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多芬第一二交响曲》

 泰山戈 2011-10-04

【320K/MP3】《贝多芬第一二交响曲》
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CD1)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简介



Vangelis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 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

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可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扎特,甚至自诩为——迄今最崇拜莫扎特的人。由于母亲病危,贝多芬在到达维也纳之后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并且永远告别了母亲。但他终究觉得当时的波恩过于封闭,要想达到自己的音乐理想,必须去维也纳。

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来到了音乐之都,在那里开始长达数年之久的学习和积累,并且得以拜海顿为师。海顿被称之为“交响乐”之父,一生创作过100多部交响曲。不过根据史书记载,海顿非常看重贝多芬的才华,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培养的后起之秀,但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教授贝多芬太多的实际知识。即便如此,贝多芬日后依然把海顿尊为自己在维也纳时期最重要的师长,海顿的作品和理念给了贝多芬很多灵感。

莫扎特和海顿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曲家,贝多芬作为他们的后辈乃至学生,从他们两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养分,这些前辈赋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现在《第一交响曲》当中。虽然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领域的处女作,但是这并不说明这部作品尚不够水准。事实上,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时候已经三十而立,自己在维也纳学习已经有八年,并且已经在当地立足稳固,从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渐转型为作曲家,甚至已经有了比较出名的原创音乐作品。

在十八世纪末期,他所创作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以及前两部钢琴协奏曲已经普遍受到维也纳听众的好评与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于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乐团素质有限,这部作品的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

但是其旋律中表现出来的乐思,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贝多芬的与众不同.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

《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

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文字网络)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乐章及下载试听(请用迅雷下载)



演奏: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指挥:布鲁诺.瓦尔特
出品:sony classic

I. Adagio molto allegro conbrio
第一乐章:很慢的柔板,有活力的快板
Adagio molto; Allegro con brio

]



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的引子,但在清晰而具有古典音响的第一主题进入之前有一些游移的、进行不明确的和弦:

  对比性的副题是优美的短小片段,它很快地从双簧管过渡到长笛,接着又到小提琴上去。简短的展开部几乎完全用第一主题写成。开头的素材在再现部中出现时更为有力和富有变化。


II.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第二乐章:稍快如歌的行板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抒情的慢板乐章是围绕着一个在开头几小节中听到过的很简单的主题构成的,它用奏鸣曲快板曲式展开和扩张:当它在本乐章末尾的再现部出现时,主部主题加上了更多的装饰。

III. Allegro molto e vivace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Menuetto_ Allegro molto e vivace



贝多芬用较古老的小步舞曲来称呼这一乐章。但从主题乐句的急促的行进来看,它不是传统的小步舞曲,它是奔放的十九世纪诙谐曲。

IV. Adagi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第四乐章:缓板,活泼的快板
Finale_ Adagio;Allegro molto e vivace



末乐章的开头跟我们开了一个有趣的玩笑。一段简单的音阶缓慢地在小提琴上向上爬去,每次反复都向上多演奏一个音。突然间,它迫不及待地冲到末乐章的舞蹈性主题中去:

  往后,在音乐中出现的机智和笑声和海顿所写的任何作品一样,具有强烈的传染力。曲式用的是海顿创造的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奏鸣曲一回旋曲曲式,但他在其中注入了取之不竭的丰富想像力。贝多芬在这一时期所作的尝试还远远不及海顿在后期交响曲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大胆,但在贝多芬的风格里,总有些东西使他那时代的保守派感到困惑、震惊和愤怒。

  为什么多少年来,保守的听众听到他们不熟悉的音乐总感到是对他们个人的冒犯,是作曲家故意安排的一种当众恶意中伤?这的确是个迷。但是,他们的反应确是如此。

  一位德国评论家在贝多芬第一交响曲首次演出后写道:“这是一个青年人的厚颜无耻的胡言乱语。”十年后,一位巴黎音乐家还写道,这部交响曲的“令人惊讶的成功”是“对音乐艺术的威胁”。他又说,“有人认为,大量地使用粗俗的不谐和音以及使所有乐器发出吵闹的音响就可以造成某种效果。可悲的是,只有耳朵受到刺伤。心灵上却是无动于衷”。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简介



