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

 李平东方明珠 2011-10-02

文字  

2010-10-21 21:11:26|  分类: 古代汉语 |  标签:古代汉语  考研  学习   |字号 订阅

 

 

○汉字的结构

◎汉字结构的理论

(一)六书说。

·最早记载“六书”名称的文献是《周礼》。但其中并未说明六书具体的分类。到东汉,六书的细目和具体内容才见之于班固《汉书》、郑众《周礼注》和许慎《说文解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关于六书的说解,必须背过。)

·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为最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四体二用”说

“四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二用”是指转注和假借。这种说法明确将六书分为两大类,前四书被归入造字的范畴,后二书被归入用字的范畴。这种归类是清人戴震接受了明人杨慎的观点,并加以发挥而提出的,为后来的学者所肯定。

(二)六书三偶说

南唐学者徐锴提出。指六书可以根据其特点两两相配成三对,即象形、指事为一对,会意、形声为一对,转注、假借为一对。这一学说对于认识六书的异同有很大的帮助,但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三)三书说

·近人唐兰提出。其三书是指: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他认为“象形、象意是上古期的图画文字,形声文字是近古期的声符文字,这三类可以包括尽一切中国文字”。“三书说”对汉字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有一定影响,但界限不够分明,忽视了假借字的存在是其问题与不足。

·陈梦家的“三书”是指象形、假借和形声。

·裘锡圭的“三书”是指表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

(四)写词说

近人孙常叙提出。其基本观点是,词可以从内涵角度去写,也可以从声音角度去写。从内涵角度写词的方法有象物、象事、象意三类;从声音角度写词的方法有假借、形声两类。

◎六书与汉字的结构

(一)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许慎)

体:指物体。诘诎:义为曲折。

象形,画成实物的形体,笔划随着物体的轮廓曲折变化,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根据许慎的解说,象形是一种描绘实物形体的造字法。

象形字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

分类:

1、独体象形    只由一个单纯的符号构成,没有陪衬性的辅助成分。

例:鱼、虎、牛、羊、马、鹿。

2、合体象形    指字中除字义指向部分外,还添加有陪衬性的辅助成分。辅助成分可能是字,也可能是一种非字的符号。

例:立、眉、齿、石、只、果。

·象形字的特点:

1、多数都是独体的,少数是合体的。合体的由字义所在的部分与附加部分共同构成。此两部分都可以是字,也可以是非字的符号。

2、体现的是具体的物象。

3、没有标音成分。

(二)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许慎)

事:指比较抽象、概括的事物。

指事,造出的字看了大体就能认识,仔细体察便可知道其意向所在,上、下就是这样的字。

以造字的角度看,指事是一种采用指事性符号去记录词的造字法。指事字表示的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分类:

1、独体指事    指单一的纯粹的指事性符号,上、下即属于独体指事字。此外,常见的独体指事字主要都是一些表数字的。

如:一、二、三、四、九、十、廿。

2、合体指事    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性的符号。

如:本、末、亦、寸、朱、血、刃、甘。

·指事字的特点: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指事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来。

2、没有表音成分。

·合体象形与合体指事的区别:

合体象形字的辅助成分可以是非字的符号,如“瓜”;也可以是字,如“眉”。指事字的指事符号均不是字,如“本”。

合体象形字的非字的辅助性符号都是象形的,如“瓜”、“眉”。合体指事字的指事符号都不是象形的,如“本”、“刃”。

(三)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许慎)

比:组合。类:某一类属的字。谊,即“义”的古字。指撝:指向;意向。“撝”同“挥”。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事类的字组合在一起会合其意义,从中体现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是这样的字。

会意字以象形字为基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而成,它与象形字的根本区别在于:象形字是独体的,而会意字是合体的。

最初的会意字体现的是本义,用形象化的符号去表示;后起的会意字,体现的则不一定是本义,可能是引申义,用以表示的符号也是非形象化的。

分类:

1、以形会意。

指会意字的字义主要是通过各构件在形体上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构件的画面特征起着重要作用。

如:休、牧、取、从、企。

2、以义会意。

指会意字字义主要是通过各构件在意义上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构件的意义关联起着重要作用,画面特征的作用较弱或不起作用。

如:男、劣、臭、雀、祟。

和指事字一样,会意也是弥补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种造字法。它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

·会意字的主要特点:

1、在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字所构成。

2、会意字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

3、没有表音成分。

(四)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许慎)

事指不同类的事物,名指意符(或称形符),譬指声符(或称音符)。

形声根据词所反映的事物取一个字作为意符,再取一个表示读音的字作为声符与意符相结合,“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可以说,形声字由意义类属和读音构件共同组成,表意兼表音。

形声是六书中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具体概念、抽象概念都可以用它去解决书写问题。

·形声字的特殊类型:

1、省声字    指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在造字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部分。

如:秋、家、恬、疫。

2、省形字

如:寐、弑、考。

3、亦声字    也叫会意兼形声字。其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故又是形声字。

如:授、娶、婚、忘。

亦声字一般都是由于词义引申分化而产生的后起字,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意符所构成的,故其声符同时具有表意的作用。

※“右文说”    宋代王圣美根据亦声字而提出,认为形声字的声符多兼表音义。因声符多在字的右侧,故称“右文说”。而后的许多学者都对此有所发挥。

·形声字的特点:

1、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所组成。

2、意符表示的是形声字的意义范畴,它对形声字字音传达的意义起到了辅助和加强的作用。但意符所表示的意义是模糊的,其确切含义还是通过读音传递的。

3、声符表示的是形声字的读音。注意由于历史音变而使声符在今天未能准确标音的情况。

(五)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许慎)

“转注四说”:

