谁? 然后采用男女生竞赛计分的方式完成这8个问题。

行为探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是以问题而展开的。所谓的教学问题是一个有新的内涵的概念,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制的,又覆盖教材内容且认识水平较高的一些问题。它不是随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而是以“问题群”(指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的问题)的形式刻意安排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多为事实性问题,预设性问题多、生成性问题少,共性问题关注多、个性问题关注少,优秀群体的问题关心多、弱势群体的问题关心少。

上述案例中历史老师提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激发学生思维,不如说是打发课堂时间。很明显,第一,这些问题大部分是事实性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回答;第二,所提问题与其说是在努力引发一场有意义的讨论,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口头测验;第三,采取男女生比赛计分的办法,促进了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由于问题本身基本是一些判断题、填空题,大部分学生关注的是谁来回答问题,而并不是关注问题本身。而这种为问而问,为答而答,提问和回答事实上都已经远离了发问的初衷。

行为策略: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提问应该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必须教的东西不能直接讲授,必须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依据于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学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问题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班情、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让问题驱动教学,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 “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联系实际,贴近生活)。②“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利于思考,富于启迪)。③“问题”设计的导向性(强化“双基”,突出重难点)。④“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铺设“阶梯”,逐步深入)。⑤“问题”设计的创新性(强化思维,求异创新)。

第十大假象:常规管理中的假检查

行为描述:某天到某校随堂听课,发现王老师上课很随意,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好,后来查看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设计,翻看学生课堂练习册,老师只批改过一次,到教务处查看教学过程检查记载,却是这样记载:王老师,备课节次12节,等次:优;听课4节,评价:优;批改作业3次,评价:优;辅导学生记载4次,评价:优;教研组活动2次,评价:优;集体备课4次,评价:优。

行为探析: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要看教学结果,更要看过程的管理,在教学过程检查中,要注重教学工作的实效,要注重每个环节的有效。学校检查往往是检查和工作两张皮,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就采取赶备课、补作业、添记录、抄听课等方式应付学校检查,学校教研组组长在检查的时候,也没有认真进行评价,项项都是优,都不得罪,所以就出现了上述情况。这种过程管理不会带来好的教学风气,更不会带来好的教学质量。

行为策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先从过程管理抓起。有了过程管理的严、精、细、实,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抓教学过程管理,学校可采用一计划、五检查、三评比方法,具体操作是:

1 加强计划性,落实目标管理。开学初,学校要布置各学科教师针对教学任务,结合各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主管部门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完善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辅导等计划,在计划中明确规定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具体要求,如备课笔记的书写要求、写明笔记中各栏目所有的细小环节,体现备课的功夫。再如作业处理中,要求各学科设计好几种作业形式、每种作业每周次数和批改计划等。有了目标,教师就可以依据目标,扎实地完成教学常规,同科老师间也就可以做到步调一致,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位。

2 实施五查程序,促进目标落实。为了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学校可采用检查促落实的方法:一是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三项中,每次至少检查其中一项,促进互相学习交流,促进按时完成任务。二是发动学生评教评学,每学期至少两次抽学生代表对各科教师教学情况用问卷方式打等第,再将学生的反映及时汇总、及时反馈到教师群体中,使教学过程接受学生随时监督。三是教务处、校长室抽查,在听课后,相应处室必须立即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作业布置批改情况,使得每个人做到随时接受目标检测。四是组织教研组、备课组长参与全校交叉检查备课、批改作业、听课等笔记,分优、中、差等第,当场亮分,使得检查工作公平、公正。同时达到学段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目的。五是学校值日组查,要求校级值日组全天候检查教师考勤、上课有无违纪、辅导是否到位等,发现一起违规,当即记录,通报批评,月底兑现。通过以上五查,做到立体式、全方位管理,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多元监控之中,真正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3、发动三级评比,强化过程管理。学校要将教学过程管理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做到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同时发动年级组、教务处、学校三级考核评比,使得每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多方监控之下,体现学校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