  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D大调,OP.36,1801年开始创作,1802年完成于维也纳。1802年,贝多芬预感他将要完全失去听觉,这部作品是贝多芬与命运的搏斗中完成的。这部作品也被称为“英雄的谎言”。有一位莱比锡的著名评论家这样描述这部作品:“一头粗野的怪物,一条被刺伤了的龙,不肯死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末乐章)还怒不可遏,用尾巴狂怒的抽打,直至在痛苦的挣扎中僵死”。作品于1803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首演。

  这张唱片录制于50年代末期。

  瓦尔特(1876-1962)犹太血统的德国著名指挥家,先后任莱比锡布店大厦乐团,维也纳歌剧院,柏林和慕尼黑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监。1939年因纳粹迫害逃往美国,任纽约爱乐和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是瓦尔特逝世前4年,纠集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在加利福尼亚组建的。乐团的音色极其优美。瓦尔特的指挥充满着温暖、优雅与诗情,层次吃力得非常细腻,突出了贝多芬与命运搏斗中的明亮与神秘。

  这个版本被日本《唱片的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算不上一首英雄性的作品。即使如此,它还是被称为“英雄的谎言”(a heroic lie)。因为,虽然贝多芬自己经历着极其痛苦的生活,他仍然能写出那样优美、机智、情感充溢的篇章。这部交响曲在1801年开始创作,但主要是在1802年的夏天和早秋期间,他住在维也纳近郊的小村庄“海利根斯塔脱”时写作,约在10月份在该地完成的,这时,他刚刚给他的兄弟们写了一封不为外人所知的悲惨信件,它就是“海利根斯塔遗言”。

  见多芬的耳朵渐渐聋了。几年前他已感到这种耳鸣的症状,但一直等到1802年的夏天他才感到他可能完全失去听觉,耳聋的厄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但在贝多芬看来,一位音乐家得了耳聋这一顽疾是可笑的,见不得人的。最初,他尽力掩盖这个事实。他写道: “我将全力以赴地去和命运搏斗,虽然有朝一日我不免成为上帝的最不幸的儿女”。
  ‘
  贝多芬的医生劝他在1802年夏天离开吵闹的维也纳,以保护他的听力。一个他喜欢常去的作曲之地是乡间的海利根斯塔脱。于是,他就在一所偏僻的农家住下,这所房子位于村外的一块高地上;他可从窗外通过旷野,远远地看到多瑙河和多瑙河彼岸地平线上的喀尔巴阡山脉。

  贝多芬在这田园环境中创作他的优美的第二交响曲时,他断定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在等待着他:听觉的彻底消失。仅仅重听还是一个可以忍受的不幸,至少他认为,可以当他是思想不集中。但现在是绝对的静寂向他逼近,使他和世界隔绝,和朋友隔绝,和音乐的声音隔绝。

  贝多芬喜欢在海利根斯塔脱的森林里作长时间的散步.他的学生李斯曾说过:“一次,在他漫步时,我请他听一位牧人在森林里用接骨木制成的笛子吹奏美好的音乐,半小时过去.贝多芬什么也没有听见.虽然我不断地安慰他,告诉他我也再没有昕到什么声音(这是骗他的),他变得异常沉默,闷闷不乐。偶尔,他看起来好像是很高兴的,但总是表现出夸大的强作欢笑;但即使这种情况也是少见的。”

  也许就是贝多芬突然遇到的这一偶然事件使他意识到未来的考验,使他担到写这篇“海利根斯塔脱遗言”:

