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清瘟败毒饮临床应用

 GUISHANNONGFU 2011-10-02
清瘟败毒饮临床应用 共有 0 条回复件
  • 游客
  • 发表于 2011-09-18 08:03:57 
    引用 1
  • 摘要:  清瘟败毒饮临床应用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载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瘟”即瘟疫,亦称温疫。是感受自然界疫疠之气而引发的、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所谓“ ...
  •   清瘟败毒饮临床应用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载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瘟”即瘟疫,亦称温疫。是感受自然界疫疠之气而引发的、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所谓“疫疠之气”,又称毒气、戾气或杂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古人认为,疫病之气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与久旱、酷热等反常气候有关。因此,瘟疫也可以理解为就是“热疫”。清瘟败毒饮所主治的证候,便是因疫毒邪气内侵脏腑,外窜肌表,气血两燔,表里俱盛的火热实证。临床表现为高热汗出,大渴饮冷,口干咽痛,头痛如劈,干呕狂躁,神昏谵语,或吐衄,或发斑,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细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等。

      所谓“气血两燔”的“燔”,是燃烧之意,形容火热之盛。在热性疾病中,气分的热邪未解,而血分的热邪又盛,便称为气血两燔。医学教育 网原创在上述的种种症状中,高热、汗出、大渴、脉浮大而数等是热毒在气分,损伤津的表现,称之为“四大”症;吐血、衄血、发斑、发热等、则是热毒盛于血分,迫血妄行的结果。其他如咽痛唇焦、头痛如劈等,是毒热上攻,清窍不利;干呕狂躁,神昏谵语等是毒热扰动心、胃之故;四肢抽搐是热毒灼肝,筋脉挛急;四肢厥逆(手足发凉)是热毒内闭,阳逆不能外达四肢。尽管症状纷纭繁杂,总的病理机制则是温疫热毒,两燔气血。清瘟败毒饮顾名思义,正是具有清气凉血、泄火解毒之效,故而恰用于本类病证。

      本方的药物组成是:生石膏30-60克(先煎),细生地10-30克,乌犀角6-12克(磨服),真川连5-12克,知母、元参各12克,栀子、桔梗、黄芩医学教育 网原创、赤芍、连翘、丹皮各9克,鲜竹叶、甘草各6克。先煎石膏,煮沸10余分钟后,再入其他药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先煎兑入,分2次服。以上各药的剂量系据临床用量酌定,不同于原方。特别是生石膏一味,原方用量甚大,最多达240克,以致医家不敢用,病家不敢服,药店也不敢卖。但原书认为:“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数十年来,颇堪自信。”这说明,投药是否恰当,要害在于辨证是否准确。清代医家王士雄说:“先议病,后议药,中病即是良药。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苟食而不化,则粗庸偏谬,贻害无穷,非独石膏为然。”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清瘟败毒饮是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其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颇强。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热。因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经的气血皆禀于胃,所以胃热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石膏配知母、甘草是白虎汤法,有清热保津之功,加以连翘、竹叶,轻清宣透,驱热外达,可以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再加芩、连、栀子(即黄连解毒汤法)通泄三焦,可清泄气分上下之火邪。诸药合用,目的在大清气分之热。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共用,为犀角地黄汤法,专于凉血解毒,养阴化瘀,以清血分之热。以上三方合用,则气血两清的作用尤强。此外,元参、桔梗、甘草、连翘同用,还能清润咽喉,治咽于肿痛;竹叶、栀子同用则清心利尿,导热下行。综合本方诸药的配伍,对疫毒火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的证候,确为有效的良方。目前对于乙脑、流脑、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产后高热等病见于上述气血两燔证候者,也常用本方治疗

      本人临床应用变化的方剂:冬瘟流感(症见 头痛 眼睛 红肿 大便溏等) 年一月26日

      生石膏30-60克(先煎),细生地10-30克,水牛角20克,川连5-12克,知母、元参各12克,栀子、桔梗、黄芩12g 赤芍、连翘、丹皮各9克,鲜竹叶、甘草各6克、菊花10g 、石决明粉20g、 桔梗12g 、可加 紫苏叶10g 、大黄6g。水煎服。