1、部首说    或称“形义说”。此说以南唐徐锴、清人江声为代表,认为“建类一首”的“首”是指《说文》的五百四十个部首,每一部首下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指“同意相受”。

2、互训说    此说以清人戴震、段玉裁为代表,认为转注不是造字法,而指的是同义词的互训关系。

3、引申说    此说以清人朱骏声为代表,认为转注不是造字法,而指的是词义引申。按照朱氏的说法,某字由本义引申出一个新义而仍用原字表示就是转注。他把例字修改为令、长。

4、同源说    或称“同族说”。此说以近人章太炎、陆宗达为代表,认为转注是指词义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老、考二字属于同根词)现象。

(六)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

假借,某词本来没有字,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长”就是这样的字。

许慎的定义不错,例字却有问题。他所举得例子是词义的引申而非假借。词义引申,字形一般不变,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共同点。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则没有联系。

如:

东    本像囊橐之形,是“橐”的古字,借为东方之“东”。

離    本为鸟名,即仓庚,借为分离之“离”。

·假借字的特点:

1、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是纯粹的表音符号。

2、意义上与本字没有联系。

 

○汉字形体的演变

秦及秦以前的汉字属于古文字阶段,汉以后的汉字属于今文字的阶段。

一、古文字阶段

古文字是秦及秦以前的各种文字的总称,对“今文字”而言,一般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文字和小篆。

㈠甲骨文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虽大都是刻在甲骨之上,但甲骨并非当时普通的书写材料,而属于占卜这一特殊需要所采用的特殊材料。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外,也有极少数是用毛笔写的。

毛笔和竹简的发明及使用早在商代时就已开始。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是王懿荣,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运藏龟》,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第一个考定甲骨真实出土地点的人是罗振玉,第一个利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并取得重要成就的是王国维。

㈡殷周金文

广义的金文包括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铜器铭文,狭义的金文仅指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

由于金文多数出现在钟鼎彝器上,铸造它们的材料是吉金(上好的金属叫吉金,主要指青铜),所以金文又有“钟鼎文”、“彝器文字”和“吉金文字”之称。

㈢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是指战国时期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使用的文字。

据近人王国维的研究,战国文字共分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统。

1、秦系文字    是指通行于秦国的文字,由西周金文发展而成,或称“西土文字”、“籀文”、“大篆”。

大篆是小篆的先河,相传周宣王时期的太史作了大篆《史籀》十五篇,故名。

大篆主要包括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

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人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的文字,故称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秦国国君游猎的四言诗,故又称“猎碣”,诗的格调与《诗经》相仿,每鼓一首。其制作时代处于西周晚期金文向小篆的过渡阶段。

2、六国文字    是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齐、楚、燕、赵、韩、魏等六国的文字,或称“东土文字”、“东方六国文字”、“六国古文”、“古文”等。

㈣小篆

小篆,对大篆而言,又名秦篆,是秦系文字的一种,由大篆省改整理而成。它是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政策时所颁行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运动,为汉字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今文字阶段

今文字对“古文字”而言,是汉以后历代出现的各种文字的总称,包括汉隶、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其共同的特点是字形笔画化、简明化,抛弃了象形特征。

㈠隶书

隶书或称“左书”、“隶字”、“史书”等。它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由小篆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型简易书体,起源于战国中晚期,到汉代开始成熟。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在汉字学史上叫做“隶变”。隶变的最大贡献是对汉字进行了大规模的简化,它符合文字的发展规律,但同时也破坏了汉字形义联系的统一。

㈡楷书

楷书又称作“真书”、“正书”,是由隶书和草书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字体。它萌芽于汉末,成熟于东晋,隋唐时有了大的发展,为东晋至今通行的书体。

“楷”就是楷模、规范的意思。

 

○古书中的用字

一、古今字

狭义上说,是对前代数词或数义共同的通用字与后代为了区别而另造的分化字的合称。从广义上说,凡是记录某一词义的先后出现的不同形体的字都可以叫古今字。以下所指为前者。古、今的界限是相对的。

一般,古字兼载有多个词或多个义项,今字分担的只是古字所记载的词或义项中的一部分,古今字之间不能划等号。

二、异体字

字形不同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下列情况均不属于异体字:

1、古通用字    指古代读音及部分义项相同的字。这类字在相同的义项上可以通用,但意义并不完全相等。

2、古音不同而义通的字    此类字的古音相近而不相同,在意义上也只是部分义项相同。

三、繁简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

1、它们只有形体上的繁简之别,音义完全相同,属于一对一的关系。

2、几个意义不同的繁体字采用了同一简体,原每个繁体字的字义都包含在简体字中,繁简间,属于多对一的关系。

四、通假字

指古人在书写时所使用的与本字同音的替代字。

※与假借字的区别:

假借字本无其字,借用已有的字去记录;通假字本有其字,只是在书写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使用本字而用了替代字。

两者共同点:

前者与新词音同,后者与本字音同。

通假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通假字具有与本字同样的表音功能。传达字义的主要工具是字音而不是字形,字形所传达的意义只是辅助性的。

 

◎判断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首先看两字之间读音是否相同或相近,是否存在形声字与声旁的关系,也就是说句子中的字形是否是另外一字的声旁(因为今字中绝大部分是以古字作声旁的形声字)。如果是,看一下两者在意义上是否联系很紧密,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这两字往往是古今字的关系。

如果不是古今字的关系,再看两字之间读音与意义之间是否有区别,如果两字在读音上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在意义上毫无联系,用句子中的字的一般意义来理解整个句子无法解释通,这样的两个字多是通假字的关系(因为通假字之间只有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临时以此代彼)。

如果两字在意义和读音上完全相同,任何时候都可以相互替换,那么这两个字一般是异体字的关系(因为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而只有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