  “你们这些人总认为或宣称我对人怀有敌意,固执,或愤世嫉俗,”他写道,“你们是多么错怪了我啊,你们不了解为什么我看起来是这个样子,此中是有难言之隐的。我很早就被迫与世隔绝,在孤独中生存;有时,我也想克服这一切,但都被双重厄运击败了。我的听力很差,我又不能去对人说,‘说响点,喊,因为我是一个聋子’。我怎么能够承认我这个应该比别人敏锐得多的听觉器官得了病。我确实不能这样做.因此,请你们原谅我,当我很愿意和你们在一起时,我却退缩了。我的不幸使我倍感痛苦,因为我会被人误解;对我来说,我得不到与友人的欢聚,听不到健谈妙语,不能互诉衷肠;我只能应付一些日常最简单的需要。如果我胆敢参与社交活动,我就得像流放者那样地生活。如果我走近人,我总感到非常恐惧.怕我这种情况被人发现。半年来.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情在乡间渡过的。我到这里来是遵医嘱,尽量少用听觉。去乡间是符合我的愿望的.但有时我也想和人们接触,也就参加到他们的行列里去。但当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却听不见;或者,他听到牧人在歌唱,而我也听不见时,我感到多么羞辱。这些事把我带到绝望的边缘,我几乎不再想活下去,是艺术,只是艺术.才挽救了我的生命,因为在我没有创造出我感到是天意要我创造的一切之前,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因此我忍受着这悲惨的命运。”

  但他仍然和朋友们在一起吃喝,玩乐和弹琴。一直等到他死后,“海利根斯塔脱遗言”才透露了他是怎样渡过那表面上看起来是宁静的一个夏季。

  这部交响曲的首次演出是在次年4日5日,在维一也纳剧院举行,这就是那次著名的音乐会(Akademie)。那次的节目非常丰富,有三首在世界上首次公演的乐曲:c小调钢琴协奏曲(贝多芬任独奏),他的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他新创作的第二交响曲。此外还有他的已被人熟知的第一交响曲和一些次要的作品。由于节目太长,那些次要的作品被刪除了。虽然节目很长,贝多芬还是获得了他坚信可以获得的巨大成功。他一向对自己十分自信,因此他把某些座位的票价增加了一倍,有的两倍。据说。这次音乐会使他净赚了不少钱(一千八百弗罗林)。

  交响曲分四个乐章,乐队编制是二支长笛,二支单簧管,二支大管.二只圆号,一只小号,定音鼓,以及常规的弦乐组。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乐章及下载试听(请用迅雷下载)




I. Adagio molto, 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很慢的柔板,有活力的快板



开始是一个缓慢的引子,它在贝多芬时代听起来比现在更富于浪漫色彩和神秘性.接着是活泼的第一乐章,它是由一个刚劲有力,喧闹活跃的短小主题构成:

副题是由木管奏出的更富于歌唱性的音乐。贝多芬把这两个主题截成易于处理的节奏片段;乐章的整个中间部分就是由这些片段写成的。开头的主题作了传统性的再现之后.有一个用上面的主题写出的短小而喜气洋洋的结尾。


II. Larghetto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二乐章是传统的如歌慢板。宽广而流动的旋律先在弦乐组奏出,后由木管乐器作出回响。整个乐章充满着旋律,其中有不少比开头的主题更有感染力,更为轻巧。

III. Allegro
第三乐章:
谐谑曲,快板。主体仿佛成了神话中的舞蹈场面,中段有优雅的木管三重奏



这首精巧的谐谑曲充满着出入意料的力度和节奏变化,这种情况在贝多芬的成长过程中愈来愈显著。中段,或三声中部的开头像是彬彬有礼.精致优雅的十八世纪为木管写作的三重奏,后来却意想不到地在全乐队中爆发出强烈的音响,或是突然变得静寂无声。

IV. Allegro molto
快板,柏辽兹称他为第二谐谑曲,充满了活泼与欢乐



末乐章开始时在乐队中有一个令人惊异的筋斗;这个末乐章使贝多芬同时代的人迷惑不解。

这个筋斗多次出现,在这兴高采烈的乐章中像是回旋曲——奏呜曲中的叠句。这个筋斗的头两个音和最后两个音也作为宏伟的主题片断在乐队的各种乐器之间翻来复去地出现,充沛的动力不断地增强,直到最后一小节。

  对当时的保守派来说.这乐章中所有的能量和动力该是多么地令人费解。莱比锡的一位评论家特别强调这一点。他把第二交响曲形容成“一头粗野的怪物,一头被刺伤了的龙,不肯死去,甚至在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末乐章),还怒不可遏,仍用尾巴狂暴地抽打,在最后的痛苦挣扎中僵死。”


“Coriolan”Overture,Op.62
9.Allegro con bri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