      方剂名称清瘟败毒饮

      药物组成生石膏大剂6-8两,中剂2-4两,小剂8钱-1两2钱,小生地大剂6钱-1两,中剂3-5钱,小剂2-4钱,乌犀角大剂6-8钱,中剂3-4钱,小剂2-4钱,真川连大剂4-6钱,中剂2-4钱,小剂1钱-1钱半,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加减头痛倾侧,加石膏、玄参、甘菊花;骨节烦痛,腰如被杖,加石膏、玄参、黄柏;遍体炎炎,加石膏、生地、川连、黄芩、丹皮;静躁不常,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黄芩;火扰不寐,加石膏、犀角、琥珀、川连;周身如冰,加石膏、川连、犀角、黄柏、丹皮;四肢逆冷,加石膏;筋抽脉惕,加石膏、丹皮、胆草;大渴不已,加石膏、花粉;胃热不食,加石膏、枳壳;胸膈遏郁,加川连、枳壳、桔梗、瓜蒌霜;昏闷无声,加石膏、川连、犀角、黄芩、羚羊角、桑皮;筋肉瞤动,加生地、石膏、黄柏、玄参;冷气上升,加石膏、生地、丹皮、川连、犀角、胆草;口秽喷人,加石膏、川连、犀角;满口如霜,加石膏、川连、连翘、犀角、黄柏、生地;咽喉肿痛,加石膏、桔梗、玄参、牛子、射干,山豆根;嘴唇焮肿,加石膏、川连翘、天花粉;脸上燎泡,加石膏、生地、银花、板蓝根、紫菀地丁、马勃、归尾、丹皮、玄参;大头天行,加石膏、归尾、板蓝根、马勃、紫菀地丁、银花、玄参、僵蚕、生大黄;痄腮,加石膏、归尾、银花、玄参、紫菀地丁、丹皮、马勃、连翘、板蓝根;颈颌肿痛,加石膏、桔梗、牛蒡子、夏枯草、紫菀地丁、玄参、连翘、银花、山豆根;耳后痛硬,加石膏、连翘、生地、天花粉、紫花地丁、丹皮、银花、板蓝根、玄参;耳聋口苦,加生地、玄参、柴胡、黄柏;嗒舌弄舌,加石膏、川连、犀角、黄柏、玄参;红丝绕目,加菊花、红花、蝉衣、谷精草、归尾;头汗如涌,加石膏、玄参;咬牙,加石膏、生地、丹皮、龙胆草、栀子;鼻血泉涌,加石膏、生地、黄连、羚羊角、桑皮(生用)、玄参、棕炭、黄芩;舌上珍珠,加石膏、川连、犀角、连翘、净银花、玄参、花粉;舌如铁甲,加石膏、犀角、川连、知母、天花粉、连翘、玄参、黄柏;舌丁,加石膏、川连、犀角、连翘、银花;舌长,以片脑为末涂舌上,应手而缩,甚者必须5钱而愈;舌衄,加石膏、丹皮、生地、川连、犀角、栀子、败棕炭;齿衄,加石膏、黄柏、生地、丹皮、栀子、犀角、川连、玄参、黄芩;谵语,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栀子、黄柏、龙胆草;呃逆,加石膏、柿蒂、银杏、竹茹、羚羊角、枇杷叶,不止,用四磨饮1钱,调服本方即止;呕吐,加石膏、川连、滑石、甘草、伏龙肝;似痢非痢,加石膏、川连、滑石、猪苓、泽泻、水通;热注大肠,加同上;大便不通,加川军,另用蜜煎导法;大便下血,加生地、槐花、棕炭、侧柏叶;小便短缩如油,加滑石、泽泻、猪苓、木通、通草、扁蓄;小便溺血,加生地、桃仁、滑石、茅根、川牛膝、琥珀、棕炭;发狂,加石膏、犀角、川连、栀子、丹皮、川黄柏;痰中带血,加石膏、黄芩、棕炭、生桑皮、羚羊角、生地、瓜蒌霜;遗尿,加石膏、川连、犀角、滑石;喘嗽,加桑皮、黄芩、石膏、羚羊角;发黄,加石膏、滑石、栀子、茵陈、猪苓、泽泻、木通;循衣摸床,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栀子、胆草;狐惑,加石膏、犀角、苦参、乌梅、槐子;战汗,战后汗出,脉静身凉不用药,有余热即服本方小剂,1药而安;瘟毒发疮,加石膏、生地、川连、紫菀地丁、金银花,上加升麻,下加川牛膝,胸加枳壳、蒲公英,背加威灵仙,出头者加皂刺。

      处方来源《疫疹一得》卷下。

      方剂主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现代多用于脑炎乙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方剂功效解外化内,升清降浊。

      临床应用1.乙型脑炎:用本方共治疗78例乙型脑炎,其中轻型17例,中型28例,重型22例,暴发型11例。方法:卫、气分证明显者,本方去犀角,牡丹皮,加金银花、大青叶等,并重用连翘,竹叶;营、血分证为主者,去连翘、竹叶,加麦冬、羚羊角、钩藤、全蝎等,平均用药6.8剂,并配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等。结果:痊愈69例,好转5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94.9%。

      2.钩端螺旋体病:用本方加减治疗68例钩端螺旋体病。其中流感伤寒型62例,黄疸出血型3例,脑膜脑炎型2例,肺出血型1例。方用:水牛角、生石膏、生地黄、土茯苓、薏仁各30g、黄连6g、知母、黄芩、栀子、牡丹皮、赤芍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病危重者每日2-3剂。湿热并重,加白蔻仁;湿重干热,加茵陈、金钱草;热入营血,加大黄、藕节、血余炭;热入心包,肝风内动,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高热烦躁,加青蒿、花粉;恶心呕吐,加藿香、白蔻。危重者,辅以西药抢救治疗。结果:68例中以服基本方为主,治愈者65例,另外3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亦获痊愈。

      各家论述1.《疫疹一得》: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2.《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本方为大寒解毒之剂。方中综合白虎、犀角地黄、黄连解毒3方加减,合为1方。白虎汤清阳明经大热,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加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连翘载药上行。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之功。

      用法用量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如斑一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4-5分,引毒外透。

      附注①《增订伤暑全书》本方用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②方中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用量原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